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富仁“启蒙”思想探微

2011-08-15孟海龙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启蒙知识分子鲁迅

孟海龙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文艺理论

王富仁“启蒙”思想探微

孟海龙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王富仁从研究俄罗斯文学到欧洲文学,继承了启蒙主义理想;通过对鲁讯的研究和中国现状的分析,倡导学术的思想性研究,研究现当代文化,倡导新国学和学术独立。

王富仁;启蒙;文学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文学博士,一直活跃于当今文化研究界的王富仁先生,从鲁迅研究起步并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开始,其研究视域从文学到文化,从学术到思想,可谓贯通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贯穿王富仁学术研究中的鲜明的启蒙思想一直引人关注。

一 研究外国文学 倡导文化开放

王富仁1967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良好的俄语专业背景使他一开始就接受了大量的俄国文学熏陶。尤其是阅读了十九世纪以来的大量的启蒙主义文学作品。在其著作《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一书中,作者极力强调中俄历史发展阶段的相似性和鲁迅接受俄罗斯文学影响的必然性,详细分析论述了俄罗斯文学大师如果戈里﹑契诃夫,以证明鲁迅受到的影响,但也从另一面反证了作者对这些作家的作品的关注。正是由于对俄罗斯文学和鲁迅的熟知,所以在王先生踏入学术研究界的首部著作《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中就选取俄罗斯文学和鲁迅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没有任何出人意料的了。在此后的研究中俄罗斯文学经常被王富仁提及,如在《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一文中先后提到了《毁灭》、《静静地顿河》、《日日夜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战争与和平》等俄国作品。正是基于对俄罗斯历史发展状况和启蒙主义文学精神的准确把握,王富仁在研究中一直对俄罗斯文学情有独钟。俄罗斯文学那“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广阔的社会内容、社会暴露主题”[1]和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都对王富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欧洲文化是与中国文化完全异质的文化。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性同体,神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而且也会在人的面前丑态百出,对这些行为的描述充分表现了西方文化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充分张扬了人的奋斗精神,对命运的抗争精神,表现了人类童年健全的人性。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禁锢之后,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启蒙主义思潮兴起,再到现实主义文学的勃兴,欧洲文学高扬“人的解放”的大旗,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王富仁在他的研究中充分吸收欧洲文学人本主义思想,强调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风貌的分析研究。如他在对鲁迅的《呐喊》、《彷徨》的研究中“把其中的人物分为五种:一、自觉对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二、封建社会及其思想界的真正‘主人’——地主阶级统治者;三、知识分子中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士;四、封建社会的社会舆论界的各种人物;五、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劳动群众和下层封建知识分子中的悲剧主人公。”[2]此外,他还十分重视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化建设的作用。1990年以来国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兴起,对于国内一批学者打着抨击西方话语霸权的旗帜,不加选择地一概否定西方文化的做法,王富仁一贯坚持自己的开放主张,在《“西方话语”与中国现当代文化》一文中“概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认为应当在肯定中国文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总历史趋势的前提下反对西方话语霸权,而不应把中国现当代文化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革新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行为一律视为对西方话语霸权的屈服和顺从。”[3]

