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刑事案件频发引发的思考

2011-08-15夏丽萍高广仿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犯罪大学生学校

夏丽萍 高广仿

(1,2.昌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大学生刑事案件频发引发的思考

夏丽萍1高广仿2

(1,2.昌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近年来,大学生杀人案件频发,刑事犯罪高发率居高不下,令人触目惊心,其表现出犯罪手段残忍、犯罪类型多样、犯罪后果严重、反侦察能力较高、财杀情杀居多等特点。从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扩招造成大学生自身素质下降、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高校教育管理缺陷、教育腐败等问题也是导致事件频繁发生的诱因。如何预防、减少大学生杀人犯罪是当前需要深思的问题。高校教育内容的改革、高校管理水平的加强、加大教育腐败惩罚力度、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等是控制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

杀人犯罪;大学生;诱发因素;对策

一、大学生刑事案件频发引发的思考

2004年6月17日杀害4名同学的马加爵被枪决,高校刑事案件开始被人们所重视,2005年5月的江西医学院学生薛荣华持刀在一小时内连刺7人,造成2人死亡、5人重伤;云南丽江女大学生张超伙同男友抢劫杀人碎尸案日前尘埃落定:最高法院改判张超为死缓,2009年5月17日,其男友谢宏在丽江被执行枪决;2009年11月14日凌晨3时,吉林农业大学学生郭力维用事先准备好的尖刀扎同寝同学赵研数刀后报警,经120急救人员诊断确认赵研已死亡,问起原因,竟是死者用手机录下了自己打呼噜的声音传到了网上;2011年4月1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事后,汪某被警方刑拘,顾某8日才从特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对于行凶原因,汪某称,是因为母亲表示不会给他钱;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2011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1]

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刑事案件在追求法制、和谐的社会频频出现,在这背后,是家庭问题还是教育体制问题抑或是社会问题?从个例中寻找共性,不难发现,这类大学生刑事犯罪的主要成因有:

(一)大学生个体因素

1.享乐欲望强烈

当今大学生以80后、90后为主要群体,生活条件优越,享乐主义凸显,高校周边环境复杂,网吧、餐馆、娱乐厅几乎被学生占满。盲目拜金主义思想凸显,大学生将穿名牌,买奢侈品作为炫耀的资本,但是大学生多数没有收入来源,在金钱和物欲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大学生参与非法营利活动涉案率逐年攀升,当“小三”、被包养现象被一部分学生认可。

2.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协调

在校大学生处于青年期,身体、生理发育迅速成熟,但是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身体、心理发育与心理发育之间出现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使得在校大学生具有思想单纯、行动莽撞、行为冲动等心理特点。大学生往往年轻气盛,遇事缺乏冷静思考,自控力差,他们处于人生观确立的多元化、多层面时期,情绪波动大,常常更倾向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容易偏重事物阴暗的一面。此外,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里蔓延。部分大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心里往往会产生许多消极想法,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导致过激行为的产生。

3.人际交往困难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应试教育又使他们在升入大学之前多数时间都埋头在书本中,因此很多大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待人接物缺少多角度考虑的融通性,加上大学生又多来自五湖四海,客观上存在着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等因素的诸多差异,因此人际交往障碍成为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人际交往困难往往导致由一件小事引发报复犯罪。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不健全对子女的影响

很多犯罪大学生的父母离婚、死亡、服刑,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大学生犯罪。残缺家庭往往缺乏家庭亲和力,给大学生心灵上蒙上阴影,有些大学生因缺少家庭温暖和适时的家庭教育而逐渐养成不良习性和反社会意识,也更容易产生自卑、自闭心理,导致形成孤僻的性格,极易步入歧途,尤其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变化、离婚数量逐年上升,父母无法弥补孩子所遭受的痛苦,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2]

2.父母失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有的家长教育方式专制,对孩子要求过高,控制过严,扼杀了孩子的个性特点,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的家长溺爱娇纵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礼,贪图享受。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使一些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育出现障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影响了正面教育的效果。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犯罪应该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1.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目前高校广泛提倡素质教育,但重成绩轻实践的现象依然普遍,为提高本校就业率,多数学校更看重本校学生是否可以通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种资格证书,从而忽视对大学生树立“三观”、“五德”的培养,忽略了大学生道德、法制、诚信教育,使学生在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问题上划不清界限。因此,对一个涉世不深,生活经验欠缺的青少年而言,发生心理危机、行为危机、形成人格缺陷的犯罪几率会升高。

