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滁州·欧阳修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08-15裘新江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滁州欧阳修研究

裘新江

(滁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滁州239000)

2010年滁州·欧阳修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裘新江

(滁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滁州239000)

“2010年滁州·欧阳修全国学术研讨会”,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醉翁亭记》的诞生地滁州隆重举行,本次大会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重视欧阳修与其他诗文大家的比较和欧阳修诗文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二是重视历史文化视野下的欧阳修多元化研究。三是重视欧阳修各体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四是重视欧阳修各体文学特征及风格的研究。

滁州;欧阳修;醉翁亭记;研讨会;综述

由滁州学院主办,中国欧阳修研究会、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协办,滁州学院中文系承办的“2010年滁州·欧阳修全国学术研讨会”,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醉翁亭记》的诞生地滁州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五十名专家代表参加本次大会,大会收到论文34篇。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嘉宾、专家代表、媒体记者以及滁州学院师生五百多人。滁州学院党委书记余在岁,滁州学院副院长许志才、倪阳,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书局资深编审刘尚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欧阳修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洪本健,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莫砺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欧阳修全集》校点者李逸安等领导、专家和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大会取得了丰硕成果,综观本次大会提交的论文和发言,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一、重视欧阳修与其他诗文大家的比较和欧阳修诗文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洪本健教授《两宋文坛由宗欧向宗欧与宗苏并重的演变及其意义》一文认为,北宋的宗欧是其时文人的共识,南渡以后文坛由宗欧转向宗欧与宗苏并重,表明北宋这两大文学巨匠已成为两宋士人从文学到心灵都无限向往与极力追踪的楷模。上海财经大学朱迎平教授《南宋散文宗欧、宗苏平议》一文,则具体对南宋散文宗欧、宗苏现象加以讨论,认为宗欧、宗苏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更体现了相异的审美情趣,这是宋文风格稳定成熟而又丰富多样的重要标志。福建师大欧明俊教授与闽江学院刘美玉副教授合写的《“欧苏”散文合论评议》一文,则通过占有丰富的资料对散文理论上的“欧苏”合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议,认为北宋末南宋初年吕本中最早并提“欧苏”,全面推崇则始于南宋初孝宗时期,此后历代对欧苏的推崇有所差异,文论家有欧高苏低、苏高欧低、欧苏各具特色和否定欧苏四类意见,总体上肯定欧文纯正,苏文性灵,欧苏各自以其胸怀和才性,共铸宋文双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唐晓敏教授的《古文的成长:从韩愈到欧阳修》一文,则抓住文体与生命体有类似之处,即有其面目、体格和内在精神特征以及“成长”的过程,论证了韩愈和欧阳修在古文的“成长”中发挥的最大作用。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陈冬根博士《欧阳修与王安石第一次诗歌互赠再议》一文,认为欧阳修与王安石在嘉佑元年第一次会面后的赠诗《赠介甫》曾期待着王安石能够继承诗文革新精神,引领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发展,而王氏的《奉酬永叔见赠》却委婉地传达了自己的志向是承传孔孟道义之学,而不是韩愈等人的文学革新。欧阳修在理解了王安石的心意之后,迅速转向了新的接班人的寻找。嘉佑二年科考,苏轼的登台,与此次欧、王诗歌互赠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杨有山教授与刘备硕士合写的论文《柳永、欧阳修女性题材词创作比较》,认为由于柳永欧阳修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等方面的同中有异,导致其女性题材词的创作也同中有异。