二 研究鲁迅和中国现状 倡导学术研究的思想性

如果说外国文学传统对王富仁的影响只是间接性的话,那么鲁迅的思想对王富仁的影响则更有直接性。早在中学阶段,王富仁就熟读《鲁迅全集》。博士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的出版,奠定了王富仁在鲁迅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先地位。在这部著名的博士论文中,王富仁高喊“回到鲁迅那里”,创造性地提出用思想研究代替阶级分析法,从而开创了鲁迅思想研究的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知识分子理想主义激情飞扬的时代,乘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分子承接五四启蒙主义传统,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运动。王富仁即是当时引领潮流的人物。从那以后,坚持思想性、启蒙性就一直是王富仁在学术研究中执著的坚守。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商品大潮的袭来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放弃了研究中的思想性而转向纯学术领域,或者不再侧重思想性,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把九十年代以来的学术界概括为学术飙升、思想退位的时代,可敬的是王富仁并没有随波逐流,依然坚持启蒙主义立场。在对人的问题的执着追问与审视中,王富仁则带着丰富的生命体悟与深切的现实人生关怀。走进他的研究天地,奉献出一系列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的研究成果,先后写出了《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鲁迅与中国文化》等一系列有分量的鲁迅研究文章,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近年来大量研究者进入通俗文学研究领域,把通俗文学纳入文学史的呼声从来没有断过。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若干修正性意见(旧体诗、通俗文学等等),王富仁也引人注目地一再表达了明确的拒绝,体现出最不容妥协、最旗帜鲜明的五四新文化立场,“五四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现代白话文的文学上升到了中国雅文学的高度,把它作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形式。在现当代,仍然有很多旧体诗词的创作,作为个人的研究活动,把它作为研究对象本无不可,但我不同意把它们写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同意给它们与现代白话文学同等的文学地位。这里有一种文化压迫的意味,但这种压迫是中国新文学为自己的发展所不能不采取的文化战略。这里的问题不是一个具体作品与另一个具体作品的评价问题,而是一个引导现代中国人在哪个领域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的问题;不是它还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它在现当代中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4]

不可否认,王富仁在他的鲁迅研究中是带着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的。在《〈在文化的光芒与阴影下〉序》一文中,王富仁回顾了自己大半生充满波折的人生经历,带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王富仁认为“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别人的思想的光芒。只有自己的光才能照亮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别人的光只能照亮别人的世界。”[5]这也正是王富仁一直强调学术研究思想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三 研究现当代文学 倡导新国学和学术独立

王富仁从鲁迅研究起步进入文学研究领域,此后不断拓展他的学术研究空间,除鲁迅之外还先后关注过:茅盾小说研究、郁达夫小说研究、端木蕻良研究、郭沫若诗歌研究、闻一多诗歌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女性文化研究、左翼文学研究、战争文学研究、当代文化研究,可以说现当代文化研究的各个方面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在古典诗歌研究、古代文化研究(如孔子、孟子、庄子等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王富仁的研究文章的一大特点就是对某个问题在宏观上展开,多是观照在一个整体框架之中的,从中国现实出发对问题做整体分析。在他的研究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思想性的坚守。王富仁把中国知识分子分为学院型知识分子﹑政治型知识分子和社会型知识分子。他自觉地把自己归入以鲁迅为代表的社会型知识分子的行列。以学术研究为载体,以启蒙思想为主导,立足于本民族整体的文化系统,构建自己的学术视角,从而对中国文化进行打理和发掘,试图找到一条新的启蒙之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术文章特定的阅读对象,王富仁的启蒙其实更多的是通过对知识界的启蒙思想的引导和对知识界片面思想的纠正,进而影响到知识分子对大众的启蒙。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王富仁的启蒙其实更多地带有间接性。

基于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探索精神的萎缩,人文精神的丧失,知识分子群体的四分五裂,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独立价值的缺失的现状。王富仁立足于中华文化古今一体观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新国学”概念。“我之所以提出‘新国学’这个学术概念,一个最基本的想法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实体。”“中国知识分子不要自己跟自己较真,学术争论要有,但自身应该形成一个独立的力量。”“知识分子不奉行互相消灭。我们应该有一种整体感。”[6]他之所以一直强调知识分子独立性,固然是对现实有感而发,但更重要的是对启蒙精神的坚守。启蒙者无法实现自身的精神独立又何以启蒙他人呢?因而王富仁的启蒙不仅是对大众的启蒙,更是对知识分子群体自身的启蒙。

总之,王富仁有感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对当今影响和“文革”的痛苦经历,始终认为中国的启蒙任务还远未完成,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化,即使在文化保守主义重新兴起的今日,他依然旗帜鲜明的力挺启蒙主义思想,自觉担当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勇敢地走下去。

[1]王富仁.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8.

[2]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J].文学评论,1985,(3、4).

[3]王富仁.“西方话语”与中国现当代文化[J].文学评论,2004,(1).

[4]王富仁.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2).

[5]何希凡.在文化的光芒与阴影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8

[6]王富仁,梁 鸿.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学术与知识分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I206.7

A

1674-3652(2011)06-0084-03

2011-10-11

孟海龙(1981- ),男,河南南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黄江华]

猜你喜欢

启蒙知识分子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