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2011-08-15余素娟
余素娟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州350007)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余素娟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州350007)
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不是生态学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经典著作中也没有关于生态文明的直接描述,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很多思想和观点都含有生态文明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关系的阐述,特别是有关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论述,体现了丰富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自然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创立了生态平衡发展的完整观念,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自然之子”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本体论上来说,人是起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分化的产物,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1],因此,对于人来说,自然界对人具有先在性,人是自然之子。一方面,人是自然之子,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2]。所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自然前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在自然界中进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的本原依赖性上。因此,人类依赖于自然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这就等于说,自然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人的实践活动总是要受到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制约。马克思指出:“对象性的存在物客观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客观地活动。它所以能创造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1]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由于自然界的先在性,实践的性质和方式都必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原则”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界中是完全受动性的。尽管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人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但人并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1],在理性、意识等方面显示出了高于其他一般存在物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人的劳动实践。人是通过劳动实践来认识和变革自然,成为认识、变革自然的主体,而自然则是被人认识、变革的客体。因此,“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实践性,人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自主、自为、自由的主体性特征”[4]。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人在自然先在性中的主体的存在方式,人通过制造使用工具,改变了自然界、也改变了人自身,使人的器官、体能、思维获得巨大的发展,也确立了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两大和解”的思想
为了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变革的历史任务,即要实现“两大和解”。马克思主义总结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5]一方面,“人同自然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和自然如何和谐的统一,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人道主义。”[6]另一方面,“人同本身的和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的社会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另一部分民族、国家和阶级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由此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建立起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从而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实现人同本身的和解。
二、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并将其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的重要体现。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力度骤然加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不断地减少,草原萎缩,沙漠化,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漏洞,资源枯竭,生物物种的灭绝,各种污染的肆虐,自然灾害的频发等,无一不是给人类敲起了警钟。恩格斯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7]正是因为人类对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一般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及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8]。生态文明改变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索取和征服,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相伴相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提出并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生态文明”于2007年被正式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可见,“生态文明”将成为现代化建设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从理论形态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将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作为理论主题,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战略,实现人与自然最终和谐的文明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站在新时代的实践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精髓进一步发扬光大,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最新概括和最高抽象,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真正统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于当前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转变观念,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意识
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工业文明的影响,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观念被普遍的认同。人们把“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战胜自然”的观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大举向自然界进军,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胜利的背后是以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代价的。马思主义关于“人是自然之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这个生态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人作为自然的主宰者的观念,树立起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意识。要增强生态危机意识,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转变观念,优化生态资源的配置,经济发展绝不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给予自然“人文关怀”,遵循自然的规律。
(二)彰显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已经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如果人类只是消极等待是无法解决危机的。虽然人是自然之子,但人又不是完全受动性的。由于人是主体,因此在改造、变革自然的过程中,应该自觉地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原则”的思想告诉我们,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彰显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带来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的失衡等发展的障碍。因此,彰显人的主体性,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全面认识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拓展人的实践领域,使人成为自然界的开发和保护的主体,不断地调整人自身的行为方式,去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
(三)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其根源就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要消除这种异化,就要建立超越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完全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和解”的思想,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生态危机,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两大和解”,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应以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宗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健康合理的生活模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致力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总结中国的实际和世界发展趋势而提出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的最新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已经写入我国的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的生态文明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个重要步伐,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创举。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84.
[4] 邱少全.人与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
[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8]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Marxism ecology civilized view and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YU Su-ju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It points out Marx and Engel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it discusses theoretically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ty of opposites and his formed uniqu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ew of Marxism.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ew of Marxism outlook,analyses the theory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ew of Marxis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lighten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ew of Marxism;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y;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81
A
1009-8976(2011)02-0015-03
2011-02-26
余素娟(1981—),女(汉),福建仙游,硕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