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抗挫折”教育

2011-08-15刁文彬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挫折用人单位

李 琳,刁文彬

(1.滁州学院团委,安徽滁州239012;2.合肥师范学院政法与管理系,安徽合肥 230061)

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抗挫折”教育

李 琳1,刁文彬2

(1.滁州学院团委,安徽滁州239012;2.合肥师范学院政法与管理系,安徽合肥 23006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挫折,由此产生“挫折感”。本文着重从毕业生就业指导角度探讨就业挫折产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寻求应对措施。

毕业生;就业指导;“抗挫折”教育

挫折是人的心理发展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近年来,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挫折,由此产生“挫折感”,并引发一些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需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因此,“抗挫折”教育应该成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必要分析就业挫折产生的原因和毕业生在遭遇到就业挫折后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寻求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挫折的原因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制度改革影响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也随之递增,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与此同时,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除了少数特别种类专业的毕业生仍由国家统一分配外,绝大多数毕业生需要“自主择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有所下降,而用人单位的可选择余地却有所增加,用人单位开始以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标准来追求高学历人才。[1]

(二)就业市场建立时间不长,运行还不够规范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市场随之建立。但是由于是初步建立,在运行方面还不够规范、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配套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平、公正的就业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问题只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三)就业指导机构工作重心有所偏差

高校大多已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来积极指导毕业生就业,帮助毕业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培养其择业技巧,促进其顺利毕业。但是这些机构的工作重心还主要是停留在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和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等事务性工作,对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就业心理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研究和关注。

(四)毕业生本身就业期望值过高

许多毕业生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时代,认为大学生应该是“天之骄子”,自我理想和社会现实难以结合起来,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就业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大城市、大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好的工作环境和高收入等,不愿意去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小单位、基层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就业,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2]

二、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后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一)心理表现

1.焦虑不安

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合适的工作时,特别是多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时,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担心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担心自己的特长无从发挥,担心找不到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担心多年来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无颜面对家人和朋友等。这样那样的焦虑,使毕业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心理负担非常重,往往会表现为情绪上的紧张烦躁、心神不宁、闷闷不乐;学习上缺乏精神和动力,甚至产生学习无用的念头;生活中意志消沉、茶饭不思、坐卧不安等,甚至会逃避或消极对待就业。特别是家庭贫困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也更加严重。心理上过度焦虑,如果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及时化解,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2.自卑怯懦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自卑怯懦,这主要是因为对自身的能力或素质评价过低,缺乏自我认识,轻视或看不起自己,缺乏成功的信心和勇气。自身长相一般或生理有缺陷,学习成绩一般,能力又不突出,没有较硬的社会关系,所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等等这些消极因素都会造成毕业生自卑怯懦的心理,使他们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事先精心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等,有的则因为怯懦,生怕说错话,以至于说话声音小、放不开,无法展示自己的优点,造成求职失败。

还有一种现象是:毕业生在求职准备阶段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对自己期望很高,很想大展身手一番。但当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多次遭受到挫折后,由于心理落差太大,自尊心受挫,就失去了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容易对自己全盘否定,从而从高期望转为过低估计自己,产生愧疚心理,感到自惭形秽,在面对新的用人单位时,由于丧失了信心和勇气,严重影响自己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就业。

这种心理一般出现于一些平时缺乏人际交往训练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是心理素质不高的表现。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还会起到极大的负面作用,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3.愤世嫉俗

由于当前就业市场刚刚建立,运行还不够规范,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漏洞。就业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少数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讲人情、讲关系,甚至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这些现象使有的毕业生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容易以偏概全,认为自己求职的失败是因为无权无势,没有去拉关系、走后门,认为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从而产生一种愤世嫉俗的心理,认为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不公平的,自己是直接受害者,从而造成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容易引发一些危险的情绪。[3]

(二)行为表现

1、消极依赖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就业政策让许多毕业生形成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陈旧观念,形成了把就业当成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责任,形成消极等待的依赖行为。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后,这种行为表现得就更加严重,其实本质上这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这些毕业生往往会逐渐放弃主动就业的机会,放弃或逃避竞争,或者在就业过程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就业能力和技巧、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上,而极端地认为就业的竞争需要过硬的关系,把希望寄托在走后门、跑关系上,寄托在父母或亲友身上,而自己放弃参与就业市场竞争,放弃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依靠自身的能力去赢得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2.攻击行为

