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必须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
2011-08-15苏小柱
苏小柱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必须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
苏小柱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总结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必须紧紧围绕推进改革开放来推进党的建设。党要不断探索党的建设规律性,以改善保障民生为先导、以创新发展加强自身建设;引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向前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党的建设;规律;民生;创新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奠定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1 党必须善于认真探索自身建设的规律性,继续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我们党要深刻总结和运用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经验,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探索规律中不断提高、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1 执政规律
所谓执政规律,就是指一个政党在其执政活动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必然的本质关系,即能巩固和发展其执政地位,理顺其执政理想与目标的诸方面的本质关系,并贯穿于其执政活动过程之始终。与其他政党相区别,我们党执政使命和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党的功能目标发生了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政党是具有共同政治信仰的人们自愿结合而成的政治组织,具有利益表达功能和利益的综合功能。政党本质上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成为执政党以后,掌握了国家权力和国家机器,把集中起来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执政党的目标任务,就是协调各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设法整合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实现共同奋斗目标,巩固自身的专政,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2)党的权力和国家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掌控了国家权力,如果没有科学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能正确利用手中的权力,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干群关系、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活动方式与制度体制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就会遭受严重挫折。马克思在分析国家权力的特殊性时指出:国家权力形式上表现为公共权力,是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如果国家权力不受到约束,就会产生异化,日益与社会相脱离,凌驾于社会之上,党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也会产生各种消极腐败现象。(3)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社会在期待。我们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必须制定与现阶段国情相符合的纲领政策,颁布自己的施政路线,表明其政治主张和政治立场,必须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乃至基层的组织,以便发挥整体的力量;根据改革开放形势的迫切要求,要千方百计吸收更多的社会精英,充实自己的组织细胞;要努力扩大与公众联系的渠道,充分代表人民利益,认真倾听基层的呼声,切实尊重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建立科学规范、良性运转的体制机制。
1.2 监督规律
探寻监督规律目的是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以良好的党风取信于民,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性好转。所谓“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难,下级监督太软,纪检监督太晚”等说法表明党内监督目前确实存在诸多问题。(1)强化民主监督。充分尊重党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党所有,权为党所授,权为党所用,权为党所控。要充分认识党内监督客体,加强对权力监督制约的理念,明确监督的目标任务,特别关注监督的重点对象和重点领域,形成“监督制约与保护支持相结合”的氛围;健全完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规避“权力真空地带”,克服监督不力、监管不得力、监控不到位的现象。(2)健全制度监督。以制度为依托开展党内监督,确立制度监督的根本性的理念,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施行,改革和创新党内监督领导体制。坚持维护和正确处理好党内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平行监督的关系;一是同级党委和纪委之间的监督,二是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三是部门群众对领导监督。解决平行监督的基本出路在于分权制约,而且这种权力制约关系必是横向的不是纵向的,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平等的不是从属的。(3)扩大党外监督。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同时扩大党外监督,其根本原因在于党外监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外监督主体存在于各种社会阶层、群众组织乃至全体公民之中。扩大至新闻媒体、网络工具、宣传手段等。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民主党派和群众意见;把人民“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监督标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监督的目的;把权力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监督的结果。通过以加强对权力的制衡、监督和制约为目标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1.3 与时俱进规律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以大改革促进大开发、以大开放促进大改革。(1)继续解放思想。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发展是永恒的。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同时还指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2)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闪耀着实事求是的光芒,发展与变化一样,呈现的是一种“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的状态,往往动力与阻力并存,有变好的,也有变坏的;有发展顺利的,也有发展不顺利的。我们党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只有攻坚克难、顺时推进,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成功。坚持“与时俱进”,就要求我们党将认识和行动,置于“事情正在起变化”的前提下,认识新规律、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创造新经验、促进新进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国家和社会发展,统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先富与后富、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使国民经济循着正确、科学、健康的轨道发展运行。(3)实现人的发展。通过实现政治发展,使我们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感觉越来越具体、真实和强烈;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切身体会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和谐、社会各阶层协调一致,民族之间空前团结,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健全,人民安居乐业。通过实现经济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更加显现出蓬勃生机;通过实现文化发展,使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党的执政理念,融入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融入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够在我们保护完好的文化血脉中,树立尊严感;通过实现良好国民教育,造就一代又一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强人壮,社会昌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 党必须着力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增强综合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速、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2.1 人民创造历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虽然不排除个别英雄创造历史的作用,但最终人民是起着主导、基础、决定性作用。(1)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论述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观点。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主张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解决兵源、财源、供给等困难问题,强调“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及瓦解敌军”的重要性。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动员组织千千万万拥护抗日的人民,结成最深厚最坚固的铜墙铁壁。“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了一个新中国。为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147万民兵参加了志愿军,81万民兵参加支前,其中随军入朝支前的民兵有21万人。毛泽东曾指出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主要因为我们的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建立新中国以来在历次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数以万计的民兵参加支前,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次又一次地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捍卫了神圣祖国不可侵犯。改革开放以来,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2)背离人民终将被唾弃。列宁领导创建的苏联共产党,20万党员打天下,200万党员坐天下,2 000万党员丧失天下。在苏共74年的执政生涯中,在执政以后的战略思想转变中,却形成了重政治、轻经济、忽视人民生活,使经济战略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战略的局面。