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

2011-08-15洪防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素养信息

洪防璇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企业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002)

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

洪防璇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企业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002)

信息时代,新媒体素养教育理念因其时代特点和丰富涵义,近年来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高校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社会校园稳定、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全.本文着重分析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现状,提出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建议措施.

高校学生;新媒体;新媒体素养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突出,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充斥着整个社会,特别是QQ、msn、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更是以其快速、同步等新技术特征,突破了传统正规途径,在当今媒体世界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下,媒体已与大众生活密不可分,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学生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往往被称为“看不见的学校”.[1]高校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社会校园稳定、高校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全.新媒体素养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提高人们对各种新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进而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这种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胡锦涛在当前社会管理要重点抓好的八项工作中,就提到应该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环境下,对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媒体文化.

1 新媒体素养教育

1.1 新媒体的内涵及特点

关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3]目前,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微博、桌面视窗等.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传播、传播速度块、范围广、开放性和高信息共享度、便检索性和互动性、突破地域限制、多信息形式融合、信息发布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等一系列特点[4],使得其在媒体中的影响力愈来愈凸显.

1.2 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

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体素养教育理念因其时代特点和丰富涵义,近年来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文献中单纯涉及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还比较少,大部分文献主要集中在“媒体素养教育”.国内外文献中,媒体素养教育有多种不同的提法,有“传媒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传媒素质教育”、“媒体资讯素养”等,尽管称谓不同,但其内在涵义是一致的.

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在《美国图书馆学会资讯素养委员会总结报告书》一文中,认为资讯素养是,一个人具有知道何时需要资讯的能力、且能有效地寻得、评估与使用所需要的资讯,最后成为一个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即为终身学习做准备.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5]国内文献中,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认为,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张冠文和于健在《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说,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6]也有学者认为,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

综合国内外文献看来,媒体素养是一种能力,新媒体素养教育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提高人们对各种新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新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对新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

2 高校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知识群体,接触和使用新媒体非常频繁.据华东师范大学和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分别对上海和河北部分高校的学生媒体接触状况进行调查[7],结果显示,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不容乐观.目前,由于新兴媒体的快速、实时和便捷,而传统媒体的内容枯燥、形式化,大部分高校学生在新闻阅读、娱乐消遣等新事物的信息互动中,无论性别、年龄、专业,消费较多的时间、物质、精神在网络中.现实世界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网络世界,正面的、负面的;政治的、娱乐的;趣味的、低俗的;真实的、虚假的等等.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心智还不够完善,对各种信息的甄别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被不成熟或不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信息的编辑、选择、加工、传递等而简单地成为“我以为”型愤青;另一方面,他们刚刚摆脱中学时代家长及老师的高压束缚,自控能力不足,思想奔放、渴望自由,是网络世界中的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在此环境下,畅游于新媒体中的高校学生,又以其强烈的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和价值判断准则,成为网络信息的主要编辑者之一.

2.1 新媒体素养教育意识不足,社会、学校、家庭缺乏对新媒体素养的足够重视

当今社会,网络等第五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信息的重要平台,学生在网络等虚拟世界中传递和被传递着各种各样信息,但对信息的评价、质疑和批评仅仅从属于接触信息时的主观感受和臆断,带有过多的“我以为”的自我中心主义情绪.社会在新媒体信息处理上,过多从政府“维稳”需求考虑,被动消极地成为“消防中心”,缺乏从社会文化、社会道德理念、价值观等角度,塑造整个社会群体的新媒体素养.学校——作为学生系统学习新事物的主体,缺乏完整系统的学校媒体素养教育规划.尽管高校学生都接受过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统知识和素质教育,但遗憾的是,关于媒体素养的人文课程由于“不参考”而沦于形式或者被简化.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相关教师匮乏,辅导员等相关教师的媒体素养纯属自发形成,外界有效干预培育力量弱.家庭——学生的第一原始教育中心,由于其对新媒体的误解而简单阻止或排斥孩子与新媒体的接触,造成了叛逆期孩子的反向强化即对新媒体的过度迷恋,影响了孩子对新媒体的理性对待.

2.2 新媒体环境恶化

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微博、桌面视窗等新媒体介质,正面的、负面的;政治的、娱乐的;趣味的、低俗的;真实的、虚假的等等.尽管新媒体提供给高校学生一个快速“博览群书”的平台,但为了博取受众的“眼球”,大量负面的、物质的、低俗的,乃至黄色的、暴力的、虚假的信息正冲击着受众的视觉和听觉,进而冲击高校学生的道德文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其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作为新鲜事物的新媒体,其相关法律监督机制的滞后,也变相导致新媒体介质中各种信息的泛滥.“新媒体信息过滤器”的缺失和新媒体相关法律监督机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目前的新媒体环境,影响了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开展.

