APP下载

高职高专课程标准开发程序探讨

2011-08-15杨俊莲裘荣鹏

电大理工 2011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岗位

杨俊莲 裘荣鹏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沈阳 110161 )

1 制定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或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高职课程标准应对学生将来必须面对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体现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其标准应来自企业,来自职业。因此制定高职课程标准就显得尤为必要。

2 课程标准开发的程序

2.1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行业领域

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职业教育的特色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需依托区域经济,围绕区域经济特色实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的功能。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服务于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坚持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不动摇,围绕装备制造业高端技术领域及其服务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辽宁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2.2 在专业所面向的行业领域中,确定高职毕业生所适应的工作岗位

在确定区域经济中和专业相关的2~3个核心行业后,对每个行业和专业相关的岗位进行分析,综合确定相关职业岗位。例如,根据焊接专业对应的汽车行业、船舶制造行业和锅炉压力容器行业综合分析,确定了与焊接相关的岗位有焊接操作工、生产管理人员(调度员)等。

2.3 对应岗位,分析本专业应具备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

在明确了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后,进一步确定岗位所需要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在分析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即通用能力;另一方面要体现本专业所面向的主要行业领域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即专业能力。

2.4 根据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

依据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同时也在每门课程中体现出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体现接近职业性的原则,主要是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要求出发,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相应的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职业基础理论,更要有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熟练操作技能,这是高职学生未来能否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关键所在,也是高职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与本科毕业生竞争的核心所在。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到课程是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按照“必需”和“够用”的要求,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量突出职业性特征,充分体现出应用性的要求,与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无缝对接”。

2.5 分析所建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对应的能力

在进行课程标准制定前,要分析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它的先导课程有哪些,后续课程有哪些,该门课程应该“讲授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关系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同时,应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课程越来越多地通过课程模式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有机融合来实现。因此,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标准,可以促进高职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才能培养出与实际需求“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的学生既会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会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6 组建专业委员会,讨论制定课程标准并定期修订

制定合格的课程标准要成立专家委员会,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有真正一线的专家来作为指导和把握全局,由学校的教师负责编写工作和理论难度的把握,同时一个合格的课程标准不能没有学生的参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话语权,让他们参与到课程标准的建设过程中去,从学生的角度给课程标准的制定一个立足点。

制定好的课程标准要经过专业委员会的讨论后,报送学校教务处,经过审批开始执行。执行过程中,授课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授课计划的编制和教案的书写。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授课教师要有记录,并定期向专业委员会汇报,专业委员会定期开会进行修改和补充,实现课程标准的可持续发展。

2.7 多元立体化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保证课程标准可持续发展

一个好的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立体的评价。多方面指的是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授课方式是否得到企业、兄弟院校、学生三方的认可。立体评价指的是课程标准能否达到授课的目标,能否和整个教学体系相呼应,能否满足区域经济中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评价要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保证课程标准具有持续改进机制。

3 结束语

课程标准的开发程序,一是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体现高职院校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职能;二是要始终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突显职业特性;三是要突出能力培养,要体现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适应;四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在制定标准过程中,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或是对课程标准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周炫.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核心课程标准探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

[2]张玉昆.对高职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广东教育:职教,2010(7).

[3]李娟,韩俊.改革高等职业教育 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4]曾平.高职船舶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机械职业教育,2010(2).

[5]刘景峰,齐永意等.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探索.职教论坛,2010(12).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岗位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