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分析
2011-08-15李文婷高正礼
李文婷,高正礼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芜湖241000)
党的创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分析
李文婷,高正礼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芜湖241000)
采用系统的方法,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在党的创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所产生的效果,指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主要启迪了民众的思想,为党的成立做了一定的准备,同时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开辟了新天地,为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党的创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一、发动了民众,启发了民众的思想觉悟
经过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而这时马克思主义逐渐以它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众多的人,并一步一步地扩大了自己的阵地。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效果就是对广大民众的发动以及思想上的启发。
这一时期,经过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所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而中国的工人阶级也逐渐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所吸引并有了新的改变。在五四运动以后,他们已经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迫切要求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和保障自己的人格而进行斗争,同时对国家前途和政治现状也更加关切了。这种改变付诸在行动上主要是工人斗争的继续向前发展。
“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两年间,中国工人的斗争继续向前发展,首先是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继续发展,主要有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北京政府与日本直接交涉山东问题、广东工人参加反对桂系军阀统治广东的斗争、中东铁路中国工人和俄国工人共同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和白卫军进攻苏俄的斗争。
“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除了继续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外,他们的经济斗争也有了较大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罢工次数和频繁程度大为增加。据统计,从“五四”运动爆发到1921年7月,“全国共发生经济性质的罢工斗争为314次,其中,1919年5月至12月有罢工107次,1920年134次,1921年前7个月有罢工73次”[1]。第二,罢工遍及全国许多地区和产业、非产业部门。从产业工人罢工和非产业工人罢工的分布上看,“这个时期共发生产业工人的罢工斗争152次,非产业工人罢工斗争162次”[1]。从地区分布上看,这个时期除西南、西北未见罢工记载外,其余上海和华东、华南、华中、华北、东北等地区的14个省、48个城镇,都曾或多或少地发生过罢工斗争。第三,多数罢工是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待遇,并且大多取得了一定胜利。据统计,这个时期载明原因的罢工斗争共计298次,其中主要是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为223次,占总数的74.8%;其余为反对苛刻待遇和军警压迫的罢工30次,反对拖欠、克扣工资和增加租税的罢工24次,反对延长工时、裁剪工人及其他压迫的罢工21次。在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中,载明斗争结果的共计136次,其中胜利的119次,失败的17次,分别占总数的87.5%和12.5%[2]。除了上面这几点表现以外,许多经济罢工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有些罢工斗争,在进步舆论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影响、帮助下,表现了工人群众新的觉醒。
中共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是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桥梁,迅速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影响了农民运动,从而开始了在中国以人民大众为实践主体的历史进程。
李大钊最早提出这个问题,他强调:“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全体国民不解放。”[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主要力量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农民问题。同时意识到,与工农结合的首要内涵就是向工农大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真理,唤起他们的阶级觉悟,这种使命感随着同工农群众的最初接触而迅速强化,于是出现了一批最早的农民协会,遗憾的是,党成立之初,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工人运动方面,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农民及农民问题,只有少数共产党人发动农民搞减租抗捐斗争,并且带有很大局限性,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尚未引起全党的注意与重视。
二、为党的创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在“五四”运动后的两年时间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民大众特别是工人群众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提高阶级觉悟,从中也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这样,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准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首先是思想基础,可以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1918年开始李大钊就率先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并最早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此时在中国出现了很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和杂志,如《新青年》杂志已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并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此外,北京《少年中国》、《新社会》等,上海的《星期评论》,广州的《中华新报》,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进步革命思想。据不完全统计,在“五四”运动后的半年内,全国各地在一定程度上宣传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报刊就达200多种。同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史》、《马克思传》等书籍也陆续出版。在这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杨匏安、李汉俊、李达、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等,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出了贡献。上述这些都为党的成立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既面向知识分子,又面向广大工人群众。李大钊于1918年11月在《新青年》第5卷第5号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一文,既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又是最早论述工人运动的文章。文章指出:“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要把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1919年2月,“在《青年与农村》中,他提出要改造中国社会,‘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知识阶级’要加入‘劳工团体’”[3]的思想。1919年12月1日,陈独秀发表《告北京劳动界》一文,提出学生要和各种劳动团体互相接近、交朋友。以后,陈独秀又发表了《真正的工人团体》等多篇论述工人运动的文章,李汉俊也发表了6篇论述工人运动的文章。这一批文章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有力证明。
