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方高校定位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2011-08-15邱德雄彭寿清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办学定位发展

邱德雄,彭寿清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教育学

西部地方高校定位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邱德雄,彭寿清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是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西部地方高校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合理定位是重要前提。本文针对西部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从立足客观实际、明确自身所处位置、转变政府职能完善高等教育法治、加强高校分类问题研究、完善人才市场机制、确立高校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对西部地方高校合理定位之策略作出了初步探讨。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定位;问题;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地区地方高校也在积极谋划未来的发展蓝图,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大学的问题,即办学定位问题。合理定位是高校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高校发展的出发点。西部地方高校能否进行科学定位,不仅关系到西部地方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但是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定位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影响了西部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拟通过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定位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合理定位策略,以期为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在新形势下,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提供可资参考的对策。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西部地区

2001年9 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和本实施意见的适用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单列)和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上述地区以下统称:西部地区)。其他地区的民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实际工作中比照有关政策措施予以照顾。”[1]由此可见,西部地区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内蒙古、广西和西藏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包括后来划为西部地区的、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优惠的湖南湘西地区、湖北鄂西地区、吉林延边地区。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开展对外合作,西部地区城乡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局面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状况逐步改善,目前正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以下级别政府管理的普通高校。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是指包括新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西藏、广西和重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以下级别政府管理的普通高校,也包括后来划为西部地区的、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优惠的湖南湘西地区、湖北鄂西地区、吉林延边地区的省级及其以下级别政府管理的普通高校,即西部地区各省(市、区)所属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包括一般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民办高等学校,不包括非全日制或非学历教育的各类成人高校。我国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高校已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的55所[2],发展到现在560多所[3],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教层次结构、比较齐全的学科专业类别和一支数量可观的教师队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高校定位

所谓高校定位即是一所高等学校办学者希望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的一种教育理念,是根据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实际所作出的价值选择。高校定位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学科优势、办学特色等,是对学校培养目标、发展方向的蓝图设计。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定位就是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对将来一定时期内自身建设与发展方向所进行的蓝图设计,即西部地区地方高校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与趋势,以及自身现有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发展远景规划活动[4]。合理定位尤其强调此类高校务必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及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现有优势和办学特色,确定自身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与奋斗目标。

二 中国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西部地区地方高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不少高校开始重视高校定位,并且突出特色,突显个性。但综观西部地方高校的定位情况,由于主客观因素及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定位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盲目追求“高大全”

西部地区有些高校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对自己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与东部高校的差距没有清醒的认识,导致在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上的盲目攀比,不切实际[5],一味求全、攀高、贪大。“求全”,表现在部分西部地方高校热衷将自身转变成为综合性大学,而不管条件允不允许,时机成不成熟,本来没有的专业,在不考虑是否能发展好,是否对社会有用的情况下,先补全了再说。“攀高”,表现在有一些西部地方高校在办学目标定位上盲目追求升格升级,“学院变大学,大学追硕博”现象十分明显。“贪大”,表现在学校面积和招生人数上,为了能招到更多的学生,部分西部地方高校大力兴建新校区,动辄是上万人的规模,然而却在后续资金跟进、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迟迟无法满足,建成的只是大学校而难成为好大学。有人将这种高校定位的盲目无序状态概括为:“水平定位动辄国际,类型上求全趋同,层次上层层攀高,规模上越大越好,专业不热的不办”。

(二)人才培养同质化

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单科性(农、医、林、水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应用型院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西部地方部分高校逐渐模糊分类,纷纷向着“高、大、全”靠近,然而非理性的定位无论是向全添设、向上攀高还是向大扩张都必然导致类型的不清和学科的混乱。重复性的学科设置,复制性的专业开设,培养出的是同质化的人才。同质化的人才容易导致某方面人才市场的饱和,既使多样化的社会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又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无用武之地;既影响高校自己的健康发展,又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6]。

(三)特色不鲜明

这主要体现在部分西部地方高校在急切求得“升级”的过程中,使学校的发展定位超出自身实际,不恰当地增设一些不擅长、没把握、难胜任的学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腾出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来维持该学科专业的运行,却无暇顾及或者停止了原有特色专业的继续开发和优势保持,从而导致新设专业发展缓慢,原有特色专业丧失优势,毫无个性可言。比如西部某一地方高校校,在升本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又是改名,又是“大跃进”式的扩充学科专业、申办硕士点,还信誓旦旦提出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口号。殊不知,在试图追求这些名利上的东西时,该校的教学质量在不断下降,办学特色和个性正在慢慢地消失。