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福利需要,甚至连 “和平”、“土地”、“面包”这样的承诺都没能兑现。苏联搞的工业化在相当程度上是靠牺牲农民实现的,全面集体化和消灭富农,使广大农民群众统统变成了既无土地,无生产资料,又无大牲口的“农业无产者”。由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畸形发展,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则长期处于落后状态。20世纪70年代经济困难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率明显放慢,主要经济效率指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也未能达到。到1982年,战后第一次人民的实际收入跌到了零增长。在原苏联、丧失人心,放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经济水平增长低下,领导层贪污腐化、特殊化等因素,导致最终“卫星上天、红旗落地”。(3)实现经济增长满足人民需求。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依据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使社会物质和财富极大丰富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方面的质量要求更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按照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始终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始终不渝朝着前进方向;只有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得到亿万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来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2 民生是国家根本
民生大于天、民生凝聚民力、民生显示综合国力;世界各国发展、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天下太平。(1)民生关系国家。在民生的问题上,真心实意地保障人民群众吃穿住行,济困扶弱,真金白银地解决好人民群众创业、就业、住房、社保等方面的难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成果。30多年来,我们党锐意推行改革,不断求实创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实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转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大增强了国际竟争力,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从3 645亿元增长到39万多亿元,年均实际增长约百分之十,是世界同期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民生关系社会。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国家发展助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助推民生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随着国力日益强大,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工程、遗传学工程等集约化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正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我国人民群众正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实惠。从1978年到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7 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约5 153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3 597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人民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3)民生连着民心。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三个代表”为引导,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人民是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只有深刻认识人民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力,才能真情实意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的问题,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情关爱国家,真心实意拥护我们党;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快乐、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增进人民的福祉,使中华民族走向昌盛。
2.3 发展是前进之本
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只有发展是永不枯竭的动力,中国唯有发展才能走向强大。(1)发展就是硬道理。我们党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一切奋斗为了人民”。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项利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根本上树立群众工作的新理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完善民主形式以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以制度建设来切实保障群众路线落到实处,重视培育更多具有自治性质的群众组织,不断探索和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形式。努力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自由的发展。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扩大内需是关键。中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但我国同时存在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增长空间广阔,国内需求潜力巨大,这是我们发展的特有优势。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这就需要通过鼓励就业创业、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逐步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因此,“十二五”规划要求,努力实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实现经济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预期目标,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等相应指标。这些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扩大内需的客观需要。(3)协调发展是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在发展中的矛盾,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千方百计重视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千方百计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千方百计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商品生产、商品交换,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社会经济永续发展。当前,党和国家提出“国强民富、国民共富”的发展战略,体现国家强劲发展势头,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3 党必须创新组织形式、活动形式,坚定带领亿万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90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经受了各种风险的考验。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中国人民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好日子,中华民族踏上了复兴之路。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和紧迫。
3.1 创新组织形式
推进基层党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于,以更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党组织体现党的先进性,基层党组织应当随着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的转移,随着党员队伍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革,以增强其自我适应性。(1)增强发挥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我们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改进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组织功能、活动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课题。要坚持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原则,努力克服一些基层组织实际存在的软、散、懒的现象,努力克服“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的难题。在按照地域、按照单位、按照隶属关系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更加务实管用的模式和做法,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党的基层组织格局,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2)扩大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两新”(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要切实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两新”中组建党组织工作。及时把非公有制企业中一大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员工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形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的局面。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是党在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组织基础。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工作成果,力争使每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都能单独建立党组织;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抓好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工作。根据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大、人员少、分布广、变化快的特点,在坚持以“支部建在厂内”为主要形式的同时,积极探索片区联合组建的方式,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根据正式党员人数、“两新”组织性质、特点等实际情况,党组织的设立可分别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方式,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对于党员人数较少的“两新”组织状况,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工作方便”的原则,由各社会组织共同联合建立党支部。(3)促进体制机制转化。创新组织形式,应当由封闭、分割、粗放走向开放,统筹、集约、形成党组织、党员和群众间的相互连接、组织间的相融互补的立体式组织网络,构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机制和基础。组织设置由单一趋向多样、由层级设置趋向扁平设置。党组织的设置要突破单位制的行政模式,向功能型的经济、社会模式拓展,由区域集中向党员人数集中模式拓展。农村党组织设置以行政村为基础,还要把支部建立在协会、产业链、合作社上,延伸到党员所在的各种专业小组中;社区党组织,以行政、区域设置为纽带,把党支部建立在楼道、建立在党员的兴趣小组中;高校党组织由现在的教研室、班级向学科专业、科研项目拓展。国有企业和集体事业的党组织设置向项目制延伸。构建立体化的网络布局,由现在的点阵式设置向全方位延伸,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立体覆盖,构建网络化的组织机制。
