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像内外的父子关系
——《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解析

2011-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钱伯斯父子关系泰特

姬 莉

(徐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镜像内外的父子关系
——《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解析

姬 莉

(徐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是英国著名的青少年文学大师钱伯斯1999年的力作,这部小说探讨了众多青春期的敏感话题,而父子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情感困扰则作为人物性格主线贯穿始终。艺术与现实镜像内外的父子关系映射出青春期的迷惘,子辈在与父辈的冲突中寻找自我的定位,尝试精神突围。

《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父子关系;青春期

《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 (Postcardsfrom No Man’sLand,以下简称《明信片》)是英国著名的青少年文学大师钱伯斯1999年的力作,2000年该书击败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第三部,赢得英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童书“卡内基奖”。这部小说探讨了同性恋、双性恋、爱与性等青春期的敏感话题,也探讨了战争、安乐死、疾病、尊严等严肃的社会话题,而父子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情感困扰则作为人物性格主线贯穿始终。父亲这一形象作为小说中缺席的在场,造就了青少年对心理权威的第一次突围与反抗。

小说描写了几种不同的父子关系,无论是冲突还是爱慕,父亲无一例外对儿子性格心理的形成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父亲的评价对孩子的性格有某种程度的定性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效应”[1],一个理论、期望或预言对它所预言或描述的事件必会产生影响,引导事件向预言方向发展。简言之,就是预言的自我实现功能。《明信片》中主人公雅各布在感觉到自己的怯懦、羞涩、不自信等消极情绪时总会想到父亲对自己的指责或挑剔:父亲指责他卖弄学问,说“只有缺乏想像力的讨厌鬼才会有这种坏习惯”(4)①;父亲嘲笑他的无能,以致于雅各布情绪低落时总会觉得父亲说得没错,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大笨蛋。父子间的冲突加剧了儿子的反叛,雅各布甚至觉得他“宁愿没有爸爸”(179),“他不过是一个碰巧做了我爸爸的人,是一个累赘,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某种残余”(180)。事实如何呢?这种过激的话语并未能消解父亲的权威,雅各布心中不时回想的父亲的评价也正说明了雅各布青春期反抗的虚妄与救赎的意义所在。

反抗“它只表示一种对峙:离开(一个党)、弃绝(一种信仰) 或摆脱(一种依赖)”[2]。子辈的反抗亦是与父辈的对峙,是冲破父亲势力范围的一种尝试。它不仅像弗洛依德强调的与性有关,也与权力有关,与地位有关,与文化的传承有关。它不仅仅关涉“性”的区别,还关涉到“代”的区别。父亲的权威在孩子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对父亲权威的超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反叛。尤其是不被父亲认可的孩子,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救赎。雅各布嫉妒着父亲与姐姐关系的亲密,羡慕着母亲对弟弟的疼爱,在家庭中被边缘化的他在奶奶那儿寻求着寄托。雅各布长得最像爷爷,以至于他一出生,奶奶就坚持用爷爷的名字“雅各布”为之命名,也最疼爱他。雅各布在精神上经历了“弑父”之旅,否认父亲存在的意义,但父亲与雅各布的对立,是否也影射了父亲与他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老雅各布之间的冲突呢?父子冲突是否是永恒的命运?小说中另一个少年托恩(同性恋者)也遭到了父亲的“放逐”,托恩的父亲是个“固执的同性恋憎恶者”,“他永远也无法宽恕他自己生了我这样一个怪物。……他甚至肯出钱让我滚得远远的。”(336-337) 而这两个少年与母亲的关系都很好,托恩的母亲每隔三四周就来看他,他们一起过周末,“我们在一起很开心……我们一直相处得很好。她是我第一个约会的对象”(337)。而雅各布也认为自己和妈妈是好朋友,遇事愿意和她商量,认为“这是一个人对父母所能做出的最好的评价”(182)。弗洛伊德从“性驱力”、“欲望”核心去解读男孩儿潜意识中的“弑父”动机,认为根源在“恋母”,因惧怕惩罚、畏惧父亲的强大而压抑恋母动机,学会认同父亲。拉康从语言学角度重塑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认为俄狄浦斯过程确立了孩子从自然身份向文化身份的过渡。弗洛姆则从权力核心出发,指出父子冲突是儿子取代父亲的过程,儿子的弑父娶母是“父权制家庭中儿子对父亲权威的反叛的象征;……它只是儿子胜利的象征之一,他取代了他父亲的地位,并享受他父亲所拥有的一切特权。”[3]。克里斯蒂娃的后结构主义解读,纠正了某些偏颇,综合并深化了几种观点,她以“反抗”为立足点,强调了父亲作为“缺失的能指”的存在。作为“能指”的父亲不再是真实的父亲,而是象征性的父亲,而“缺失”则直指父亲的“可分离性”。在俄狄浦斯冲突中,子辈既认同父亲的社会功能,又要与之分离,取而代之,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以融入强势力量中。“这种力量不仅是身体的,阴茎的,也是象征的,语言的。”[4]父亲的缺失,不仅仅指父亲的不在场,更有甚者,直指父亲的死亡。死亡是不在场的更激烈的形式。然而,青少年的反抗是一种精神突围,其终极目的不是死亡,而是追寻与重生。

