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和散文翻译中的意境传达
2011-08-15王涛
王涛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诗词和散文翻译中的意境传达
王涛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诗词和散文翻译在整个文学翻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意境的完善传达是衡量诗词、散文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英汉诗词、散文的互译过程中,译者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制约。因此,充分了解原作的时代背景,理解并剖析其结构、语法、修辞等信息,能够有效帮助译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原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内心情感,从而产生等效的译文。
诗词散文;翻译;意境;传达
一、引言
文学翻译是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文学翻译中,译作是否完善地传达了原作的意境是衡量译作与原作效果是否相同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文学翻译重要组成部分的诗词和散文翻译是一种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翻译,因为诗词和散文是人类表达自身文化心理、抒发和宣泄内心世界情感的重要方式。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产生的根源,具有鲜明的区域和时代特色,因此中西方诗词、散文作品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不同文化表达出来的意境上。我国学界泰斗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他说:“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了‘化境’。”[1]一个“化”字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反映了意境的传达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文学翻译,尤其是诗词、散文的翻译,好比写生作画,要做到传真、传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那么,如何将原文的意境完善地传达到译文中,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意境美,从而达到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是值得译者思考的问题。
二、诗词和散文中的意境
意境是一个美学概念,其内涵极富弹性与张力。要想理解意境,我们首先要了解意象。所谓意象,是作者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段将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融合,通过语言文字具体体现出来的过程。[2]丰富多彩的意象组合便构成了中外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形象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者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3]
诗词、散文的美,就在于它们的用词,以及透过语义系统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不衰的魅力,是因为它们具有层出不穷且多姿多彩的意象。作者对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巧妙的排列组合,使其传达出来的意境精美绝伦,给人以精神上独特的享受。在诗词、散文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先理解原文意思,再分析其意象特征,包括格律、语法和修辞手段的运用,进一步深刻领会原文的意境与内涵,认真选择译文用词,使之保持原文的韵味、风格,从而再现原文的美。
三、意境在译作中的传达
(一)诗词、散文在汉译英过程中的意境传达
中国古代诗词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是因为它们包含了数不胜数、丰富多彩的意象。诗人将这些意象巧妙组合,并运用不同的句式将它们充分排列,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美轮美奂的意境。例如:
著名词人李清照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中写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对叠字表达出来的意境很是深奥,且音律十分考究,深刻地传达出诗人情志不畅、愁肠百结、难于排遣的低沉情绪和失意愁苦。
林语堂先生采取双声方法译为:
so dim,so dark,
so dense,so dull,
so damp,so dank,so dead.
Clara Candlin女士将其译为:
Seek,seek,search,search;
Cold,cold,bare,bare;
Grief,grief,cruel,cruel grief,
Now warm,then like the autumn cold again,
How hard to calm the heart.[4]
林译本中运用了“dim”、“dark”、“dull”、“damp”、“dank”、及“dead”等带有“阴沉、压抑”意义的词汇,既烘托了凄凉的气氛,又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此外,双声[s]和[d]的运用完美地再现了原作当中的双声叠音美,使得译文既有悲伤忧郁之感,还隐隐透出主人公内心的动荡不安,成功地传达了原词凄美的意境。相反,Clara Candlin女士的译文只是简单机械地堆砌了一些与原文对应的单词,没有译出词人李清照心神无主、若有所失、竭力寻找寄托的外在情态。这主要是由于译者对汉字的内涵、托物起兴的手法及对境生于象的不理解,因此,她未能把原文的意境和神韵译出。可见,同一首诗词,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意境表达方式,其效果差别甚大。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贵在“形散神不散”。中国现代散文产生和成长于各种新文学形式蓬勃兴起的“五四”时期,在民族民主革命中逐渐兴盛起来,如今呈现出前所未有、繁花似锦的局面。
许地山先生在其著名的散文《落花生》中写到:“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著名翻译家张培基[5]将其译为:
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and we soon started buying seeds,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We gathered in a good harvest just after a couple of months!
