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石油矿区文化建设探析

2011-08-15朱腾明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矿区石油精神

朱腾明

(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黑龙江 大庆 163411)

中国石油矿区文化建设探析

朱腾明

(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黑龙江 大庆 163411)

弘扬和发展矿区文化是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中国石油矿区文化要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与矿区文化的关系,牢牢把握矿区文化的特点,全面掌握中国石油矿区文化建设应遵循的路径,以文化力助推中国石油健康发展。

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矿区文化;特点;路径

企业因文化而精彩,矿区因文化而繁荣。中国石油在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态——矿区文化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矿区服务业务的逐步配套完善,对矿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弘扬与发展矿区文化成为中国石油迈向更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先行工作。

一、企业文化与中国石油矿区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企业日积月累、长期努力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与企业的业务特点、生存和竞争环境、管理者文化等有关,不是靠一时一事运动或活动能形成的。其体现的是企业和员工的一种规范、一种境界、一种状态、一种习惯、一种底蕴或一种追求。企业文化需要全员努力,共同认同形成的,不是企业文化具体工作部门能够独家促成的。必须是管理层、参谋层、执行层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全员动员,全员行动,共同完成的。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基本保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提升人的作用,可以给企业带来活力,培养良好的企业行为,调动起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作为企业文化中的一种类型,中国石油矿区文化相对于众多文化而言,是一项新生事物,是伴随着中国石油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进程中产生并发展的。与其他企业文化相比,其更加注重与社会管理相融合,是一种具有企业文化、城市文化、社会文化功能和作用的综合性文化形态。从其属性来说,也不同于竞争性企业的“狼性文化”,不同于相邻城市的“共赢文化”,矿区文化是一种以服务为主体的“和谐文化”。

矿区文化是矿区发展的灵魂。当前,在构建和谐矿区的大背景下,矿区文化作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原动力,仍然要先行。和谐矿区是文化底蕴深厚的矿区。没有文化的矿区,就没有和谐矿区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矿区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和谐矿区的实现。矿区文化与和谐矿区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异曲同工、一脉相承。对于中国石油矿区来说,打造矿区文化既是和谐矿区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和谐矿区的重要特征;既是和谐矿区的核心追求,也是和谐矿区建设的题中之义。

二、中国石油矿区文化的特点

中国石油矿区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相对于传统文化、信息文化等,其在思想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具体体现为“一魂四化”。

所谓一魂,即一个灵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代石油人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石油战线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国石油矿区文化在孕育、产生、发展和丰富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矿区文化建设的始终,并不断赋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厚重而崭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中国石油文化与矿区文化的自然契合、有效融合,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真正成为矿区员工成长的价值之基,成为推动中国石油矿区发展的发展之魂、文化之根、动力之源。

所谓四化,即本土化、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

一是不同地域环境催生文化本土化。中国石油矿区文化是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这个大环境下,在各个矿区特有的地理区位中孕育并成长的。矿区文化既是中国石油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具有城市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特点。例如:长庆矿区在借鉴吸收优秀文化成果和地域文化元素基础上,打造形成了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奉献”为核心的矿区文化;西南油气田在秉承中国石油文化的基础上,弘扬了川油精神等等。所以,不同矿区的文化既具有中国石油共同文化要素的内容,又因所处地位不同,具有不同地域和城市文化的特点。

二是不同业务特征催生文化个性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组织一贯的、完整的个性表现,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形象。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企业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殊品质,具有自己的个性;任何企业文化都必定是某一业务文化的微观表现形式,矿区文化也不例外。中国石油矿区大体分油田矿区、炼化矿区两类。前者一般布局分散、规模大,属于非中心城市。如:华北油田、吐哈油田等;后者一般集中建设,规模小,属于中心或次中心城市。如:大庆石化、哈石化、大连石化等。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统一的文化框架下,各矿区因主体业务、经营规模、管理方式、企业价值观、大众诉求等特点不同,形成了既相互融通,又各具特色的矿区文化。

三是不同发展轨迹催生文化差异化。在中国石油所辖矿区中,各矿区由于随主体发展演变的历程不同、文化形成的过程不同,因而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诉求和需要也不同,矿区文化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兰化、兰炼按照中国石油的总体部署,在八年时间里先后经历了“四三二一”重组整合的历程。2007年才实现了中国石油在兰州地区炼化业务的一体化管理。兰化的发展演变历程决定了兰化矿区的文化诉求各异、利益群体众多、企业管理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也较大。华北油田矿区和长庆油田矿区不仅服务于自己的油田员工,还接收了中国石油其他驻矿单位的小区,服务于中国石油其他驻矿单位的员工。如:呼和浩特石化公司、中油测井华北事业部、华北物探公司等,都属于华北油田矿区的驻矿单位。服务群体隶属关系的多样化,也导致了其文化构成较其他矿区有所不同。

