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和谐理念的演进逻辑与比较

2011-08-15党永锋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人民出版社理论

党永锋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和谐理念的演进逻辑与比较

党永锋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和谐社会”的概念,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根据我国现状对“和谐”问题进行了阐述。不同历史环境所表现出的矛盾和问题不尽一致,故他们所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只有到当代,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才真正地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其执政的关键与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谐理念;演进逻辑;比较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和谐社会”的概念,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根据我国现状对“和谐”问题进行了阐述。由于不同历史环境所表现出的矛盾和问题不尽一致,故他们所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只有到当代,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才真正地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其执政的关键与核心。在过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追求社会和谐的核心思想和突破口是政治和谐,依据的是对建国后中国社会矛盾的分析,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阶级斗争的方式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由于运动手段的过激,使社会和谐的愿望未能以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追求社会和谐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和谐,是在吸取了毛泽东时期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认清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依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加GDP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贫富分化与腐败现象的日益严重,使人们在享受经济改革成果的同时,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使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历史必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邓小平时期追求经济和谐的基础上,放眼国际大环境,立足国内现状,并认清了我党执政规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大了对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积极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发扬党际民主,但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上狭义的构建和谐社会已不能适应入世后的中国,也不符合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践需要。在新的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吸取了三代领导集体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依据系统协调论,主张“四位一体”的发展中国,使社会文明的构建提上议事日程,从而使我国真正地步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

一 政治和谐: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也随之变为全国范围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为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根据宪法的原则与我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判断我们的言论和行动的是非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是否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是否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是否有利于共产党的领导,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始终把政治和谐作为其和谐思想的核心,并指出“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1]同时,毛泽东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对敌人的专政与对人民的民主结合起来,保证了建国后我国政治生活的和谐。在对待敌人上,毛泽东说:“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2]“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只能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3]正是因为对建国后我国社会矛盾的正确分析,从而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视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具体的矛盾,这些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影响我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只要用正确的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方法,矛盾是会化解的。那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4]因此,他坚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政治目标。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他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5]

二 经济和谐: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追求目标

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形成了“穷过渡”理论,使人们安于贫困落后,但“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什么是按需分配?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达,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怎么搞按需分配?”[6]富裕的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但贫穷的社会绝对不会是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使社会和谐,就必须解决这一矛盾,归根到底,就是要消灭贫穷。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8]。社会主义既可以实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又能保证社会的公正运行,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健康发展所造成的社会贫困与对立。因此,他主张通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手段来推动全体、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和谐社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调节,会自然生成贫富、地区之间的差距,因此国家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调节,从而保证国家的经济和谐,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10]不发展生产,和谐社会成为空中楼阁,不共同致富,矛盾必然会产生,这都与邓小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违背的。

三 思想文化和谐: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价值体现

江泽民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非常重视理论、思想和谐,而追求思想和谐的方法就是重视理论创新。“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汲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11]在坚持理论创新上,不能没有指导思想,只有在坚持原则下的理论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和谐。所以,“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12]对马克思主义既讲坚持又讲发展创新,这是实践的需要,也是思想理论的生命力所在,“总结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什么时候思想上比较解放,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我们的事业就充满活力,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反之,什么时候思想路线不对头,理论上出现重大失误,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13]。同时,他强调在思想领域内也要贯彻民主原则,才能实现思想上的真正和谐。“在理论工作中发扬民主,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理论的繁荣创造良好的环境。理论只有在争鸣中才能获得生机和活力。历史已经证明,在理论研究中,搞所谓罢黜百家、定于一尊,必然是钳制人口,万马齐喑,窒息思想,其结果只能导致理论的枯萎。”[14]因此,他鼓励广大知识分子发挥自己的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对用行政方法下结论,妨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为建设和改革提供理论根据和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15]只有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和谐,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才能促进各阶层、各党派之间的信任与沟通,才会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 社会和谐:胡锦涛的终极关注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五个统筹,其实质就是要努力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要求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方向,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突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胡锦涛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16]同时,胡锦涛认真分析了我国的现状,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17]。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18],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9]。他要求,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扩大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从而“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他特别强调“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20]。

[1][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4、234.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1.

[5]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56-457.

[6][7][8][9][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3、143、110-111、172

[11][1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335.

[13][14][1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32、131。

[16][17][1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19][2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41.

D616

A

1674-3652(2011)06-0025-03

2011-09-18

党永锋,男,中共平凉市委党校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黄江华]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人民出版社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抉择
人民出版社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