原作中的“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表现出孩子们耕作忙碌的意境,若将其译为“Some bought seeds,others ploughed the land and still others watered the plants.”则显得节奏缓慢,语言也索然无味。张培基先生采用了“start”的现在分词形式,语言凝练,并在意境的表达上增添了动感,仿佛把读者带到了孩子们那干劲十足、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另外,此句中“居然”一词表现出的孩子们感到惊讶的意境也被“good harvest”和“just after”两个短语以及句末的感叹号传达得十分到位。
(二)诗词、散文在英译汉过程中的意境传达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深刻地体现出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心理,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意境。译者在诗词和散文英译汉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意境的传达。例如:
英国抒情诗人雪莱梦想美好的未来社会,经常以梦幻的笔调,神奇的比喻,尽情地抒发自己炽烈的情感,并常以诗人的慧眼预见未来、描绘理想的前景。著名的《西风颂》是雪莱“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诗共分五节,每节韵脚安排是aba,bcb,cdc,ded,ee。原诗第五节的最后三段为:
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
And,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
Scatter,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 hearth
Ashes and sparks,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王佐良先生将其译为:
把我的腐朽思想扫出宇宙,
扫走了枯叶好把新生来激发;
凭着我这诗韵做符咒,
犹如从未灭的炉头吹出火花,
把我的话散布在人群之中!
对那沉睡的大地,拿我的嘴当喇叭,
吹响一个预言!呵,西风,
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6]
雪莱在诗里展现了西风的狂烈,一种急于扫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情感突显在读者面前。诗的结尾以严冬和阳春为隐喻,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句。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不仅语义对等,韵脚安排也一致,再现了原诗的风格与意境。因此,译者要想再现原作的意境,就要充分了解作品的社会文化内涵及作者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信息,还要将原文所承载的意象信息、隐喻的修辞手法及特殊韵律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再如,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Bertrand Russell在其散文名篇“How to Grow Old”中写道:
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small at first,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rocks and over water-falls.
译文一:
人生应当像条河,开始河身狭小,夹在两岸之间,河水奔腾咆哮,流过巨石,飞下悬岩。
译文二:
人生好比一条河,开始是峡谷细流,接着是激流勇进,冲过巨石,飞下悬岩。[7]
这一段里,作者运用类比,把河流比作人生的三部曲:涓涓细流——汹涌澎湃——坦荡入海。本句讲的是河流(也就是人生)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第二阶段passionately past rocks and over water-falls,作者对河流的生动描写,正如人的一生,有起有伏,意境表达十分明确。译文一没有理解这一内涵,“河身狭小,夹在两岸之间”使河流这个意象拖泥带水,整体上损害了原文的意境;译文二用了“开始是……接着是”,恰当地表现了原文的气势,从“神韵”和“骨力”[7]上,再现了原文的意境美。
四、结语
意境是诗词与散文的灵魂。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作者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具有鲜明的区域与时代特色,集中反映在意境表达的不同上。意境使诗词、散文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但这也给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使诗词、散文翻译成为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如何理解并传达原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的意境美并非易事,这就要求译者在诗词、散文的翻译过程中应仔细阅读原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去体会原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义。诗词、散文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体验,诗词、散文的翻译却需要译者去“体验别人体验的生活”,[8]去“经历一个角色的移情过程”;[9]此外,译者还要以一种整体的艺术鉴赏力对原文总的语言特点,如全文的结构、修辞手段、气氛等,进行剖析和琢磨,对各方面的意境体现都要仔细考察,进入作者的境界,步入其思路。这样才能使译文形神兼备,忠实于原文,传达出原文的意境美。
[1]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载《文学研究集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6-45.
[2] 陶潇婷.汉诗英译中的风格再现初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3] 赵则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640.
[4] 潘家云.“声声慢”翻译赏析与试译[J].外国语言文学,2003,(3):53-55.
[5]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4.
[6] 孙梁.英美名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204-207.
[7] 梁颖.风格的识别与再现——小议散文风格传译的“二部曲”[J].作家,2011,(4):151-153.
[8] 郭沫若.郭沫若论文学翻译工作[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13.
[9] 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08.
Reprod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Poetry and Prose Translation
WANG Ta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China)
Poetry and prose translation enjoys a high statu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The complete reprod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poetry and prose translation.Confined b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e E-C and C-E poetry and prose translation,translator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analyze the structure,grammar as well as rhetoric to help translator experience the author's way of thinking and inward world effectively so that they can achieve equivalence in the target text.
poetry and prose;translation;artistic conception;reproduction
H315.9
A
2011-04-08
1671-6671(2011)02-0092-03
王涛(1981-),男,山西大同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
杨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