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课程观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
2011-08-15陈细波姜蓓蓓
陈细波,姜蓓蓓
(湖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人本主义课程观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
陈细波,姜蓓蓓
(湖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人本主义课程观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宗旨,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人本主义课程的观点和主张,深刻影响到了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从而使得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人本主义取向.本文拟对人本主义课程观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体现进行概括总结.
人本主义课程观;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体现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当代国际范围的学校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在对20世纪60年代学问中心课程的批判检讨背景中兴起的,其心理学基础是以马斯洛为代表人物的“第三思潮”,并且在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存在主义的一些哲学观点.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人本主义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关于课程的观点和主张,不仅直接导致了种种人本主义课程的出现,而且也深刻影响到了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从而使得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人本主义取向.人本主义课程观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宗旨,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几个方面.人本主义课程观所提倡的主张和观点影响了我国各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在各学科也有相应的体现.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人本主义课程观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有一定的体现.
1 在课程目标上
课程目标就是学校课程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与归宿,贯穿于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这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者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理想及价值观的发展,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而不应只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只重视现成知识或学问的掌握.因此,在课程目标上,人本主义者认为课程应该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是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知性、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人,即知情意行统一的人.这一课程目标以“学生的需要”为取向,主张教学目的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自由、独立自主、适应性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由上可知,人本主义者所主张的“完整的人”的课程目标融认知、行为与情感为一体.这一目标既包括了知识教育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也包括了情意发展,即提倡教育是知识、能力与情感发展三者的结合.这就启示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在目标上既要体现社会及时代的要求,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特别是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
(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以下简称《全新版》的宗旨是:在遵循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环境,强调个性化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理想及价值观的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由此可见,《全新版》在课程目标上体现了人本主义课程观的培养“完整的人”的课程目标.
2 在课程内容上
课程内容系指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2].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适切性”原则,其含义有二:一是课程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联系;二是课程内容要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相联系,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人本主义者提倡将课程编制的重点从教材转向学生,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学生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依据.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学校课程要注意学生的需要,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相联,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课程对其学习的意义.另外,人本主义者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态度与人格,使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注重知识对行为及态度的影响与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潜能,成为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这就启示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既要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又要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以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
《全新版》主张选用当代英语的常见语体或文体的典型样本作为素材.其主干教程——《综合教程》——采用每一单元设一主题的形式.选文题材广泛,选自当代生活中的重大题材,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如:第一册中Unit 1 Growing up(成长);第二册中 Unit 3 The Generation Gap(代沟);第三册中Unit 7 Making a Living(谋生);第四册中Unit 3 Job Interview(工作面试)等.同时科普内容的读物占有一定比重,如:第一册中Unit 3 Understanding Science(理解科学);第二册中Unit 4 Extraterrestrial(外星人)等.这些选文题材及时反映了时代及社会的发展变化,时代感强,同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切.这样,既可以完成知识的传授,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又可以将语言学习贯穿在了解、思考、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相联系,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又如:第一册中Unit 2 Friendship(友谊);第二册中Unit 2 Values(价值观);第三册中Unit 6 The Human Touch(人情味);第四册中 Unit 5 Cruelty(残忍)等,通过对这些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将课程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知识又对行为及态度产生影响,学生的态度和人格得到培养,每个人都成为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
3 在课程实施上
所谓课程实施,就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课程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3].课程实施与教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课程实施内在地整合了教学,因此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在课程实施上,人本主义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因为他们认为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此从教学过程看,这种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允许学生学习.人本主义者认为,课程是依靠师生的相互信任推动的,教师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都能成功.显然,人本主义者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因此,这种教学要求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情感关系的背景中开展,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的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人际关系既指师生关系,也包括同伴关系,同伴之间的互相努力对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本主义者提出了同伴教学、分组学习、交朋友小组等学生自主的课程实施方式和教学组织方式.
《全新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即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同时又主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新版》的练习设计,一切从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出发,针对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和实际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形式尽可能采用交互方式(interaction),如 pair work、group discussion、debate等,或采用“任务”方式(task-based approach),如口头或书面就某个问题发表看法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讲好课、组织好学生对所学语言进行操练,模拟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创设民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同时,还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他们懂得如何自学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这种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中,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所担当的重要角色:民主促进者、个体成长抚育者、英语学习辅导者,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终学习者的自主性成功地得到了提高.
4 在课程评价上
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可以为课程开发、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意见.人本主义者认为传统的课程评价是一种外部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课程和学生的发展,而是等同于教学评价.他们持一种侧重于教学的课程评价观,注重学生的内部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人本主义者主张学生的自我评价,提出应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对作为外部监控手段的各种测量和考试.这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的本质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起责任,以使学习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
《全新版》由书面教材和网络学习系统两部分组成.书面教材由《综合教程》、《阅读教程》、《快速阅读》、《听说教程》和《一课一练》几部分组成.网络学习系统又包括网络课程、教辅资源、网上测试和管理平台四大部分.由此可见,学生可阅读的材料种类多,内容多样性,可读性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同时,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提供机会.鉴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加大听力、增加口语等体现语言能力的考核,《全新版》特别加大听说教学的力度.此外,考虑到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实际需要,《全新版》除了在各教程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类似四、六级考题形式的练习外,还特地将《综合教程》中的Test Yourself设计成四、六级考卷形式,以帮助学生有所准备.
〔1〕靳玉乐,黄清.课程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4.
〔2〕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89.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
G420
A
1673-260X(2011)03-02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