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电视台栏目化电视短剧的出路——以长治电视台为例
2011-08-15陈岩斌
陈岩斌
(长治广播电视台,山西 长治 046000)
地市级电视台栏目化电视短剧的出路
——以长治电视台为例
陈岩斌
(长治广播电视台,山西 长治 046000)
栏目化电视短剧是近年来中国电视传媒领域新兴的一种宣传形式,现就长治电视台从事栏目化电视短剧创作出现的实际问题,对地市级电视台栏目化短剧的出路作一探析。
栏目化;电视短剧;长治电视台
栏目化电视短剧在中国的电视传媒界刚一出现,就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以星火燎原之势,丰富了电视荧屏,也对传统电视剧作了有力的补充。它有如下特点:取材小,反映的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琐碎小事,贴近生活;剧情短,大都在十到十五分钟之间,且反映一个主题;语言通俗,基本使用方言俚语,突出现实主义,注重可视性;地域性强,剧情虽取材于当地,但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有较为固定的收视群体;观众参与性强,演员大都是非专业者,给观众上电视荧屏亮相降低了门槛,这样的节目在长治台一经推出,深受观众喜爱。
长治电视台作为上党地区的地方电视台,开播于1985年5月23日。20多年来,经过广电工作者的努力,已发展成为有线、无线、微波、数字光缆等多种传输形式的格局。但是处于传媒“金字塔”塔底的长治台,在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其所开辟的栏目化电视短剧尽管闯出了一条“收视黄金”通道,但是这一观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如何在地市级电视台持久发展下去,值得深思。
一、扎根生活,广泛接触群众,吸引养分
扎根生活,关键是如何扎根。起码的一点,就是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实践证明:“越是距生活近,创作出的作品越具有生命力。”那么,如何才能深入生活呢?其实生活就在创作者身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与生活紧密相连,往往在不经意之中,自己的言行都有可能被有心者提炼并创作出好作品。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创作者有时并不是不会深入生活,而是不会了解并提炼和升华生活,这是由于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事物不同,从而导致作者对生活的看法不同,产生的生活积累也自然不同。就像长治台有些从事栏目化电视短剧的工作者,他们常年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所接触的生活素材不能说不丰富,但他们还是在抱怨自己难以深入生活。为什么?那就是:“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把自己放在与百姓生活同一个平面上,没有真正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因此观察生活的层面不同,截取的生活片段不同,自然也不会创作出百姓喜欢的栏目电视短剧了,这也就是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生活,只是把深入生活说在了嘴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中。”
2004年,长治台针对本地实际推出了一档社会新闻类栏目《上党夜线》,这档栏目的定位是:“百姓身边的小事,就是‘上党夜线’的大事。”尽管所关心的和所反映的全是发生在百姓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小事,但收视率出人意料地高。此栏目很快成了当地的品牌栏目,第二年就被评为全省《十佳栏目》,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还给《上党夜线》栏目组记了集体三等功。这说明栏目只要站在百姓角度上去思考,无论大事小事都为百姓去想,就没有做不好的节目,就不用发愁收视率上不去。