四是不同文化受众催生文化多元化。服务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文化受众面的多元性。就矿区文化而言,其虽然是中国石油文化的一部分,但又不完全是纯粹的企业文化。它不是矿区事业部内部的文化,而是矿区事业部企业文化和所服务对象文化的综合体,既约束矿区事业部员工,又体现了服务对象共同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例如:大庆油田矿区以走动式管理为核心的执行文化和亲情服务文化,是约束前者的;而互动文化、孝心文化则既有对前者的约束,同时也有对后者服务对象的约束。可以说,企业员工和所服务对象既是矿区服务的两个主体,也是矿区关注的两大群体,更是矿区文化建设的两大载体。

三、中国石油矿区文化建设应遵循的路径

文化建设属于思想认识领域的范畴,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或自我发展。基于以上对矿区文化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矿区文化建设应该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并突出矿区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具体应按照“一个坚持、五个结合”的路径建设,逐步推动中国石油矿区文化的繁荣昌盛和持续发展。

——一个坚持:坚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石油工业的传家宝,是推动中国石油矿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国石油矿区企业文化建设永恒的主题。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下,特别是随着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改革不断深化和持续重组,矿区干部员工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利益诉求也出现了多样化趋势面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弘扬发展具有石油矿区特色的企业文化,锻造中国石油矿区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五个结合:

一是兼顾共性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矿区文化是中国石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石油文化一脉相承。建设中国石油矿区文化,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在中国石油文化的总体框架下,结合各矿区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完善矿区文化内涵。特别是要实现矿区文化由企业文化向城市文化延伸,由服务员工文化向服务市民文化延伸,由小区文化向社区文化延伸,使矿区文化既体现中国石油企业的共同特色,又富有各矿区自身特点,既服务企业又服务城市,既服务员工又服务市民,成为加强社会管理、履行“三大责任”和构建和谐矿区的制胜法宝。

二是因地制宜与因企制宜相结合。各矿区由于自身发展历史、发展历程和矿区业务特点不同,在文化建设上存在很大差异。要坚持因地制宜与因企制宜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因素,深入挖掘企业历史积淀的文化财富,结合服务对象的社会文化特征,提炼可用于矿区文化的文化要素。在搞好矿区文化与相关文化的整合、融合基础上,塑造各自特征鲜明、操作性强的矿区文化。同时,要通过有效的文化建设方式,让矿区文化在不同的石油矿区落地,逐步实现矿区文化的欣欣向荣。

三是互动交融与互促共赢相结合。中国石油矿区是文化主体多元的矿区。矿区文化植根矿区、植根服务对象,服务理念、做法等又来自服务对象。因此,矿区文化建设不仅仅是领导倡导的工作任务,它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应该是员工群众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全矿区上下互动互促、共同构建的结果。通过开展矿区文化建设,引导全员确立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为和谐矿区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和动力源泉;凝聚驻矿党、政、军、校、企和社会成员力量,把文化建设有机融入他们的生产、经营、管理、训练、服务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拉近彼此距离,增进彼此感情,保证矿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形成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建和谐矿区的强大合力。

四是以员工为本与以服务对象为本相结合。以人为本是矿区文化建设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员工为本与以服务对象为本相结合,充分尊重和维护驻矿单位员工及社区居民的权益,以文化特有的属性和作用,促进政府惠民政策及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有效落实到油田矿区,为实现服务主体与客体,企业与员工群众的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全方位渗透文化元素,通过在企业员工和服务对象层面,分别策划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企业发展的喜闻乐见、参与面广、普及性强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满足他们的文化诉求,提升他们的文明素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调动他们矿区共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结合。矿区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演进的过程。在新形势下,面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对矿区建设的重视和关怀,面对和谐矿区的美好蓝图,矿区文化建设必须全力跟进。要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地域传统,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寻找养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巩固各矿区文化的根脉,积淀底蕴深厚的矿区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软实力的浸润渗透和先导激励作用,为矿区服务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力支持,加速和谐矿区的建设进程。同时,还要利用新媒体、新手段,传播先进矿区文化,展示多样化矿区文化特色,激励、引导矿区文化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矿区文化永久鲜活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陈 海〕

F270-05

A

1002-2341(2011)05-0057-03

2011-09-18

朱腾明(1965-),男,黑龙江鹤岗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高级工程师,从事企业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矿区石油精神
石油石化展会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奇妙的石油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