2.3 高校学生新媒体素养不足

大部分高校学生刚刚结束中学时代的高压学习、摆脱家庭的束缚,步入到新的校园环境时,普遍存在学习生活目标缺失、理财及时间管理不当、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高校就学期望值高心理落差大、社会矛盾的“愤青”心理等等问题,这冲击了高校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融入度和信任度,而将时间精力转到虚拟世界中,以虚拟世界的自我意识左右现实世界的自我行为,影响到其对现实世界的适应力.虽然高校学生的部分网络舆情,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系统秩序的完善,但由于价值观念不完善而导致的片面认知可能产生对社会的失望情绪,进而在新媒体环境中产生不健康的认知舆论和行为.这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对各种新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新媒体信息为自己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而对新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又将进一步强化其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行为选择,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环境下,对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进而提高整个社会良好媒体文化水平.

3 高校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建议措施

社会管理创新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却又是个极大的挑战.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从概念到实现,需要社会各方面各行为主体的通力合作.

3.1 社会、学校、家庭管理三螺旋互相促进

解放思想,社会、学校、家庭重视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三行为主体互促、互补,形成三螺旋结构,在360度空间上默化、提高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3.1.1 社会层面应调整思维,以实际措施塑造整个社会群体的新媒体素养,化被动为主动应对新媒体的各种问题.一方面,组建媒体素养社会研究机构,支持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在美国,修女拖曼创立的“传媒教育中心”就是以这样的方式领导美国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通过相关的协会和兴趣小组推动新媒体素养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鼓励媒体机构利用自身资源,提高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在日本,每年会有专门的媒体素养宣传周,报社在特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供学生参观,这有助于学生明了媒体信息的甄别意义和价值,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进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3.1.2 学校应统筹规划,系统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新媒体素养系列教育课程,开展与新媒体素养相关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利用高校社团、学生会、兴趣小组等组织提升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作为最早研究媒体素养的英国,早在1991年就已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实施进阶媒体研究课程,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学毕业生参加媒体研究科的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媒体素养教育已经成为英国正式教育体系中的教学科目,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不断终生学习.[8]而在德国,媒体素养内容被渗透到其他课程中教育,通常被放在政治、社会常识和社会研究等课程中讲授.[9]不管是英国的单独课程教育,还是德国的渗透教育,都体现了国家教育体系对媒体素养的重视.通过媒体教育摸索,相关教育机构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其课程在教育中迅速推广,促使其课程教育普及化.同时,培养和培训专业的新媒体素养高校教师.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相关教师匮乏,辅导员等相关教师的新媒体素养纯属自发形成,外界有效干预培育力量弱.西方国家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师资培训服务.在澳大利亚,澳洲媒体教师协会提供一系列优秀的媒体素养教育资源,并定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教师研讨会.在我国,从2004年开始,国内部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开始这方面课程及实证调研的探索.

3.1.3 家庭教育应转变对新媒体的态度,家长应该意识到,新媒体已经深入到孩子的起居、生活、学习当中,是一把双刃剑.在善待、善用、善管的原则指导下,有效引导孩子对待新媒体,提高对新媒体的认知、识别,有助于培养其成熟理性的新媒体素养观.

只有上述三者互促、互补,解放思想,以三螺旋式的结构共同塑造、培养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才能真正改善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

3.2 构建良好新媒体环境

良好的新媒体环境是有效提高新媒体素养的前提,是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关键.一方面,构建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等新媒体硬环境,提高行业监管水平,解决新媒体政策空白,制度盲区问题,同时有效贯彻相关制度,提高机制执行力.另一方面,构建和酝酿新媒体良性社会文化,从影响高校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最本质因素——价值观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道德层面明辨、思辨能力,克服浮躁、焦虑负面情绪,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观.只有软硬兼施,制度机制和精神文化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对新媒体信息的软硬过滤才能完善新媒体环境.

3.3 提高高校学生素质

良好的高校学生素质是提高高校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根本,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在内因上完善自己.初入高校的学生在面对崭新环境时,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辨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精神层面自我管理外在行为,进而有意识地自我管理与外界的沟通,妥善利用各种新媒体来发展、完善、成就自我.

社会转型时期,作为社会未来中坚力量的高校学生,其新媒体素养的高低影响到社会、校园的稳定和舆论导向,关系到国家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只有社会、学校、家庭管理三螺旋互促、互补,从影响高校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内外因,即新媒体环境和学生素质着手才能真正有效的提升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1〕郑晓燕.传媒素养教育的特定性涵义与重点性运作[J].江西社会科学,2006(4):198-202.

〔2〕聂红江.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融合[J].电视研究,2009(6):61-62.

〔3〕田卫东.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传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49-51.

〔4〕侯欣洁.大学生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刍议[J].新闻爱好者,2010(1):132-133.

〔5〕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69-71.

〔7〕于荣霞.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0(3):178-178.

〔8〕大卫.帕金翰.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73-79.

〔9〕柳珊.“批判型受众”的培养——德国青少年媒介批判能力培养的传统、实践与理论范式[J].新闻大学,2008(3):70-75.

G645

A

1673-260X(2011)10-0224-03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素养信息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订阅信息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