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混”而不学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1-08-15朱晓莹
朱晓莹
(莆田学院 环境与生命科学系,福建 莆田 351100)
大学生“混”而不学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朱晓莹
(莆田学院 环境与生命科学系,福建 莆田 351100)
目前大学生混而不学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根源来自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内部小环境的影响.学校应以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等促进学校优良学风形成.
混而不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学风建设的好坏是学校教学质量是否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1].良好学风的形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面临师资与教育资源的短缺.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学风建设出现滑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混”而不学的状态中,学习气氛不浓的问题较突出.如何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很多高校迫在眉睫的课题.
学风,既学习之风气,是指学生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综合反应,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等[2].我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学风问题,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为什么学”.对自己的人生与职业缺少规划,校园内“混”而不学等现象比比皆是.
1 大学生“混”而不学表现
1.1 学业倦怠心理
荒废学业是混而不学的首要表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目标,整天无所事事.这样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或者知道该做什么,懒于行动,懒惰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再则,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进入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少于父母与教师的监督,而疏于学习.二是逃避学习整天不干“正事”.这类学生整日忙忙碌碌,时间没花在学习上,而是迷恋网络游戏,泡在网吧里,陷入了虚拟世界中,这种“忙碌”既浪费时间,又伤害身体.三是提前涉足社会工作.这类学生有一定的能力和独立想法,但眼界不够开阔,被“读书无用论”误导,认为现在的学习对就业与工作没有多大帮助,还不如早点出去工作,积攒工作经验,早点赚钱,成绩及格就行,能拿到毕业证书即可.这三类行为学生主要表现为经常逃课,即使走进教室也是“身在曹心在汉”,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聊天等,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3].
1.2 浮躁心理
“混”而不学是大学生浮躁心理的行为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快节奏的社会,忙碌工作,紧张的生活导致人们的心理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加上来自社会的压力和诱惑、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一些人变得焦虑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情.进入大学阶段,随着社会接触面的不断增大和学生心理不断成熟,相对于高中紧张学习阶段,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心理容易受外界影响,社会消极浮躁思想很快浸入大学生的思维之中.同时,随着现代传媒资讯飞跃发展,信息交流日益丰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信息.在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面临选择.有的人选择了急功近利走捷径的发展道路,他们觉得学习已经不再是首要任务,他们只需要大学学习的形式而不是大学学习的内容,即要大学文凭.浮躁之风吹拂之下一些人以“混文凭”代替学知识.盲目的攀比是形成其浮躁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学生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满,浮躁情绪随之而来,厌学情绪油然而生.学习过程中,不少人把金钱当作自我奋斗目标.
1.3 急功近利心理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急功近利思想迅速抬头.大学越来越社会化,学生的视野逐渐开阔.如今的大学生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书本的知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倍感压力,特别是来自就业的压力.一毕业就失业的思想已经让他们不堪重负.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未来的不定数充满焦虑.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他们觉得走出校门就会像农民工一样面临着失业.因此,一些学生在“会读书不如会赚钱”思想影响下,放弃了学习,逃学逃课、打工赚钱.大学生身份认同度下降,大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受到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凭贬值”导致读书无用论开始盛行.随着大学急剧扩张,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每年毕业生人数成倍增加,如今,接受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梦想,当初的“天之骄子“变成了当下的普通劳动者,“象牙塔”的魅力不再,上大学也不像以前那样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文凭贬值,“读书无用论”之风盛行.社会对大学文凭的认同值在不断下降,使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因此一些人不能安心读书.其次,社会的成才、发展机会的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认为成功不一定靠读书,成才也不一定非要一张大学文凭不可.因此,生活在这种思想氛围中的大学生们,也慢慢接受这种思想观念,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刻苦读书,相反,一些人把学会如何“混”作为自己日常的“功课”,文凭已经变得可有可无,逃课、补考挂科更是家常便饭.
2 大学生“混”而不学问题原因分析
2.1 社会大环境影响
首先表现为社会认同感的变化.大学生们已经由社会精英变成高素质的应用型的劳动者,认同感的变化必然造成学生心理的失落.其次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学生感到前途暗淡.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就业问题矛盾日益凸显,学生容易产生轻学术重实用的浮躁心理.再次,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影响学风建设.有些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政府重视不够,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必然花更多精力在改善教学条件建设,必然影响了在学风建设的精力投入.
2.2 高校小环境影响
一是师资队伍明显不足,教风带动不了学风.随着高校规模扩大,许多高校师资明显不足,高学历高职称比例不够,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许多教师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缺乏热情,对进修深造,前沿知识的掌握不够或是不及时,自身知识存在缺陷,古板单调的教学方法直接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反感.二是教学条件落后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些高校由于办学条件不足,现有的图书资料、教学行政用房、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等教学基本设施建设不到位,学生对学校充满失望和抵触情绪,这就必然给稳定学风建设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弱化学生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必然带动学风的积极好转.然而有些高校未能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平台,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对策研究
加强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方位发动,需要各职能部门全力合作协调建设.必须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3.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构建文化平台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4].校园文化首先以校园为空间,所以首先要通过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要通过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校内专家、教授、学者在师生中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座谈、竞赛、研讨等活动,营造学术氛围,传授学科的前沿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班刊、校刊、广播、橱窗、校园网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熏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全方位地反应和记录学子的思想、生活、文化方面的变化成长,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探讨、交流提供一个平台.第四,组织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针对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的特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思想性、教育性、实效性,真正达到校园文化育人的目的.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学习,陶冶情操、激发学生上进心和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2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树立良好教风
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精神风貌的表率,每个教师要在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基础之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教学和行为风格,满足不同风格的学生需要.这也是表现出一所大学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方面.教师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治学态度与敬业精神能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风.积极向上的师德师风要求教师一要有敬业精神;二要具有丰富的学识水平;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能以灵活现代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四是教师的学术思想,能以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影响学生.
3.3 组建校园学生社团,丰富业余生活
通过组建各种校园社团,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在第二课堂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社团,在开展各项活动之中,无形之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第一课堂之外,活跃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3.4 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学生干部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在学生干部选拔与发展党员、评优评先时,把学习成绩优秀作为一个硬指标.班干部与学生党员充分发挥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同学明确学习目的,促进良好学风形成.同时可以经常以班级、宿舍为单位组织各种活动,通过组织各项小型活动,增进同学之间感情,团结协作,互助友爱,营造一个温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5].
3.5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495万,平均就业率为70%;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平均就业率为65%;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更是达到611万,就业率还不到50%;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状况.影响学生就业除高校扩招、经济危机等原因外,更多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毕业生源多,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专业课程设置要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着眼学生就业和发展需要,结合学校校情科学地设置,改变过去重理论轻技能、重传统轻创新、重讲授轻实践的培养方式,培养一专多能“多证式”高级应用型人才.
总之,要改变学生“混”而不学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互相配合、鼎力支持,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参与合力,通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1〕刘海涛.高校学风建设现状浅析[J].科技信息,2006(9).
〔2〕王建辉,陈大鹏.当代大学生学风状况及学风教育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3〕叶理群.浮躁、迷茫与自信心缺失:高校学风建设的三道坎—深入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之教育思考[J].科技信息,2009.
〔4〕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5〕闫伯前,陈俐,李相阳,等.学生主体性对学风建设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S1).
〔6〕谢建财.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J].开放潮,2008(1).
〔7〕吴明永.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
G640
A
1673-260X(2011)08-02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