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编辑活动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功能

2011-08-15萧大勇

电大理工 2011年3期
关键词:形式主体功能

萧大勇

沈阳出版社 ( 沈阳 110011 )

编辑主体的文化活动即编辑主体创造人类精神文化的活动,概括起来说,编辑是把人类个别的,群体分散的、独特的精神创造物按着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标准,有目的地加以审理组织、分类编排、构造成整体的文化知识传播物和从事设计、组织、审读、编修各种典章、文集、书报杂志、以及声像作品等精神文化工程的活动。

从文化学视角看,编辑概念包含着主体(创造者)的观念和由观念支配的行为系统,编辑主体和编辑活动不能单纯地局限于整理稿件的人或活动,而应立足于创造具有整合性的文化活动。

文化是指主体在其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及其所支配下的行为与创造物的总和。因此,编辑文化是编辑主体通过整理稿件创造出来的表现其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的形式。其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传递功能;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审美娱乐功能。这四种功能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使得编辑活动具有了鲜明的文化属性。

1 编辑文化活动的判断与评价

在编辑主体的文化观念系统中,编辑行为是带有判断性和评价性的。 编辑作为主体的活动是主观意义下的行为系统,其动机是为实现创作主体精神成果的物化形式。这种形式不是编辑活动本身,是编辑文化功能的结果。一种文化功能如何,关键看它表现编辑主体目的的效果如何,正是在编辑主体的文化效果中,包含着三种判断和评价形式,即道德判断、审美判断、认知判断。

(1)从道德判断来看,它强调从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中来确认编辑主体的行为价值。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编辑主体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是社会的组织形式发展并固定下来的,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机体,在这个机体中,编辑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不是法律却胜似法律的关系,在无形中约束着编辑主体选择符合社会群体(作者群、读者群)的行为,这就是对编辑文化主体分工的判断。道德判断一方面制约着编辑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语言交流的规范性,选择某种符合传播行为的交往礼仪并带有一定情感形式的语言符号,传递文化主体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语言符号作为一种有力的舆论形式传递着联结编辑主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纽带性的规范;一方面制约着编辑主体的行为,编辑主体的行为,按着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进行评价的,正是在道德规范的制约下,编辑主体的行为才在相互比较中显示出对社会文化的推进作用。编辑主体的行为表现着某种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明的整合方式,任何进步的社会行为,都明显地表现出社会物质文明具有较高的整合形式,编辑主体的行为表现着文化在推进文明发展中的整合性质。当然,在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道德水平的高低确实表现着主体文化水平的功能,编辑主体对其行为的选择也必然受着这种道德规范的制约。以编辑主体的行为为存在基础的文化形式也总是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为目的的,因为编辑主体的行为也是文化发展的功能性的媒介。

(2)从审美判断来看,编辑主体的文化功能在审美领域更多地表现为人类的感性的满足。审美活动不是别的,它是编辑主体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超越自身生命需要的精神活动方式。这种需要在编辑活动中表现为不占有任何文化成果本身,不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利益上的索取,它只是追求创造文化活动形式上的整合性、合目的性及表现整合性、合目的性的形式.审美判断对编辑主体来说,就是对文化果形式的肯定,而非实际的占有。审美判断包含着审美目的性,即审美评价。审美评价通过具体的审美创造活动表现出来,在具体的审美行为中,又表现为主观形式的自我确定,但这种确定又表现为对客体形式的占有。编辑主体的审美评价活动不只是一种判断,而且还表现为创造精神成果活动本身,因为在审美活动中,编辑主体的审美鉴赏是在一定的审美观念的支配下对精神产品在形式上的肯定。正是这一点,又恰恰是对审美价值的确认。如果从文化学的眼光看问题,这种鉴赏活动又是对人类高级生命活动的形式的肯定。

(3)从认知判断来看,它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获得的抽象形式。编辑认知是编辑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和理性的总和.所谓感性是在编辑活动中,主体对精神产品的认识中包含着表象和印象两种形式,前者是指编辑主体对作品在感性上的接触,在其大脑中形成一种表象。后者是指编辑主体从具体的表象中获取对文化作品的整体印象,进而形成意象,意象是知觉进入理性的媒介,借助于意象的作用,编辑主体能够从对意象的把握中,掌握文化作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编辑主体又应用理性功能对作品的意象形式进行评判。然后肯定其价值。理性又分为概念、判断、推理三个部分。概念是对意象形式的第一次抽象,判断是根据概念的抽象肯定文化作品的存在价值,推理是对作品形式的反思,它是以判断传递给的信息对作品的形式进行推演的,并证明概念、判断等环节对作品形式的评价正确与否。经过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对作品形式的抽象,加之编辑主体对这种认识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的反复检验和证明,从而肯定了编辑主体认识的正确性。

2 编辑主体的文化功能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看到,在编辑主体的创造活动的评价中,编辑活动的价值就在于创造文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编辑活动确定了主体活动——物化性质。这种物化性质的表现是确定社会活动的文化模式。这是因为编辑活动具有记载人类早期文化活动的特征。

(2)编辑活动对文化的创造具有整合的功能.编辑主体从其活动出发,创造了人类文化活动的生存空间,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讲,编辑主体的活动是作为整体存在的,因为编辑主体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都在其创造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了。这些价值要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是作为文化“束”存在的,其特征是倾向于整合性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自觉改变那些从认知概念的角度看来与其他信息不一致的信念或行为,如果这种谋求趋于一致的倾向普遍存在于主体活动中的话,我们就可以想象,文化活动的某些方面就是通过编辑活动整合起来的。编辑文化不是作者个人生命活动的表现,而是编辑观念支配作者创造行为的过程。

(3)编辑主体的文化活动是不断变迁的,编辑活动为这种变迁增添了新的意义和内容。这就决定了编辑主体的文化活动具有变化性。如果我们承认文化倾向于整合,文化的某个方面适应环境发生了变化,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编辑主体活动的变化对文化规范的偏离也会为文化的变化提供材料,最初编辑主体活动的这种变化被看成是不正常或与众不同的行为,在面临环境变化的时候,编辑主体的这种行为变成了文化行为。如果我们设定,文化不只是行为、观念、价值的随机组合,而是有适应性的、整合性的、变迁性的整合,那么,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有相似就不难理解了。编辑主体所存在的内外相似环境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反应,虽然我们可以假定,编辑主体的文化活动的变异是可理解的,但要建立特定的编辑文化环境和特定的文化模式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另外,编辑的文化功能还会从编辑主体的创造行为、传播行为、教育行为等编辑活动中体现出来。编辑活动的结果是把作者、读者和编辑的共同相互作用的创作意识系统地表现出来,并被新的受众所接受。受众在接受精神产品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对作者、编辑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文化产品的评价过程。精神产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创作主体(编辑、作者、读者)的创作行为是否被社会所接受。

编辑活动之所以是一种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文化功能,其原因就在于编辑主体的创造活动是一种展示主体生命情感的活动方式,最根本的是它同样表现着人类原始时代的某种文化活动的氛围,因为任何主体的文化活动都在创造着人类的生存空间。

[1]吴飞.编辑学理论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委会.中国编辑出版文献题录选辑.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3]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4]叶再生.编辑出版学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形式主体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