不但如此,这时期,还有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运动中去,深入厂矿企业进行调查,先后写出一批关于工人状况和工厂企业的调查报告。如“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莫如的《南京劳动状况》,高君宇的《山西劳动状况》,李幽影的《北京劳动状况》,李次山的《上海劳动状况》,高语罕的《芜湖劳动状况》,钱民的《江苏江都劳动调查表》,无我的《唐山劳动状况》(一),许元启的《唐山劳动状况》(二)”[4]等等。这些报告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同工人运动和工人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结晶。
当时,“劳工神圣”的呼声响遍华夏,引起思想界的大改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旗帜鲜明地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五四前后,正好说明在1920年以前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开始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了,它在中国的传播,已经冲破知识分子范围,而同“劳工为伍”了。
其次是阶级基础,事实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已经具备了所必要的阶级基础。建党前夕,中国产业工人约有261万多人,这261万产业工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阶级基础,从数量上看党的阶级基础并不薄弱。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从它诞生时起就英勇地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根据不完全的资料统计,“从1868年10月到1919年4月的约50年间,共发生经济罢工533次,分布在全国89个城镇”[1]。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总之,中国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提高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三、党成立后,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党的创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为掀起轰轰烈烈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洪流特别是工人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以中国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出现于历史舞台,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展开了勇猛的斗争。而这时期中国共产党也理所当然地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正如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时曾经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5]由于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革命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很快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力量。党清楚地知道,提高工人阶级的革命觉悟和战斗力是党的首要职责。党在成立以后就组织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和各地分部来指导中国工人运动,在工人群众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同时还出版了《劳动周刊》(上海)、《工人周刊》(北京)、《山东劳动周刊》、《劳动周报》(武汉)、《唐山潮声》等专门的工人报刊。
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许多党员的积极有效的活动,工人运动迅速地发展起来。1922年1月爆发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工人们的英勇斗争迫使在中国横行几十年的英帝国主义不得不接受了工人的要求。这次罢工的胜利鼓舞了全国工人的斗争意志,从而开始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次罢工高潮。在这个高潮面前,党为了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通过中国劳动书记部于1922年5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大会一致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通过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案、罢工援助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惩戒工界虎伥案等决议”[1],有力地推动了罢工斗争的发展。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全国各大城市共发生了一百多次罢工,参加罢工的工人达三十万人以上”[6],这些罢工绝大多数取得了胜利。尤其是毛泽东等领导的安源工人的罢工斗争,发展组织的好,斗争坚决而又有策略,创造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这些斗争,工人组织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工会,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工人阶级在全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工人阶级有组织的力量的增长,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党的政治威信。
[1] 刘明逵,唐玉良.中国工人运动史:第2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2,114-115,350.
[2] 刘明逵.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1卷,第1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338,382.
[3] 《李大钊传》编写组.李大钊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9.
[4] 人民出版社.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至第六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6.
[6]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379.
On the poplarization of Marxism during the Party's creation
LI Wen-ting,et al.
(Center for Marxist Studi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the paper analyzes systematically the effect produc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Party’s creation.It points out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is period and preparation for the party's founding and vigorous promotion for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workers.Thus,it opens up new world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with valuable experience.
during the party’s founding;Marxist popularization;thought
B15
A
1009-8976(2011)02-0001-03
2011-02-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家级教学团队基金2009年校级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9xqn09)
李文婷(1978—),女(汉),安徽定远,硕士,讲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