钱伯斯并未将子辈的反叛作为既定的命运,他用艺术营造出一种镜像,隐喻了一种理想境界的父子关系——伦勃朗与泰特斯的关系,诠释着“直正的爱情就是注视着另一个人,而同时又被他全心全意地注视着”。(115) 泰特斯喜欢当他爸爸的模特,“他喜欢被他爸爸仔细观察,喜欢得到他的全部注意,也喜欢看他作画”(115)。所以,当伦勃朗破产后,泰特斯竭尽所能买回伦勃朗被拍卖的东西,尽一切力量支持伦勃朗最重要的事业——绘画。泰特斯的故事并未作为小说情节直接展开,而是出现在小说主人公的对话与思考中。这种理想的父子关系是丹恩着迷的对象,也对托恩和雅各布产生了魔力般的影响。钱伯斯安排让雅各布长得极像泰特斯,简直就像一个人,或者说,泰特斯就是雅各布的另一个自我——渴望被父亲注视的自我。钱伯斯在《明信片》中多次提到泰特斯,必有其寓意所在。丹恩初见雅各布就惊呼“我的天!泰特斯!”这不仅仅指出了小说主人公与泰特斯的外在联系——形似,更重要的是小说发展中喻示的两人间更深层的联系——内在渴望的一致性。丹恩带雅各布去看泰特斯的画像,赠给雅各布有泰特斯像的明信片;雅各布、托恩、丹恩三人谈论关于泰特斯的画以及画上神秘的吻痕;托恩与雅各布甚至还设想拥有一艘以“泰特斯”命名的船……泰特斯令这群少年着迷,泰特斯与父亲伦勃朗的关系更让他们动心,这与小说中描写的这几个少年的父子关系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一种鲜明的否定的互涉关系。艺术中对理想父子关系的美化与塑造可以说就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否定与修补,镜像内外的父子关系映射出青春期的困扰,子辈在与父辈的冲突中寻找自我的定位,尝试精神突围。

钱伯斯小说中正经历青春期困扰的主人公们存在一种共同的模式:1.认同与母亲的情感联系,被父亲忽视、厌恶乃至放逐;2.踏上追寻的旅途在流浪中或精神流浪中自我认证;3.在自我反思中寻找对父亲的认同;4.渴望超越或更高境界的回归。同性恋的托恩、双性恋的丹恩、艺术世界中的泰特斯都是雅各布的另一个自我。雅各布没有认清而试图清晰认知的自我以及爱的意义与价值,都在荷兰之行中与不同自我的“对话”中展开。小说的复调色彩也由此体现,复调不是指从不同视角讲述的两代人的情感之旅,而是指小说的对话色彩:两代人/三代人的对话(莎拉——雅各布、海特勒伊——丹恩、爱玛——雅各布、海特勒伊——雅各布)、少年同侪的对话(丹恩——雅各布、托恩——雅各布、席莉——雅各布)、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对话(雅各布的世界——泰特斯的世界)……钱伯斯从不同层面探讨爱、探讨青少年的反叛之旅。