二、重视历史文化视野下的欧阳修多元化研究

主要涉及到欧阳修的版本作品考订、执政理念、交游题赠、官称职掌、宗教哲学、人格构成、为政风流、酒的情结、创新精神、贤良家风等有意义的话题。在第一场大会发言中,刘尚荣先生所作《欧阳修词籍版本考述》的发言,就考证了欧阳修词籍众多版本的书名来源、卷次体例、版刻源流与存词真伪;刘德清教授所作《“人情说”与执政理念》发言,认为欧阳修执政理念强调以“人情”衡量朝政得失,主张为政要除弊兴利,稳健务实;要宽而不苛,简而不繁;要以人为本,为民请命,这在今天仍具借鉴意义。在提交的论文中,上海黄浦教育学院寿涌教授《欧阳修二诗为王安石诗集误收考》一文,认为收存于欧阳修诗集的《和陆子履<再游城西李园>》、《送致政朱郎中》二诗,同时也出现于王安石诗集中,但此二诗实为欧阳修所作,王安石诗集属于误收。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邱瑰华教授《欧阳修与梅尧臣交游系年》一文,则以欧、梅之间的诗文寄赠为线索,对其交游情况作了梳理。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常务理事曹家富先生《欧阳修的官称与职掌》一文,依据欧阳修纪年实录,就欧阳修一生所授职官及主要政治活动,结合宋代官制,阐释其官称含义和职事责权,同时亦兼及其职官迁、转、贬、复的背景概况。安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刘思祥先生提交的长文《欧阳修:一个终生排佛又难定归属的“居士”》,则引起了与会代表对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中“居士”归属问题的讨论。四川大学李黎博士《欧阳修“好名而欺心”辩》一文认为,“六一居士”的“居士”一词含义不是佛教用语中“居士”的含义,而是中国古代“居士”的最初意义,即隐居未仕之意。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马骥葵博士《论欧阳修十年困守期的思想心态》一文,具体探讨了欧阳修从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官滁州到至和元年(1054年)回京城任职的十年困守期间所呈现出的排遣和扬弃悲哀苦痛之总体心态特征,并从于“遣玩”中扬弃悲哀以及融汇佛老思想以化解哀愁两个层面去考察这一特征。滁州学院法政系王法贵教授的论文《欧阳修的人生态度》,认为欧阳修面对人生,能够做到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顺其自然,因而能够把握人生,创造人生,做生活与事业的强者。滁州学院中文系章会垠副教授《论欧阳修的人格结构》一文,则详细剖析了欧阳修的人格构成,认为欧阳修自然人格对应的外在形象是“情痴”,其社会人格对应的是“太守”,其文化人格对应的是“醉翁”。滁州学院中文系裘新江先生《欧阳修的六一风神和为政风流》一文,认为欧阳修的创作境界与道德境界,其核心的内容就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六一风神”和“为政风流”,认为《醉翁亭记》中充满着和谐的思想,欧阳修通过《醉翁亭记》获得了他的人生归宿感。上海商学院科研处副教授李强博士《<醉翁亭记>研究三题》一文,从亭记与宋元已降文人的文章修改观念、与音乐的关系以及与迁谪散文创作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探究其产生的文学生态和文学历史世界。滁州学院中文系杨锦鸿副教授《从<醉翁亭记>看醉翁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一文,认为《醉翁亭记》体现出的乐观心态、包容胸怀和刚正性格,形成了被后人称道、追思、传承的醉翁情怀、醉翁胸襟和醉翁风骨,即“醉翁精神”,而后人在对“醉翁精神”不断解读、品颂过程中,又进行了新的补充和拓展,从而形成了内涵更为深广的“醉翁文化”。滁州学院中文系苏立博士《欧阳修诗词中酒的情结》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大量表格图示,论证了欧阳修诗词作品与酒相伴的情结主要有:酒伴愁肠;酒伴相思;酒伴怀春;酒伴红颜;酒伴出游;酒伴旧忆。四川绵阳欧阳修研究会副会长刘文传先生《欧阳修的创新精神及深远影响》一文,认为欧阳修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更新了当时政坛、学坛、文坛风尚,其一生充满着创新精神,是北宋“休闲文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其影响已超出了国界。四川绵阳六一堂管理处廖高翔先生《论欧阳修的仁爱清正与贤良家风》一文,认为欧阳修继承和弘扬孔孟的儒家思想,具有宏大的仁慈博爱情怀,高尚的清正品格,可敬的贤良家风。

三、重视欧阳修各体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开始重视欧阳修创作的传播接受研究,是近年来欧学研究的新动向。滁州学院裘新江先生《曹雪芹与欧阳修》一文,则深入探究了《红楼梦》对欧阳修创作的借鉴与吸收,认为曹雪芹祖父曹寅比较关注欧阳修,这转而影响了曹雪芹的文学尚好,故而在《红楼梦》中去融入欧阳修的创作旨趣、借用或化用欧阳修诗文句子为情节和人物服务、对欧阳修文艺观念加以吸收运用、在人生观上去借鉴欧阳修的“情痴”观等。江西社科院刘双琴博士《从历代词选看欧阳修词的经典化过程》一文,则尝试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历代有代表性的二十余部宋词选本进行全面统计和分析,对欧阳修词在历代选本中的收录情况予以详细考察和梳理,认为欧阳修词在以词选为载体的传播链上,其接受过程呈现出传播的及时性、选录的混杂性、风格的失衡性、发展的螺旋性等特点,认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是影响欧阳修词传播与接受的大背景。河南大学文学院郑慧霞副教授《略论《月蚀诗》对宋人的影响》一文,则从唐代卢仝歌行体《月蚀诗》对宋人影响角度,谈了对欧阳修《鬼车》诗的创作影响,认为《鬼车》诗在结构安排、题材选取、借怪异之题材来比附人事、化用句子四个方面接受了《月蚀诗》的影响。淮南师范学院金生奎副教授向大会递交了论文《欧阳修与北宋前期杜诗的接受》摘要,认为从王安石开始,除了在批评领域对杜诗的认识与评价在深化、提高,在创作上学杜也终于逐渐形成风气,杜甫最终走向了诗坛最高位置。而欧阳修在整个北宋杜诗接受史中,恰好正处在这一转折的关键期。

