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
2011-08-15杨小姝
张 攀,杨小姝
(1.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2.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简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
张 攀1,杨小姝2
(1.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2.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育的核心是对个体人格的唤醒。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片面重视技能和文化知识的传递,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价值,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造成学生人文教育素养的缺失,被认为是不断培养出高技能的 “单面人”、“工具人”。这种人文素养的缺失不仅给学生个人的成长带来困惑,也给社会的发展造成隐患。如何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有效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职业人文教育
1 人文教育理论概述
1.1 人文教育的提出
人文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它既可以表示一种思潮,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文史哲教育内容或是一种教育改革,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是人文教育表象的本质所在。杜时忠教授指出,人文教育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基于主体自身体验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教育方法。概言之,人文教育是通过对人类优秀人文知识与文化的继承与传授,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核心,以人性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使人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教育。
1.2 职业人文教育的特殊性
与普通教育的显著不同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这种教育目标的特殊性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也必须具备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年限较普通高等教育短,技能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比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较大比例,客观上造成学生学习人文教育的时间困境。如何在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相应地融入人文教育,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教育者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其次,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人文教育的职业色彩。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这就使得高职人文教育中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培养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重点和关键。
2 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探析
2.1 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和困境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在歌颂这种伟大的进步的同时,很多潜在的教育问题也被人们所关注,功利性的市场驱动机制和技术至上的教育工具主义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急剧下降,如不加以正视,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整体概况表现如下:第一,教育实践者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1995年,原国家教委召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做事,并强调并不是在方法、技术的层面上实现此目标,而是要体现在态度、精神、灵魂和品格上。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一次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办学宗旨。这表明国家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和积极以政策导向引导高职人文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尽管大部分院校均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和响应,并且能够认识到当前本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但在实际教学中,人文教育问题并未引起学校和教育者足够的重视。与专业课和技能训练相比,人文教育类课时比重严重失衡。人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仅仅是为应付考试,人文教育流于形式。第二,人文教育边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各院校为保存自身和求得发展,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优势,过分关注于培养市场急需的专业技能,专业分工也过于细化,不断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甚至通过缩减人文教育的课时来加大技能训练的比重,使得原本就不受重视的人文教育更加边缘化。第三,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危机。有学者曾说过,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他是一个残缺的人。当前,一些学校将高职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将学生做人与做事割裂开来,忽视对学生心灵的指引和引导,丢弃了人文精神,使得学生处在一种精神的失落与迷惘状态。
2.2 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随着世界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和扩张,现代工业文明赖以成长的基础——科学技术极度膨胀,“技术中心论”思想深入人心,人正逐渐变成机器的附庸和奴仆,人被逐渐“物化”。随着“技术中心论”神话的破灭,人文教育的缺失正为人们所察觉和认识,深度剖析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性思考解决之道,提出理性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渗透的构想。
2.2.1 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教育功利主义突出
建国初期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单向技能培养和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造就了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甚嚣尘上。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社会都将学生就业状况作为评价学校绩效和教师能力的最终标准。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也逐渐迷失自己,根据市场和现实需要选择专业方向,注重技能、技术的掌握,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需求。
2.2.2 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方向有失偏颇,定位不准确
职业教育并不等于职业技能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等于职业教育,这其中的差别就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自身定位的偏颇之处。通俗地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大多数学校仅将专业技能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的,“高素质”被整个丢弃,将其教育视为学生为掌握生存技能的一种谋生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实用技术的高级“机器人”。而学校本身就具备人文教育的功能,其一旦形成就会以极大的惯性影响着置身其中的所有个体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成长、发展中的教育新类型,一旦定位不当,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2.2.3 对高职人文教育认识不足
既然高职院校有区别于普通院校的教育目标和客观条件,这种特殊性意味着高职人文教育仅仅借鉴普通高等院校人文教育模式,依靠传统的讲授法和记忆训练法是不够的。这样的人文教育课堂缺乏吸引力,学生容易产生排斥和抵触,使人文教育流于形式。
3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措施
3.1 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工具主义向人文主义的复归
高职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都造成其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而源自于思想领域的不适应性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应指出的是,学校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无可厚非,但过度强调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失去人文精神的引领,高职教育很容易陷入思想的极端,误入歧途。因此,转变思想,树立人本化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与能力提高相符合的位置,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学校应号召师生积极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环境,在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位,引导他们把外在的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修养和积极的行动,充分开发和调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优势,采取有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格和价值理想教育。
3.2 促进双师型教师角色转换,提高其职业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既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因此,双师型教育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着其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质量。首先,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是人文教育的推进者和人文知识的传递者,因此,教师在注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人文意识,激发教师的职业心,使他们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自觉推行者。其次,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教师的选聘和评估系统都不健全,使得教师职业人文教育素养良莠不齐。而教师人文教育能力的提升又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各种讲座、培训、参加实践等途径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3.3 结合本校实际,开发人文校本课程
人文教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载体,教育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人文教育中,是任何教育方式都难以企及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高职教育的学习年限较短,人文教育也不可能囊括知识的方方面面。因此,基于学校的地域或是课程特色,建构有学校特色的人文知识结构,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本土化的人文教育课程,不仅能够体现人文教育的现实特色,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生活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高职人文教育的表面化和趋同化。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3]何森林.高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成因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9).
[4]王晓燕,谢云挺.中国教育问道[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6]赵兵川.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反思与前瞻[J].文教资料,2009,(3).
G718
A
1674-5787(2011)05-0010-02
2011-09-16
张攀(1984—),男,四川阆中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辅导员,助教;杨小姝(1984-),女,四川阆中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仇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