面对这一事实,长治台的统一了认识,把着眼点放在了百姓关心的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上。把原来播出栏目短剧的《生活周刊》和《上党夜线》栏目合二为一,创办了《上党夜线-生活周刊》,以《上党夜线》的定位为自己定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深入生活,长治台从百姓关注的小事入手,有针对性地深入到事发地体验生活,在老百姓当中发掘生活的亮点,而后再进行创作。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欢欢的DV生活》和《穷爹富爹》这两部作品。“欢欢的DV”反映的是边远农村姑娘欢欢学习用DV记录生活不为村民理解,而坚持与旧的习俗斗争,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后者则反映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三个儿子嫌爹穷不养活,后来误认为爹有一个好亲戚给了不少钱而争着养的故事。由于这两个作品的剧情都有生活原型,且在当地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栏目编创组就深入到连手机信号都没有边远农村,自己带着菜和生活必需品,吃住在农家,一住就是一个星期。临走时老乡把他们送出村口,还嘱咐有了题材一定要再来。老乡们的真心实意让创作组的工作人员很受感动,工作人员每人自愿拿出五十块钱送给了家境比较困难的群众。回来后创作出来的东西生活气息很浓,现实性也强,极有真实感,尽管每期作品播出长度只有十五分钟,但收视率出奇高,反映也十分好。事后栏目组总结经验,一致认为:如果没有亲自深入生活的体验,无论如何也不会创作出如此好的作品。这说明只有把根扎在生活中,扎扎实实沉下去,而不是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才能用创作的触角广泛的触摸社会的各个脉络,才能吸收到丰富的养分,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化电视短剧。
二、启用非专业演员,群众自己演自己身边的事
栏目化电视短剧的演员是一个难题,而报酬是关键。一个地市级电视台,资金有限,一方面想出好产品,一方面又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栏目化短剧中,支付演员大额劳务费自然也不大现实。面对这个难题,长治台的解决办法是不拘一格大量启用非专业演员,公开征集现实故事,公开征集群众演员,最好是自己出演自己的故事,尤其是没有演出经历的群众,只要乐意更是优先使用。
长治台的栏目创作者把选择对象放在离退休人群上,放在无业或待业青年以及学生群体上,在使用前就把不付报酬的条件给人家讲清楚,拍摄时集中时间,集中地点,求短平快,求效果,求台词即兴发挥。同时,给群众演员建立档案,需要拍摄须提前一周预约。譬如:长治台有一天接到一个观众的来电,这位观众在电话里哭诉了自己坎坷的婚姻遭遇。栏目组听后认为这是一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尤其是对农民观众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就立即着手与这位观众联系。没料到本人竟十分乐意介入,还主动提出就在自己家里拍摄,并再三说服了家里其他成员当群众演员。十多天后,由其真实故事演绎并由其出演的短剧《你还是孩子的爹吗?》应运而生,播出后不仅当事夫妻受了教育,其双方家庭受了教育,而且社会效果也非常好,仅首播当天就接到十多起观众打来的电话。这件事说明,只要选择的剧情有代表性贴近生活,反映了民意,就不愁没有演员参加,这些非专业演员不仅乐意无代价出演,而且还会发挥自身的潜力,给栏目短剧的拍摄提供意想不到的便利。
三、开掘地域性原生态短剧,还原生活的原汁原味
地市级电视台的地域性都很强,观众对把自己身边的原生态事情,以栏目化电视短剧的形式搬上电视屏幕有一种无形的感情,不仅喜欢看,更喜欢传。如谁家的事情,谁上电视了,谁演的如何等等,都要议论再三。
此类短剧只要编创到位,在各方面都是比较好做的。如:取材可以以新闻线索为主,一件群众生活中的小事,只要有普遍意义,就可以创作一个短剧。栏目中用于烘托气氛的歌曲,可以用当地原汁原味的民歌。如:长治地区就有十多个县,各个县都有传统的民间小调,且易唱上口,通俗好懂,群众演员自己就能唱;剧本只要大纲,不需完整的脚本,只要脉络不乱,不影响主线,编导和演员可以根据需要即兴发挥,多说两句,少说两句都无所谓;台词可以以当地口头语为主,平时怎么说演出时就怎么说,不需润色加工。
实践证明,最丰富最动人的语言还是在群众中。一些语言由于地域的约定俗成,其它地域的人可能听不懂,但对本地的观众却有感染力。由此可见,拍摄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可谓好处多多,一是动用人力物力少,即使拍摄一次不成功,再拍一次也不费时费力,更不会延误播出时间。二是拍摄出的作品有地方特色,群众喜欢看。三是拍摄内容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小题材反映大问题。四是便于调动编创人员积极性,一个编创组最多由四个人组成,编导、摄像、后期制作全涵盖在内,既分工又合作,相互配合,有利于一专多能的多面手队伍建设。
