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

2011-08-15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人生艺术

曹 宇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

1990年播出的生活剧《渴望》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荣获了当年度金鹰奖、飞天奖等几乎所有的相关大奖,并让人们接受了一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洗礼。2010年热播的生活剧《老大的幸福》也创造了在央视一套开播5.03%的收视佳绩,引发了全民对于幸福观的讨论。从《渴望》到《老大的幸福》,展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近年来,这类现实题材的生活剧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如《结婚十年》《空镜子》《牵手》《蜗居》《中国家庭》《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且都收视不俗。本文拟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角度对生活剧的热播进行探讨,分析其在审美形态上的表征和对现实生活的借鉴及意义。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概述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来源于西方。1988年,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在新奥尔良的“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报告,明确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按照迈克·费瑟斯通的观点,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灭艺术和生活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后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的消失。[1]

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的是陶东风教授,他认为:“在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2]笔者赞同陶东风教授的观点。审美正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形式为载体,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生活剧的热播是其表现之一。一方面现实生活经加工、提炼后创作成电视剧,转换成艺术作品;另一方面电视剧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还起到重塑的作用,电视剧这个艺术作品被转换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生活剧中的表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表现就是将现实生活转换成艺术作品。生活剧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对其进行加工,通过塑造一系列人物形象,讲述好听又有趣的故事以及营造各式各样的生活化场景,把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事创造成艺术精品,通过电视展示出来。

1.人物

近些年热播的生活剧塑造了众多的经典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渴望》中的好女人形象——刘慧芳,她心地善良、温柔贤惠、勤劳质朴、宽容大度,被视为优秀传统女性的化身,成为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楷模和大众偶像,以致现实生活中很多男性发出“娶妻当娶刘慧芳”的感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胡同里的平民形象——张大民,他嘴贫、乐观坚韧、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不仅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而且完全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成为北京老百姓的真实缩影;《手机》中被理想化了的悲剧人物形象——严守一,他虚伪圆滑,善于编织谎话,外表风光无限,却又活得小心翼翼、亦步亦趋,折射出当代人在社会快速运转中的迷茫和无措,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维系的脆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很多电视剧中的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如2009年热播的生活剧《蜗居》之人物原型就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宋思明被指影射上海市某秘书长,海藻原型是东方卫视某位知名主持人。《手机》中的严守一也被指生活原型是中央电视台某著名栏目主持人。人物是创作电视剧作品的灵魂,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有其充分的现实依据,贴近真实,才能引起观众的信服和共鸣。刘慧芳、张大民、严守一等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于其来源于日常生活,又经过艺术加工从而高于日常生活。

2.故事

电视剧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剧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故事”这一基础之上的,而“故事”才是观众对于电视剧最基本的需求。[3]2010年热播的生活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荣获2010年上海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电视连续剧银奖,该剧之所以获此殊荣,在于其讲述了一个新时代婆婆和媳妇的故事,不仅对现实生活予以关注,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升华,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延长了电视剧的生命力,实现了现实生活和审美的完美融合。

纵观近些年热播的生活剧,其高收视率离不开电视剧中所讲述的精彩故事,而这些故事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戏剧性折射。《牵手》讲述了一对夫妇面对婚姻危机的情感故事;《双面胶》讲述了一个东北婆婆和一个上海媳妇之间典型的中国式婆媳关系的悲剧故事;《蜗居》讲述了都市无房族令人无奈又困惑的买房故事;《老牛家的战争》讲述老牛一家人因争房产、争金钱而爆发的家庭内部之争的故事;《我的美丽人生》讲述了农村小保姆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人生和收获圆满爱情的励志故事;《老大的幸福》讲述了憨厚老实的足疗师“老大”被亲人安排来北京寻找幸福的故事。这些生活剧从不同方面折射出当今社会生活百态——婚外恋、婆媳关系、房奴、啃老族、青春励志、幸福观等等,同时也是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3.场景