(四)前瞻性过度

高校的建立往往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甚至许多高校的建立是应运而生、应需而生的,常常在办校之初就经过了反复论证,明确了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和自身定位。高等教育要顺应时代要求,决定了高校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但是许多西部地方高校在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时前瞻性偏强,注重于高校未来的发展高度,重心放在了革新层面上。而对高校发展历史的研究,对原有的办学经验、文化底蕴、历史积淀的继承则显得不够,表现出前瞻性过度,传承性不足。

(五)政府用权失当

西部地区有的地方政府在对其所属高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依然紧握着计划经济时期全权负责的大权,在不甚了解高校实际情况的情形下,草率地就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定位问题。有的地方政府则放任自流,将高校定位问题完全抛给了高校,任由高校决定。而有些地方高校的发展规划大多是靠“拍脑袋”、“估计”出来的,有的学校发展规划就在几夜之间就完成了[7]。我国虽然也有五年、十年的教育发展规划,但是缺少有针对性的对高校类型、办学层次的明确定位,不能体现政府对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区域布局、市场分配等方面的需求,也无法显示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政策信息。

(六)定位主体严重缺失

由于每个高校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的办学基础、办学实力与水平之间也会存在很大不同。高校的定位是高校对自身的发展定位,最了解自身情况的永远是自己,因此只有高校在深刻了解其内在独特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合理的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才是定位的主体,政府只能加以引导而不是过分的干预。而现实中,西部地区大部分高校都是政府给予的定位,大部分高校都是由政府包办,而不是学校自身的定位,定位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如办成什么层次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设置什么样的学科和专业都基于政府意志和决定。这样,高校作为定位主人翁的身份没有了,完全陷入了一个被动的状态,在定位问题上只是一个“局外人”或“受摆布者”。

三 西部地方高校合理定位的策略

(一)立足客观实际

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方高校在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办学传统方面与东部等其他地区肯定是存在差距的,而且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时间就能够缩小。但与部属高校相比,它们在办学历史、管理归属等方面与所在地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西部高校在制定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时,首先要立足自身的客观实际和现状,了解自身的发展历史及传统优势,熟悉自己的办学基础,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坚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其次要全面掌握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和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建设、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重点,真正担负起西部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为地方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集中有限资源筹划学科建设和设置专业,加强内涵建设,凭借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取得主动,从而不断增强办学实力。而不是盲目迎合市场,提升办学层次,扩大规模,求大求全。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地处我国西部本来就是一大特色,更加注重的应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工夫,并且了解市场的规则、东西市场的变化,准确把握市场的趋势,培养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并使其成为西部高校一大亮点。

(二)明确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高等教育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高等院校结合为具有培养人才主导功能的有机整体。作为这个有机整体之组成部分的西部地方高校,要做到合理定位,必须要明确自己在这个大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并且和其他高校实现有机角色分工,实现彼此之间的协调,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因此,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在制定发展定位之前,除了明确自己在国际国内高等教育这个大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之外,还必须了解区域内同类院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不是去跟所有的高校进行攀比。在了解了同类型、同层次高校的现状,以及它们将会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之后,在横向上做出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处状态,明确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还得做出努力,在哪些地方还得有所突破,然后科学合理描绘未来发展蓝图,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只有在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脱颖而出,才会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

(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高等教育进入实质性大众化的背景下,政府必须转变其高等教育管理职能。但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弃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管理,而是要求政府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政府必须承担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财政,培育高等教育竞争市场,发展教育中介组织,构建教育法律体系,均衡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引导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等主要高等教育责任[8]。为转变政府职能,防止政府越位、错位和失位,一是政府要更新管理理念,增强对西部高校的服务理念,提高对西部高校的服务职能;二是政府要转变对西部高校的管理方式,克服泛行政化倾向,尽量减少行政审批,把精力更多地放到战略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以及各种间接调控手段上,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三是政府要引导西部地区高校确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四是发挥政府的调控能力,规范西部地区高校的设置与办学定位并利用好流动机制;五是中央在统筹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尽量向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倾斜。

(四)完善高等教育法治

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都赋予了高校相应的自主权,但还存在若干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比如在规定高等教育自主权时,将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放在一起统一做出规定,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这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来讲是不尽合理的。并且仅仅规定了高等学校的自主权,却没有规定政府的权力范围,这也是政府在微观管理方面过分越位,而在宏观管理方面却严重缺位的原因。因此,急需制定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予以细化和明确,使高校自主权得到有效保障。