四、重视欧阳修各体文学特征及风格的研究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欧阳修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各种文体兼备,应当多角度、多侧面去挖掘他的写作成就。在第一场大会发言中,武汉大学熊礼汇教授所作《古文的风神美》发言,就从整个古文的风神美角度谈了欧阳修的古文风格,让我们对风神的审美属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阮忠教授所作《欧阳修的四六文认同与变体的发生》发言,认为欧阳修对四六文有不同的批评,其对四六文的认同主要是叙事畅达的变体四六文与合于文理或事理的四六文,重视四六文思想的表达与叙事风格。欧阳修随性适俗的性情,使其四六文自成一格。在所提交的论文中,河南大学文学院王利锁教授《欧阳修祝祭文简论》一文,认为欧阳修的祭体文分哀祭文和祝祭文两类,学界多关注其哀祭文,基本没有注意其祝祭文。欧阳修的祝祭文表达了他对天(神)人之辨的思考,对神、吏职责的认知和看法,在民与吏、神的社会关系认知中,欧阳修始终把民生民情放在首位,既表现出深刻的现实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民本意识。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张明华教授《试论欧阳修的分题诗和分韵诗》一文,认为分题诗和分韵诗对欧阳修的创作具有独特的意义,欧阳修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分题诗、分韵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有了明显的变革,即主要使用古体诗的形式,而唐五代以来主要使用近体诗。欧阳修在北宋中期掀起了一个分题诗创作的热潮,其开创的用“分古人诗句”代替唐五代以至宋初简单“分字”的分韵诗创作方式,更极大地推动了分韵诗在后世的发展和繁荣。香港学者姜赵玉莲博士《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四则合卷》书法研究》一文,切入角度独特,从欧阳修晚年书迹的流传、内容及书法特色三方面去探讨欧阳修的书品与人品的联系,认为博雅而忠厚乃欧阳修书法的特色,又是他的“文章之气”。江西社会科学院胡迎建研究员《读欧阳修山水诗札记》一文,则勾勒欧阳修山水诗的写作追求与表现手法,认为欧阳修性好山水,更有着欲求隐居山水的情结。

总体来看,本次大会有三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趋向:一是从学术史角度用比较方法去研究欧阳修更受学者的青睐,注意理清欧阳修创作的学术源流以及与前辈或同时代作家的继承影响关系,已成为许多欧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而这也符合当下古代文学研究界新的发展趋势。二是从传播与接受角度去研究欧阳修,为当下越来越热的欧阳修研究提供了更多研究视角,拓展了更多的研究空间。三是欧阳修历史文化视角研究将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宏观化。本次大会这方面收到的论文约占三分之一,涉及到研究方面较多,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不少代表认为,欧阳修作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研究不能再仅拘限于文学领域的专家,而应当调动历史、哲学、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专业领域专家参与研究。还有不少文章试图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欧阳修的文化地位、人格魅力及其当下意义,表现出古代文学研究向当代社会靠拢的研究倾向。另外,本次大会发言讨论中对欧阳修出生地问题也再次给予关注,特别是对新近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先生的讲座,把欧阳修出生地说成江西吉安提出了批评,认为欧阳修祖籍江西吉安,出生四川绵阳,贬谪安徽滁州等地,归隐安徽阜阳,应是不争的的事实,不可误导听众。

本次大会讨论问题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还有些重要问题涉及不多,如关于欧阳修文艺思想探讨的论文只有滁州学院中文系张文杰博士的一篇《从<六一诗话>看欧阳修诗学批评的理性尝试》,从《六一诗话》的真正写作动机、诗学特征、批评方式等层面来探究欧阳修诗学理论的美学特征。二是文学研究领域以外专家参与研究的还不够多。本次大会虽然也有专门从事历史和哲学研究的学者参会,但毕竟太少。三是不少论文虽然力图宏观把握欧阳修研究,但由于缺乏将各学科知识融通的能力,故而有的文章还略显笼统空泛,欧学界期待着将来这方面会有更重分量的论文出现。

总之,本次会议在距2009年上海研讨会仅一年多时间,就又取得如此多的研究成果,实属不易,这正意味新世纪以来欧阳修研究事业的方兴未艾,正向更广阔、更纵深的研究方向拓展。

I206

A

1673-1794(2011)03-0009-03

裘新江(1963-),男,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2010-11-10

猜你喜欢

滁州欧阳修研究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滁州西涧》(草书)
画眉鸟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欧阳修快马追字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