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例放射性颌骨坏死行保守治疗的临床探讨
2011-08-15谢宏新
谢宏新
头颈部因恶性肿瘤采用放射治疗方法已经普及,因放射线引起的放射性颌骨坏死等并发症日益增多[1]。放射性颌骨坏死病程发展缓慢,治疗困难,一般需要手术清理死骨及二期颌骨功能重建,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2]。如果能对放射性颌骨坏死局部病灶较局限、死骨未分离前的早期病变,采取合理的局部保守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减小颌骨坏死破坏范围,则可减轻患者痛苦,为必要时行死骨摘除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我科近几年对8例放射性颌骨坏死病灶较局限的病例采取局部保守治疗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以下就治疗措施作具体探讨。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收集2003年至2010年在我科门诊及病房就诊,诊断为放射性颌骨坏死的患者共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47~76岁;接受放射治疗后初次发病时间为2.5~7.2年。发病部位:上颌骨2例、下颌骨6例。所有患者均有详细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资料,肿瘤种类分别为鼻咽癌3例、舌癌2例、腭癌1例、颊癌1例、口底癌1例。
2.诊断依据[3]:(1)根据病历资料因头颈部恶性肿瘤,病变区域接受过放射治疗,放射剂量在60~80 Gy。(2)接受过放射治疗的病变区域局部疼痛、软组织充血,有瘘管或脓性分泌物形成,或有骨质暴露。(3)影像学检查病变区域颌骨骨纹理模糊,或出现大小不一的透射区、与周围骨质界限不清。
3.治疗方法:完善必要检查后,以生理盐水及3%双氧水交替冲洗瘘道,每次冲洗直至脓性分泌物干净为止,碘伏纱条填塞瘘道,隔日更换引流的碘仿纱条;发现有小块死骨形成且暴露时,严密消毒条件下,以锐利的刮勺逐渐刮去死骨,直至发现渗血的新鲜骨质,同时还需刮去附着于死骨周围的炎性肉芽组织,但是尽量不要造成过大的软组织伤口,伤口不必行缝合。如果病变区域累及的牙齿松动且感染严重,在拔牙术前术后全身抗炎治疗下,可以考虑拔除病灶牙,以免根尖感染或牙周感染诱发骨坏死。
结 果
采取局部保守治疗方法的8例患者,2例创口完全愈合,随访2年来一直未发现疼痛、肿胀;3例患者疼痛症状好转,创口缩小伴有轻微慢性炎症,3年来极少出现急性炎症发作或脓性分泌物,不影响生活和工作;1例患者治疗期间因肿瘤远处转移治疗期间死亡;2例患者疼痛症状好转,软组织伤口缩小,因全身状况差未再来复诊而失访。
讨 论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放射性颌骨损害主要是放射线对骨细胞的直接损伤,而不是血循环障碍继发骨损害,提出了放射性颌骨损害低细胞活性、低血管密度、低氧含量的“三低”发病机制,对放射性颌骨损害与血管损害作出了合理的解释[4]。引发放射性颌骨损害还与射线种类、个体耐受能力、照射剂量和方式、局部防护,以及后期感染和创伤有关。放射性颌骨坏死往往在放射治疗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有学者认为,放射性颌骨坏死发病与恶性肿瘤种类、照射剂量和方式、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与全身状况、颌骨解剖学差异等方面密切相关;其治疗效果和手术方法与颌骨坏死的临床分型相关,颌骨坏死的临床分型也是治疗方法依据之一[5]。
早期的放射性颌骨损害仅出现软组织充血肿胀、瘘管形成,小块骨质坏死或暴露,与正常骨质界限不清[6]。采取适当的局部保守治疗方法,通过瘘道冲洗引流,避免急性炎症发作,刮除已经局限的小块死骨,可缓解疼痛症状,最终使创口缩小甚至治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即便效果不佳,也为后期需要手术清理死骨及二期颌骨功能重建创造良好的基础。当然,局部保守治疗的适应症很重要,如果颌骨坏死范围大且死骨已经形成,每次强行刮除死骨,则可能导致急性炎症发作或骨质缺损过多产生病理性骨折,增加患者痛苦。
为了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局部保守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进行较长时间的疗效维护和随访,注意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与全身状况,定期牙周洁治,发现龋齿立即充填,密切关注病变区域的皮肤变化,因为颌骨损害常累及皮肤;全身状况较差时,患者抵抗力也差,需要与其它科室共同制订治疗方案。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陆东辉,金友仁,郑春兰,等.31例放射性颌骨坏死(ORN)回顾性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6,22(5):544-546.
3 刘向辉,张森林,黄辉,等.19例放射性颌骨坏死的临床总结[J].口腔颌面外科学杂志,2009,19(2):117-120.
4 刘习强,黄洪章,曾融生,等.368例放射性颌骨坏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5(3):176-179.
5 陈伟良,侯劲松,黄洪章,等.放射性颌骨坏死临床分期及疗效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4):224-225.
6 殷学氏,竺涵光,张陈平,等.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诊断与治疗:58 例临床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3,12(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