(五)改革高等教育经费拨款体制

通过对部分西部地方高校的定位误区深层原因的综合分析,经济利益的驱使可以说是其争硕博点、办学层次混乱、目标不明确、学科专业综合求全等表现的重要原因。由于高校的自主权未得到充分落实,大部分经费也来源于政府,这使得坐落在经济发展滞后的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更是雪上加霜,对政府产生了太多的依赖。而经费的分配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办学层次和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来分配的,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对非学术性高校存在歧视。这对本来就边缘化的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这就促使它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行为。因此,应该建立起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形成多样化的投资机制。只要高校在同类、同层次的办学中办出特色和水平,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都应该获得资源配置的优势地位。这样才能遏止西部地方高校定位中存在的不良倾向,促进西部地方高校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形成,促使其合理定位。因此,将西部地方高等教育列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设立支持西部地方高校专项补贴,中央财政、省级及以下地方财政与高校共同化解高校债务,按照东部地方高校生均经费标准划拨西部地方高校生均经费,积极鼓励西部地方高校自我创收,废除对非学术性高校的歧视性政策,制定学费、办学经费等扶贫补贴优惠政策,是刻不容缓的。

(六)加强高校分类问题研究

虽然高校分类不能决定高校的定位,但各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可以参考,是进行定位和评价的前提条件和参考依据。高校类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高等院校所形成的种类,它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教育类别办学主体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9]。纵观近十年来有关高校分类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学术界热衷于研究“建立分类体系”,但疏忽了对高校分类管理的基本内涵和内容,分类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局限性,高校分类管理主体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公认的高等学校类型、层次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长期困扰我国高校发展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追求升格、盲目竞争、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等现象,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观[10]。另外,学校的多重分类标准,也是困扰西部地区高校合理定位的原因之一。我们应淡化从“行政隶属”的角度对高校定位,逐渐转向从“高校职能”的角度和“学科属性”的角度来对高校定位,从而体现出高校自主权的进一步落实以及我国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11]。学校类型的划分是为了高校之间更合理的分工,不同类型学校在学术贡献、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的功能是不同的,但是不同类型的大学之间没有优劣之分。“类型间不是高低层次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类型内是一种高低分层的关系”[12]。故对西部高校分类问题还有待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七)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人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高校是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竞争主体,竞争压力是巨大的,竞争规则是公平的,也是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它将有力地排除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引导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人才培养的过程并非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不断“反馈—调整—再反馈—再调整”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定位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的社会反馈来衡量,市场评价是判断高校定位是否科学和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准[13]。只有市场及时的反馈学生信息,学校根据市场的反馈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合适的人才,才能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可以说,市场既是高校定位的出发点,也是高校定位的落脚点,目前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规范和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创造“学术并重,能力本位”的用人制度,是实现高校合理定位的有力保障。一是必须建立按能力和绩效用人的制度;二是坚决执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制;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人才供求信息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和指导。

(八)确立高校在定位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定位是高校对将来一定时期内自身建设与发展方向所进行的蓝图设计,即高校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与趋势,以及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与优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发展远景规划活动。合理定位尤其强调此类高校务必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及所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和现有优势,确定自身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与奋斗目标。由此可见,高校定位是高校自身的事情,高校应是自身定位的主体。然而,西部地区许多高校在定位中要么完全服从政府的意志和行为,自身丧失了主体地位;要么受政府过度控制,主体地位被彻底剥夺,导致部分地方高校定位不科学、不合理。中国作为“中央集权”的典型代表,无论从课程内容还是全国统一考试,从办学模式到经费来源,过度“集权”乃是我们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集权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意识到这一点似乎并不难,我国政府也早有所认识,在近年来颁布的各种法律政策以及许多改革实践中都可看到集权有所松动,但在“统”与“放”的度上仍未走出“一统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怪圈[14]。在政府对高校“钦定身份”上,我国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质疑。曾有学者在阐述高校定位主体问题时就说过:“高校该由谁来定位?是办学者、举办者还是管理者?谁对谁定位?难道是政府抑或是别人?大学是真正的办学者,为什么大学自身不能给自己定位?为什么大学自身不能给自己设计超越的蓝图?……政府管得越多,大学越没有特色,政府管得越多,自身的盲目性也越大。……政府曾给北大定了一个纯搞文理基础理论的位,定得对吗?政府曾给清华定了一个纯工科的位,定得对吗?”[15]