四、培养队伍,推出非专业演员明星
搞栏目化电视短剧,没有一支基本固定的业余演员队伍不行,这支队伍要靠自己培养和锻炼:一是创作组人员自己出演角色,不要怕演不好,只要敢于演就有出彩的地方,一次不行两次,好在剧情对演技的要求不是太高,演得不到位的地方,观众也可以谅解,演得多了就可以轻车熟路。如长治台创作自编自演的《心情料理屋》,八个工作人员承担全部角色,演得比较成功,观众反映也可以。北京传媒学院的教授来长治台讲课时看过后,首先问的是花了多少钱,演员是请了哪里的?当得知仅用了200元补助,演员全是创作组工作人员后大为赞扬,连声说:“有这样的敬业队伍不容易,演得如此出彩出人意料”。
当然,这样的队伍必须要台里大力支持,如把在学校学过表演创作的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人员充实到栏目组,有针对性的培养重点人才等等。长治台创作组的统筹很少从事文艺活动,但他出演了不少角色,而且越演越上路,个性十分突出,塑造的角色在观众中反响很大,走在路上不少观众都能认识并能叫出他出演的角色名字,还因此吸引了不少女孩子主动找他合影,专业文艺团体还有意让他客串角色,一度在台内传为佳话。二是在群众演员中发现人才作为基本力量,这部分人很重要,尤其是有的群众演员本色出演,不需要化妆,也不需要道具,生活中是怎样的就怎样来演,十分自然,观众看了也实在。对于这部分人尤其要多加关照,要多与他们联系,只要条件许可就给他们角色,在可能情况下也给他们少量的报酬,譬如:长治市一所大专院校里有对老教师,出演角色收放自如,十分出彩,还多次在自己家里招待创作组人员,而且还主动出主意想办法修正剧情提供情节,对于这样的积极参与者是不在乎少量报酬的,只要感情投资就可使其成为栏目中坚力量。
五、设取景基地,为栏目短剧建生产地
栏目化电视短剧由于受到地域的局限,光凭在摄像棚里拍摄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因为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没有生活性,不大合当地观众的胃口。于是,走出去,到广大乡村、观光景点、商店、企业、部队、学校等地进行外景拍摄就成了当务之要。在这些地方进行外景制作,大多协作方是乐意的,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他们做不付费的宣传。尤其是以协作方的产品、形象为剧情道具,请协作方的员工客串群众演员,或以协作方的事实编撰剧情时,协作方更是大为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扩大他们的社会效益,当然,这么做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就是栏目短剧必须有一定的创作水准,做出来的东西要有一定的收视群。在这个前提下,创作组要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想方设法与这些单位建立长久良好的合作联系,要以诚信取得协作方的信任,使协作方积极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介入。做好这些工作后,还要从中有选择地列出重点联系单位,定期进行拍摄,提高协作方介入的技能和工作效率。如长治台拍摄《漫话西游之——百草堂》时,选择的取景点就是当地有名的景点百草堂,创作组曾多次取景,对工作人员和局部景点十分熟悉,工作起来相当顺利。而且在拍摄过程中,围观的群众也很多,拍摄本身也就起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由于取景地的多处设立,创作组只要有拍摄任务,根本不需要过多考虑取景事宜,往往就有单位出于自身的必要,要求创作组量身定做剧情。如长治台拍摄有关学生的短剧就到校园,拍摄健身方面的短剧就到健身俱乐部,拍摄商业方面的短剧就到大型超市,拍摄乡村剧就到农村,拍摄市井剧就到居委会。总之,有需要就有去处,有去处就有方便。
长治台在地市级电视台栏目化电视短剧的走向精细化生产和打造规模影响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是如何把栏目化电视短剧做得更好,比如艺术标准应当适当加强和提高、故事的题材和风格也可以进一步拓宽,建议尝试“类型化”和“流水线式”的短剧生产等等,还需要广大栏目电视短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共同探索。
G22
A
1673-2014(2011)03-0054-03
2011—01—11
陈岩斌(1963—),男,山西长治人,记者,主要从事新闻采编研究。
(责任编辑 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