一些毕业生本来希望就业能一帆风顺,或对自我评价过高,没有做好就业受挫的思想准备,遭受挫折后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加上平时缺乏应有的品德和个性修养,容易情绪激愤,怨天尤人,埋怨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公正、父母亲朋关系不够、办事不利,一旦情绪上控制不利,则会引发一些攻击性的行为。如对使自己就业受挫的人采取打击报复行为、动辄与别人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把无名之火发泄在学校的公共财物上等。

3.自甘堕落

一些就业受挫的毕业生,除了部分出现攻击行为外,还有些走向另一端,出现自甘堕落的行为。他们在受到挫折后往往过度自责、懊恼不已,认为自己实在是太没用,进而封闭自己,拒绝对外交往,或者选择酗酒、抽烟、逃课等行为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有的甚至会对未来产生恐惧和绝望的情绪,走向自杀。

4.造假行为

有些毕业生在就业屡次受到挫折后,特别是当发现有少数人利用假学历、假文凭、假荣誉证书骗得用人单位信任从而求职成功后,就错误地认为造假是顺利实现就业的捷径,进而采取各种造假行为。但假的终究是假的,难以长久,最终只是误人误己,既坏了自己的名声,又毁了自己的前途。

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抗挫折”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观教育

面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抗挫折”教育,首先就要加强他们的就业观念转变教育,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制度。要教育他们认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后,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比较理性和客观的就业态度应该是先就业,再择业,先找一份工作,一边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一边根据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逐渐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此外,还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就业制度已经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统一分配模式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模式,就业不能再靠国家和学校统一分配,需要自己走进就业市场主动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4]而且,随着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非公有制经济得以迅速崛起,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舞台和许多的就业岗位,已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要教育毕业生调整心态、抛弃旧观念,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勇于去这些非公有制单位工作,从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工作认真做起,以实现顺利就业。

(二)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古代的军事战略思想也同样适用于毕业生就业,许多毕业生正是因为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对自我的评价不够客观全面,才会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重点是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自己的职业气质和专业兴趣以及职业能力,让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有的放矢,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就业挫折。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利用多种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职业测评的机会,请就业工作人员、相关专家、辅导员在平时的研究和工作中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三)加强毕业生求职技巧的训练

求职技巧是毕业生求职成功的重要保证,包括如何收集和利用就业信息、掌握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基本程序和测试内容、如何制作自荐材料、掌握面试技巧等。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课程和讲座,请专业人员指导训练求职技巧,提高毕业生的“抗挫折”能力。

(四)积极开展毕业生的职业心理教育

由于毕业生面临职业变动性、流动性、竞争性越来越大。巨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遭受挫折,或者找不到工作,或者不能达到职业适应,或者承受着沉重的职业压力,这些都需要毕业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5]所以,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格外值得关注。学校要大力提高就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水平,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就业心理咨询队伍,建立起毕业生就业挫折的心理干预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多种宣传阵地,宣传就业心理咨询的意义和作用,传播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和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化挫折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勇气。

(五)加强受挫学生的个别就业指导

一般来说,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大众化的指导,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就业压力的增大,应对就业受挫的毕业生加强个别的就业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要加强毕业生求职就业的跟踪指导,帮助毕业生正确地面对挫折,鼓励他们鼓起勇气、树立信心,客观地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此外,要对这部分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加强对他们的就业培训、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等。

[1] 戴伶俐.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6(2):187-188.

[2] 戴 锐.就业教育:高校德育的“瓶颈”[J].青年研究,1998(7):26-29.

[3] 敖晓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3(9):243-244.

[4] 刘宝福.加强高校思政工作培养大学生积极就业观[J].林区教学,2009(2):76-77.

[5] 王 峰,戴 锐.高校就业教育的转型与完善化:理论思考和对策探寻[J].高等农业教育,2003(6):89-92.

G642

A

1673-1794(2011)03-0071-03

李 琳(1978-),男,助理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刁文彬(1983-),男,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0-12-23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挫折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挫折使我更坚强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挫折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