生活剧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建构,通过真实场景的设置还原现实生活。在将生活场景转换成艺术文本的过程中,不仅再现原汁原味的生活,也对现实生活进行提升,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生活剧原本就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常态,因此在场景上尤其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在这点上,近些年热播的生活剧中不乏一些优秀之作。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为例,该剧讲述了北京旧胡同大杂院里张大民一家的生活,场景就设置在北京城的一座普通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老百姓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剧中出现的场景也再现了普通的四合院生活,如公用厕所新墙壁上蒙昧幼稚的粉笔字画;阴雨时节用来装盛雨水的尿罐夜壶;信手捏来用于解渴牛饮的大肚搪瓷茶缸;可以用来扶危解困用于睡卧的旧木箱……[4]这些现实的生活舞台被搬上荧屏,转换成艺术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有再熟悉不过的感觉,这是在艺术创作和审美形态上的成功。

一些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生活剧在对生活场景的还原上也做得十分真实,让观众感觉不是在看电视剧,而是在感受自己平常的日常生活,是真实发生在自己周边的事,剧中的人物也就像生活中的朋友一样亲近。如《新结婚时代》中小西和建国一起甜蜜地坐公交车回家,小西和简佳上街买菜与小商贩讨价还价;再如《媳妇的美好时代》中豆豆和余味在酒店里相亲,在快餐店抢吃一碗牛肉面,等等。这些就是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普通人的生活场景。

三、生活剧对现实的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另一方面是将艺术作品转换成生活,对于电视剧来说是指电视剧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包装和加工,以一种审美的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电视剧反过来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再造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视剧的创作是人类对于自我生存以及周边世界的一种理解,创作后的作品因此会形成和观众的情感共鸣及心灵契合。同时,电视剧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也起着借鉴意义,这类似迈克·费瑟斯通提到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行为主体——“新的文化媒介人”,他们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以自身的生活方式、谈吐、个人生活曝光等方式,来塑造某种生活范式和审美趣味,又以这种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他们为推翻横亘在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的壁垒、破除各种旧的符号等级、消弥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生活剧发挥着和“新的文化媒介人”一样的作用,通过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呈现出的生活方式及审美形态,影响着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当然,这种影响意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生活剧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在近些年热播的生活剧中,很多都是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探讨人性本质,引导社会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010年热播的生活剧《老大的幸福》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该剧讲述了老大在城里寻找幸福的经历,同时探讨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在剧中老大有一个幸福的历程公式:活着是一种幸福→培养兄弟姐妹是一种幸福→从事自己的专长是一种幸福→碰到乐乐是一种幸福→想与梅好的结合是一种幸福→到北京体会大城市生活是一种幸福→追求一份爱情是一种幸福→努力营造一个家的愿望是一种幸福→替弟弟妹妹减压是一种幸福→成全梅好的幸福是一种幸福→带乐乐回顺城是一种幸福→最终还是活着是一种幸福。[6]老大的幸福历程公式直击人的内心深处,让每个在喧嚣城市中形色匆忙的人停下脚步,细细品味人生,探寻内心世界中真正的幸福。该剧倡导了一种朴实纯粹的幸福观,宣扬了一种平淡的幸福感。类似的生活剧还有很多,像《我的美丽人生》是一个农村保姆的励志故事,传递出努力生活、用力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还有《渴望》,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播出时万人空巷,对社会公众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价值重构的过程。

生活剧中不全然是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人生,某些电视剧所表现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是负面的,这对观众是一个消极的影响。比如争议很大的《蜗居》,片中放弃爱情甘作情妇、沉沦于物质欲望中的海藻,打着爱的旗号背叛家庭、甚至贪赃枉法的宋思明,沦为房奴、自私虚荣的海萍,他们的经历以及价值取向会给观众尤其是未成年人错误的引导。类似的还有《老牛家的战争》,片中不亚于政权争斗的家庭内部房产之争,让人在揪心之余,也感慨人性的自私和罪恶。啃老族赤裸裸的掠夺,身为人子的利欲熏心叩问着每个人的心,也叩问着人伦道德。

四、小结

在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具有争议的命题,赞成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无论赞成也好、反对也罢,笔者认为美和日常生活的确是分不开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个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7]美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也是如此,生活剧对此作了绝佳的阐释,它让我们认识到美来源于日常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并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1).

[3]曲茹.以“故事”为核心——论电视剧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J].现代传播,2008(5).

[4]陈小敏,鲍新文.对电视剧平民化创作风格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5]陈军.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探研[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8.

[6]老大的“梅好”幸福[EB/OL].http://tieba.baidu.com/f?kz=753774834.

[7]朱光潜.谈美[M].南宁:广西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人生艺术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人生中的某一天
纸的艺术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认识相交线
爆笑街头艺术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