西部地方高校要真正成为自身定位的主体,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足够的办学自主权是其自主定位的前提和基础,即高校要依法拥有和行使办学自主权。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享有显著的不受政府控制的自由。大学尤为突出。在美国,任何团体、个人都能建立大学或学院。正是这种自由,19世纪短短时间里美国就建立了几百所大学,到1910年已有近千所大学,学生达33万,(而同年发达的法国只有16所大学、4万大学生。这是否已预示着美国的崛起和欧洲的衰落?)现在美国已有3000多所大学和学院。美国的高等教育拥有突出的独立自主权,从学校宏观战略计划的制定到具体工作细节的安排,从课程设置到经费使用,美国的高等院校都有着非常大的自主权力,不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干预。它们有权不经政府审查自行任命教授,有权自由挑选学生,有权从不同渠道筹措经费。充分的自主可以更好地使学校办出特色,体现个性,能更灵活地适应地方和市场需求,能更快地吸取最新科技成果等等[16]。因此,高校不应该是政府的行政附属物,高校的角色应是独立自主的办学主体,有权依法行使自主权,即有权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17]。

其次,高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大学章程。在大学章程制定过程中,大学章程制定主体应主动吸纳大学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广泛征求大学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政府、师生和社会相关人士审议章程草案,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草案,并提交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使其得到各级政府、社会机构及高校师生的认可。大学章程一旦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核准,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就能约束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提高大学管理者按章办事的自觉性,增强师生员工对大学章程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大学章程一经确立,依照《教育法》学校就具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政府或其他机构对学校的过度行政干预就丧失了法理基础[18],高校也就真正成为了自身发展定位的主体。

再次,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西部地方高校要真正成为自身定位的主人翁,还必须在不违反一般大学理念的基础上,应有自己的理性认识与理想追求,并且在学校发展中始终坚持以自己的办学理念为导向。西部各地方高校应通过主动思考自身在定位中的不足,主动探索合理的定位方向,主动寻求合理定位的应对策略,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积极呼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决定自身的发展方向,自己描绘自身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与蓝图。西部地方高校如果一味跟着那些研究型著名大学走,永远也只能生活在名校的影子里,被淹没在名校的洪流中。这样不仅自我迷失,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而培养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学生。因此,西部地方高校应该在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资源、区位优势、学科优势、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及未来需求发展趋势,主动呼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体现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毫不动摇地向前迈进。

[1]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chinawest.gov.cn/ web/NewsInfo.asp?NewsId=34850.

[2]王根顺.西部开发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1,(2).

[3]大学名单[EB/OL].http://gkcx.eol.cn/schoolInfoSearch/ province/province_xinjiang_1.htm.

[4]邱德雄.我国普通高校定位的理性选择[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9.36.

[5]刘明贵.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定位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5,(4).

[6]刘 旭,郭 婷.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再论[J].大学教育科学,2007,(1).

[7]刘 旭,叶巧先.论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5,(1).

[8]刘克利.论转型时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9]中央教科所.21世纪中国教育展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5.

[10]习勇生.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研究十年(2000-2009)[J].高校教育管理,2011,(1).

[11]官瑞娜.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我国高校定位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12]赵庆丰.高校定位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13]张 继,龙严燕.从人才培养角度解析高校的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23).

[14][16]石 鸥,刘丽群.意识、手段、机制:我们对美国教育的借鉴[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15]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91-406.

[1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 1667143.htm.

[18]金家新,易连云.论组织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章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An Exploration of Problems with Local University Orientation in Western China and the Solutions

QIU De-xiong,PENG Shou-qing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

Local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 are the major vital for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region.The rational orientation is the premises for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ies.In view of the existent problems with the local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the writers of this article make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 orient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local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 in the aspects of how to underst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position,improve policy designing,strengthe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problems with universities,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personnel market,and establish the subject status of universities.

western China;local universities;orient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G649.217

A

1674-3652(2011)06-0032-06

2011-09-28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IA100288);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JY01);教育部“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S2009-1-63003)。

邱德雄(1960- ),男,湖南衡阳人,博士,长江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彭寿清(1966- ),男,四川广安人,博士,长江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高教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赵庆来]

猜你喜欢

办学定位发展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