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思想的历史考察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2011-08-15罗庆宏
罗庆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思想的历史考察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罗庆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对发展的战略地位、价值取向、基本规律、根本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上具有一致性。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发展
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为实现民族独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国家富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科学发展道路,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发展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本文对党的科学发展思想的历史进行考察。
一、关于发展的战略地位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认识到了发展的重要性,主张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根本目的就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在 《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提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2建国以后,他多次强调,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就是要提高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6从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注重发展的,只是由于后来 “左”的思想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未能始终把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来抓,以致于走向反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吸取以往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9年3月,他断然提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2]162。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体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讲社会主义, “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3]137。1992年初,他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989年6月,他指出:按照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三步走”发展战略,积极稳步地发展国民经济,始终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2000年他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002年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538。他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历史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坚定人民跟党走的信心,才能坚定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创造性地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他认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既是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新时期根本任务的高度概括。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5]我们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胡锦涛还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二、关于发展的价值取向
靠谁发展、为谁发展,这是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发展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区别。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对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思考,不断深化了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毛泽东初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就提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1956年他进一步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1959年7月,他再次强调 “一切为了人民。”[1]19毛泽东的这些精辟论述,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邓小平深化了对以人为本的认识。他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把人民作为发展的依靠力量,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他曾多次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都是广大人民的伟大创造。邓小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评价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1983年1月他提出,各项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幸福富裕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1992年初他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 “三个有利于”,即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372在这 “三个有利于”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落脚点和归宿,因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最终要落实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来。邓小平提出的 “三步走”战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思想,因为 “三步走”战略是以人民的富裕程度作为分水岭的,即第一步,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要使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要使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每一步都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宗旨。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
江泽民把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1994年元旦,他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提出,要 “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6]364。1999年11月他强调: “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群众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7]4442000年以后,江泽民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更加深刻,这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三个 “代表”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因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最终都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还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他明确指出: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8]31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关于发展的基本规律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基本规律,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了对这一发展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初步提出要遵循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规律。早在1940年1月他就遵循全面发展的规律,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1949年9月他又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这充分体现出他对全面发展规律的尊重。毛泽东还初步提出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认为 “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1]17
邓小平深化了对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他主张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大力加强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在政治建设方面,他提出要恢复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各项民主制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文化建设方面,他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要受破坏,走弯路。邓小平还主张可持续发展,提出要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3]21。
江泽民对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作了进一步探索。1997年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奋斗目标包括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了发展的全面性。江泽民还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9月,他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6]463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胡锦涛明确提出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把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他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关于发展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发展的根本方法。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主张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统筹兼顾。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首先提出: “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要坚持 “统筹兼顾,各得其所。”[1]10他还运用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邓小平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地处理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第一,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他指出,国防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要在经济建设不断进步的前提下逐步加大国防建设的力度。第二,统筹中央权威和地方自主权。一方面,要增强中央权威。如果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就控制不住局势。一旦中央出台了政策,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迅速、有力地贯彻执行,决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 “对策”,不能否定中央权威,该集中的要集中。另一方面,要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下,尽力扩大地方自主权,不能把地方管得过死。第三,统筹沿海发展和内地发展。邓小平提出,要讲 “两个大局”。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第四,统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在发挥市场经济优势的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五,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他认为,一方面,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另一方面,要在坚持这三个服从的前提下,尽量兼顾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第六,统筹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对外开放是利用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己的需要,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第七,统筹国内稳定和国际和平。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发展,还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江泽民坚持统筹兼顾,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妥善处理了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第一,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把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第二,统筹速度和效益。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第三,统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要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四,统筹东部地区发展和西部地区发展。既要继续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又要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五,统筹兼顾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既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又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六,统筹兼顾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既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又要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胡锦涛坚持统筹兼顾,并创造性地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胡锦涛指出:要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坚持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总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追求科学发展的历史。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追求科学发展的结果,就是使中国走上了科学发展道路,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6]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姜卉]
D23
A
1671-6183(2011)04-0029-04
2011-01-24
罗庆宏(1969-),男,江西新余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史教学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