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歌 《辛夷坞》韵味无穷审美特征的创造
2011-08-15刘文涛
刘文涛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200)
论王维诗歌 《辛夷坞》韵味无穷审美特征的创造
刘文涛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200)
王维的 《辛夷坞》具有韵味无穷的意境审美特征,其韵味无穷的创造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情感层面上,以佛教的空漠之情描绘景物,创造幽极的情感世界;二是在哲理层面上,以道家的回归自然之道叙说宇宙,创造永恒的哲理世界;三是在意味上,以儒家的有为之意品味人生,创造不厌的情趣世界。情、理、味三者共同构成了王维 《辛夷坞》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王维; 《辛夷坞》;意境;韵味无穷
韵味是中国古典文学意境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所谓的韵味,指的是文学意境中蕴涵的那种咀嚼不尽、意味无限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有唐一代,古典诗歌文学创作达到了顶峰,韵味无穷的意境审美特征也随之被唐代诗人展示得淋漓尽致,其中,有着诗佛之称的王维,其诗歌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王维的诗歌一向以渗透儒释道的复杂情怀而显示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其富有禅宗的雅致幽静的意境,佛教的虚无浩大的情感,儒家的不甘没落的有为志向,如同数股清澈之流交汇、融合在王维复杂的艺术创作主观世界中,最终积淀成为一首首绝美幽静的山水诗。阅读他的诗歌,往往被诗歌无穷的韵味感染、震撼。其中,他的《辛夷坞》一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堪称其诗歌创造韵味无穷审美特征的代表作品。那么,这种审美特征究竟是如何创造的,本文将对此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 情:佛教的空漠之感
王维号称“诗佛”,其诗歌创造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已经获得学界普遍的认可。《辛夷坞》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晚年时期,处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夜。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尤其明显,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对王维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方面,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知政事,以李林甫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开始掌握朝政,国家政治黑暗不堪,国内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当时的王维还位居朝堂之上,他的政治主张更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但是,面对一帮乱臣专权却又无能为力,于是他内心滋生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和不满,采取与当时统治阶级不合作的态度,这种人生价值取向在客观上与佛教的空漠之感是完全吻合的。
另一方面,唐代时期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明显,经历了南北朝的文化交流碰撞之后,唐代统治者不仅已经接受并认可了佛教,而且还大力宣扬佛教,以此实现对国内阶级矛盾的调和,和对大众的精神麻痹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王维的内心更容易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这种强烈的佛教思想对于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也就成为必然。
就《辛夷坞》而言,全诗从整体上浸透着浓浓的佛教空漠之情感。诗歌以《楚辞·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句意起笔,为读者描述了在一个寂静无人的山涧里,芙蓉花木悄悄开放,又纷纷落去的幽静景致。其中,“涧户寂无人”一句,集中体现了佛教的情怀,从环境的层面上说,这里没有任何外界的喧闹,完全是一副与世隔绝、无人打扰的幽静空间,这样的自然环境在本质上与佛教建造的寺院是完全相同的,它们都试图通过人为地切断与世俗红尘的血脉联系,直接进入一个澄明空漠的世界,斩断与尘缘之间的是非恩怨。从内心情感的层面上说,辛夷坞在王维心中的地位与其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负载了诗人逃避现实的禅院。正如同皈依佛教的人以进入禅院获得心灵的安宁一样,王维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立了别墅,在此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其追求的就是这种清净无人的自然环境,以此换取内心的淡泊和从容,即使这种宁静和淡泊只是短暂的,因为他始终没有放弃长安城里的庙堂生活,但是,毕竟在芙蓉花开的山涧中,让他能够享受佛教的了无尘念。所以,学界往往以这典型的物象表现极其幽静的自然环境,没有外界尘嚣的干扰,称此诗创造了“幽极”的审美境界。其实,这正是诗歌中空漠无边的佛教思想创造出来的审美效果,没有这种博大的思想作为底蕴,这首诗要么流于纯粹的自然景物的赏析,要么流于狭隘的个人的自怨自艾。惟其如此,我们才会被诗歌创造的韵味无穷的优美意境感染和震撼。
二、理:道家的复归哲学
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曾指出,一件艺术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同样如此,当我们被诗歌意境中丰厚优美的情感所感染的时候,并不是被纯粹的情感形式所打动,而是情感背后富有哲理的意蕴和内容。细细品味王维的《辛夷坞》,不难发现,其蕴含着浩大空旷的哲理,成为支撑诗歌感性形式出现的情感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基石。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从表面上看,王维在诗歌中写的是芙蓉花盛大的样子,尤其是鲜红的色彩,更是成为芙蓉花不甘寂寞的重要表征。但是,从深层上说,王维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迅速收笔。一方面,这两句与上面的繁花似锦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从乐观积极的情怀一下子跌落进入了博大浩淼的另外一个空灵世界中,在审美意蕴上创造了从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实境”,向抽象的、精神的、隐性的“虚境”的转换,由此必然创造了诗歌审美韵味无穷的效果。换言之,源自思想层面的哲理精神为诗歌灌注了生气。