3.2 创新活动方式
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是指基层党组织的存在及其发挥作用的方法和形式,包括工作思路、运行机制、活动载体等内容。(1)提升基层活力。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是党的细胞,基层党组织的活动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关乎党的形象、党的组织力、执行力。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战斗堡垒必须通过必要的活动方式来体现和发挥党的作用,一个基层党组织死气沉沉,如果不开展或很少活动,必然缺乏活力和生机,也不会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活动方式由传统的行政命令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强调共性向既注重共性又尊重个性转变。在深入开展党内创先争优活动中,不少党组织注重自身特色、创设活跃多种方式,如:推广“党员承诺制”,“一讲二评三公示”,“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等做法,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内涵与外延相统一,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党员受教育、人民得实惠。(2)发挥载体作用。运用载体开展活动,既是党建工作的传统做法,又是新形势下开展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工作中,必须要有党组织的声音、党组织的活动、党组织的形象。如:“党员工程”、“最佳党日”评选活动;开展争创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党员挂牌上岗、党员奉献日、党员义务植树造林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在工作时间和参加社会活动中把“身份亮出来、名称喊出来”,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与党建工作中心任务相结合开展系列活动,如: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结合特殊时点开展的庆祝活动,如:“七一”党内评选表彰、国庆节活动等;还有与本单位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开展的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运用和创新活动载体,推动了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充分体现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有效性。(3)服务党员群众。基层党组织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党的建设。以促发展、增实力体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以党内民主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以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用先进文化武装群众头脑,以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基层党组织的控制力;坚持为民办事,服务群众,关爱弱势群体,以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基层党组织要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途径上不断创新,才能反映党的建设的客观实际,也才能增强党组织建设。在创新理念上,不必受固有态势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实践的标准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每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只有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不断探索和努力奋斗,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
3.3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无论在战争年代、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发挥了“生命线”的作用。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个传统不仅不能丢掉,还应把它发扬光大。(1)增强主动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尤其是在当前,不论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讲,还是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应对危机、共克时艰上讲,都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辅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要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去发挥,社会和谐稳定要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去维护。急剧变化的社会变动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一些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难以适应迅速发生的变化,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滞后,方法简单,针对性不强。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适应、积极应对,重视并加强对矛盾问题的研究,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实效性、针对性,大胆地开展好各项工作。(2)坚持说服教育。在新的形势和考验面前,我们必须结合新变化,用好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和心理疏导等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透,开启群众心灵之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做好说服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解决思想问题要靠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注意在内容上贴近社会生活、贴近群众的实际需要,善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现阶段的方针政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人、造就人、激发人、成就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定位。在具体工作中见物见人,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心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彻底改变以往“说教式”、“运动式”的工作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一道去做,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3)注重讲究实效。思想政治工作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满生机和活力。善于与群众平等交流,在交流中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真正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同志说:“只要我们始终和人民坐在一条板凳上,群众关于党群、干群关系不如从前的心结就会慢慢解开,就会永远拥护我们,永远跟我们走。”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党员干部带头、身体力行,以榜样引导群众。贯彻好党的意图,为群众作出表率,才能说服引导群众一道前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讲究实效,必须方法创新、形式多样化,如:“一帮一结对子,“唱、读、讲、传”活动、“干部大下访”、“三进三同”活动等,把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化,并建立起长效机制。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到安慰,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不仅要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还要关心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关注一般共性需求,还要关心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要从各个方面,积极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挫折和荣誉,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积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家园。
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是努力完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内在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近几年来,党中央反复提醒全党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党的建设。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落实和实现“十二五”规划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的事业,只有上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勇于实践,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才能完成。
注释:
①袁浩.永远“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J].半月谈,2011,66(5).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1).
[2]赵小芒,尹建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张志明.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党建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建出版社,2010.
[4]吴再.向中国共产党学习[M].深圳: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2010.
[5]林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用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时事报告杂志社.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J].2010-2011学年(二).
D26
A
1674-5787(2011)04-0043-05
2011—09—08
苏小柱(1955—),男,河北省蔚县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责任编辑 周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