钱伯斯喜欢引用,他的主人公都是一些知性少年,文学素养丰富、长于思辩,这也便于钱伯斯安排他们卖弄学问、引经据典。引用本身就是一种文本策略,是对引用者观点的支撑、深化与丰富。钱伯斯酷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剧作在钱伯斯小说中经常被讨论,尤其是莎翁的《哈姆雷特》。钱伯斯在小说《在我坟上起舞》中曾讨论哈姆雷特对遗忘的恐惧,在《明信片》中他又感叹起哈姆雷特的厌倦——对尘世、生活及自我的厌倦。弗洛伊德在解释哈姆雷特的延宕时用了俄狄浦斯情结说,认为哈姆雷特迟迟不为父报仇,是因为他内心深处也有杀父娶母的欲望,良心告诉他他比弑父凶手好不了多少,良心的负罪感使他下不了手而一再延宕。弗洛伊德的这种解说与小说主人公雅各布和父亲的冲突有某种程度的契合。祖母莎拉对祖父的痴情让雅各布的父亲不解甚至不满,面对酷似其父而使莎拉极为疼爱的雅各布,也许因移情作用无意识中产生了嫌恶,再加上雅各布对母亲的温情更使父子间关系恶化。钱伯斯善于铺陈,巧埋引线,在行文中互相印证。

小说另一条线索的主人公海特勒伊(Geertrui)荷兰语发音近似英语中的格特鲁德(Gertrude)——哈姆雷特的母亲,小说中明确指出这一点:

“她……您的母亲叫……”

“海特勒伊。”

“对,是海特勒伊。抱歉,我发不好这个音。”

“这个音有点像英语中的格特鲁德。”

“是的,格特鲁德,哈姆雷特的母亲就叫这名字。”(215)

苔丝尔指出自己母亲名字的发音有点像英语中的格特鲁德,钱伯斯这一安排决不会毫无用意。事实上,钱伯斯给笔下人物的命名都颇费心机,人名不仅喻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喻指情节的主要走向,甚至也揭示出人物精神之旅的症结所在。格特鲁德在莎士比亚笔下是情欲与脆弱的化身,在哈姆雷特眼里,在某种程度上,她是一个有罪的母亲——因情欲与脆弱,她背叛了爱情、背叛了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也背叛了自己的儿子。但海特勒伊正与之相反,她坚强、执着,敢爱敢恨、忠贞不渝。在恋人死后,她坚守这份爱情,虽然她在雅各布死后几个月就嫁给了好友迪尔克,但主要是为了在那样一个虔信上帝的年代保护雅各布的遗腹子。但从女儿苔丝尔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有罪的母亲。她无法谅解母亲的情感,她同样感觉到一种背叛——对养父迪尔克的不公、对自己情感的背叛。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立场出发,对格特鲁德指责多于同情,钱伯斯的海特勒伊对格特鲁德可以说是一种颠覆,钱伯斯表现的是爱的忠贞,他以无限的温柔描写下一代难以完全理解的爱情,诠释了“瞬间生命即成完美”的激情。钱伯斯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作家,他不仅在小说形式方面进行着创新与实验,在内容与主题方面,钱伯斯也渴望突破,以其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探讨生活的方方面面,触摸青少年最敏感的神经。

雅各布的荷兰之行使他重新审视三代人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亲情、爱情、自我与他人。海特勒伊的爱情使他重新认识了祖父,而多重对话中他对父子关系的剖析已开始超越单纯的冲突,渴望一种更高境界的回归,“泰特斯之艇”是他与托恩共同的梦。《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这一书名也体现了作者的深意。明信片曾是雅各布了解信息、探知世间奥秘的一种方式,从他六岁识字时起,祖母萨拉就每周给他寄一张,雅各布回国时带上了有泰特斯与伦勃朗画像的明信片,也许还是一种朦胧的认知,但这镜像中的父子关系给雅各布的震憾与反思已预示了雅各布的成长。所谓的“无人地带”指的应是雅各布的内心,是雅各布的精神领域。这也是钱伯斯对青少年成长的一种关注:文学从来就是精神救赎的一种方式,在精神反叛中突围,在审美思辨中成长。

注释:

①引文直接标页数的均出自艾登·钱伯斯著,邹亚译.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卡尓·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54.

[2][4]克里斯特瓦.反抗的意义和非意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4,122.

[3]埃里希·弗罗姆.被遗忘的语言[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138.

[责任编辑:贺春健]

I106.4

A

1671-6531(2011)10-0034-02

姬莉,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

猜你喜欢

钱伯斯父子关系泰特
谁说非洲野犬不流泪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管虎:一个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钱伯斯携接班人罗卓克访华思科诠释鼎新布局蓄力转型
《李娃传》中的两点质疑探析
“思科”勇超“微软”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