这正如康德所说的,真正的艺术创造就应该是“生气灌注”的,使物质的、机械的、灰色的对象获得生命的灵魂、气息和色彩。康德所说的为艺术作品灌注生气的就是深刻的思想哲理。另一方面,诗歌中的哲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的哲理,而是来自道家哲学的复归精神。诗歌中,芙蓉花从盛大的红萼遍地,到纷纷开且落,一切都是顺从自然界的规律,从生到死,完成了大自然赋予的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这与道家哲学的复归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在道家哲学看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最终都要回归自然。当然,在道家哲学中的回归自然并不是线性的倒退,而是说一个生命个体在完成了从生到死的循环之后,最终都要回到另一种平静的、和谐的“无”的生命状态中。这种“无”正如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与一个人从来就没有出生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无”一样,芙蓉花从盛开到飘落大地,在个体生命的行程中完成了从无到有再归于无的完整过程,与山涧中根本就没有芙蓉花存在是根本不同的。用道家哲学来说,就是一种回返生命源头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回到恍惚混沌的“一”的状态。没有母体之中的孕育,当然不会有新生命的诞生。在道家哲学思维视野中,自然生命的母体常常被认为同为地亩,即大地母亲,或者是地下的阴性世界。因此,在“反”和“归”的背后也含有由阳入阴的意思和由动到静的转化、从清到浊的变易。[1]王维面对黑暗的政治权利斗争,有意归隐却并不是心如死灰一样地彻底放弃仕途,他身在官场,又不像普通官员那样热衷于名利,这种人生理念和价值趋向与道家哲学复归思想具有家族遗传类似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笔下的芙蓉花“纷纷开且落”,就不再是一种悲哀和感伤,而是具有深刻震撼力的对生命个体、宇宙时空的思考和顿悟。
三、味:儒家的有为之意
王维的《辛夷坞》创造了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并不仅仅源自佛教和道家思想的渗透,还与厚重的儒家积极有为思想相关。与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道家哲学不同,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是中国古代儒家重要的思想体现。如果说佛教和道家让这首诗彰显出幽静雅致、空漠旷远的审美意境的话,那么,能够避免诗歌滑向死灰一般的孤寂沉默的极端,这就要依靠儒家人生价值观念与此形成的内在张力了。
诗歌开篇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的清高峻拔形象凸显,其中包孕着诗人在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上不甘平庸的精神,王维是一名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在经历了盛唐的大红大紫之后,他看到了盛极而衰的王朝逐渐滑向崩溃的边缘,这让他内心痛苦万分。既然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那么,摆在王维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道路,一个是恪守历代封建文人始终奉为经典的人生理念,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政治上的失意并不应该让封建士人放弃人生价值。由于他不愿意和封建集团同流合污,那么,只能选择隐退,在山林里保持个人的操守,在内心里保持个人的志向,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真正明白王维为什么没有像李白那样做一名放浪形骸的诗人,因为他始终没有放弃儒家积极有为的意志。而这种意志显然深深地浸透在诗歌创作中,这首诗中的开篇两句就非常鲜明地显示出了王维不甘平庸、奋发有为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
当然,王维还可以有另外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彻底地隐退于江湖山林,或者与反动集团同流合污,但是,王维以高尚的人格操守拒绝了后者,也不愿意心如死灰一样地生活,“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两句诗清晰地澄明了王维内心复杂的理念:无论我拥有多么远大的才能,但是,在这无人空旷的深山之中,只能孤芳自赏。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我虽然很有才,但是,不被当权者重视,只能“纷纷开且落”;其二,虽然我不被人赏识,但是,我依然不违背最初的志愿,保持个人高尚的操守,在这个无人的地方尽情地展示自己。这种思想其实一直贯穿在王维晚年的诗歌创作中,对此,有研究者指出,王维在晚年诗歌创作中,曾经用《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厅)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与众在听(厅),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复无生意’”。显然,王维用此典故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政治上的苦闷和内心的矛盾,这种苦闷和矛盾其实在本质上就是儒家政治抱负面临的困境,在这首诗歌中,王维以芙蓉花在没人赏识的山涧里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寄托了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抒发,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的被压抑、被埋没的感伤情绪,充满了乐府民歌的无限韵味。宋人方回认为,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时代创作的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这个评价无疑是对王维浸透于诗歌中儒家有为之意的深刻体悟。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2]韵味是诗歌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王维通过深厚的儒释道思想渗透进入《辛夷坞》的诗歌创作中,从而创造了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这既是王维这首诗令人回味无穷的奥秘所在,同时,也是我们研究王维诗歌意境审美特征的重要切入点。
[1]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04.
[2](明)陆时雍.诗镜总论[A].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C].中华书局,1983.1423.
[责任编辑:贺春健]
I207.227
A
1671-6531(2011)10-0043-02
刘文涛,男,江苏苏州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与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