2.学校管理存在漏洞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广泛深入,大学的扩招、民办大学、职业大学等各色大学不断涌现,高校招生数量、规模和管理措施、体制明显不成正比。例如学生进校后,由于住宿条件的缺乏或简陋,不少大学生在校外租房,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难以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的发生。此外,高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紧张,尤其是思政教师和专职政治辅导员老师人员不足,导致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明显不足,不能将被管理者全部纳入管理视线,学校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使一些学生失去直接的监督和约束。

(四)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冲击着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市场经济消极的一面对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不利影响:

1.不良社会环境的滋扰

当今社会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滋生,腐败、公平缺失、诚信缺失,使一些大学生迷失了方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改变,过分追求物欲导致一部分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2.不良文化的侵袭

一些不良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媒介的影响而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灵魂,及其容易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催化剂,一旦受到某种条件的不良刺激便会外化为具体的违法犯罪活动。

二、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及矫治

鉴于大学生犯罪成因的复杂性多样性和,预防大学生犯罪也应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以此建立切实可行的犯罪预防机制,从而在源头上遏制大学生犯罪。

(一)国家与社会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的责任

1.健全大学生助学保障制度

国家从经济上制定政策保障贫困大学生就学,提供助学贷款、基金等多途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援助,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对贫困大学生家庭进行扶贫救助,以帮助其安心继续学业,解除后顾之忧。

2.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信息监管

国家还应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大学生有着巨大影响的网络、大众传媒等公共传播媒体进行管制和规范,强制减少甚至消除精神污染源。尤其应当针对淫秽、暴力、血腥等信息进行收缴和过滤,不让这些文化糟粕继续毒害大学生们的思想。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校园环境

各级工商、公安、教育、文化等部门应通力配合,对高校周边治安和校园隐患进行摸底排查,加强治安巡逻,建立专门的综合治理档案,加强对高校周边及其校园内部环境的集中整治,净化校园内外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

(二)学校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的责任

1.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宗旨理念,承担“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防止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化办学。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平衡、协调、和谐发展的意识,增强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其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在高校法制宣传方面,应当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利用法制宣传日、法律基础课用案例和处理情况对大学生进行警示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引导学生用正确和理智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良好习惯。此外,教育管理部门要把学生法制教育和学生犯罪情况列入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要对多发案的学校采取必要的行政干预措施。

2.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

预防犯罪最重要的是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高校应切实加强学生的管理。面对当前高校校园治安的新特点、新形势,学校应当更新观念,不断加强师生维护校园稳定的自觉性。从健全规章制度着手,改进工作作风,摸清学生思想脉搏,切实解决学生的困难。建立一整套完善可行的应急预案,加强高校校卫队的建设也是做好高校治安工作的主要力量。

3.学校与家庭共同配合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家,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因此,对父母、家庭的依赖性较强,父母对其的态度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保证双方沟通畅通,家长和学校要共同完善大学生人格塑造。沟通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的成长状态和思想动态全面被双方知悉,同时可以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家长。

三、大学生如何进行自身防范矫正

(一)及时树立新目标,防止内心空虚

多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没有高中时期紧张,总感到没有目标,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结果造成理想缺失,结果产生迷茫感与失落感,最终导致心理问题和疾病。进入大学适应新的环境后,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学习目标。

(二)正确的认识和面对生活、学习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

对于因生活贫困、学习紧张、就业困难所带来的诸多压力,大学生首先应勇于面对。其次要加强自身的心理品质,提升抗干扰能力,保持心态的平和,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

(三)建立良好而健康的人际关系

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其违法犯罪的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学生网上交友聊天应有度,要有良好的自制力避免浏览不健康网站。对于一些大学生所产生的交际困难,自私、自闭心理,应克服心理障碍,善于学会与人沟通,积极面对现实,调整好从学校到社会的跨越期。

(四)纠正偏差的“三观”找寻缺失的信仰

没有正确“三观”的大学生势必会迷茫,在人生的轨道上偏离航向。大学校园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阅报栏前,罕有人至;“新闻联播”,无人问津。大学生有的是修身齐家之愿,却无治国平天下之志。国家大事与己无关,身边物事漠然视之,大学生们整日关注的是自己的学业前途,但,学为何业,前途为何?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没有正确“三观”的引导,没有高尚信仰的支撑,大学生们又怎敌得住缤纷网络、酒绿灯红、柔情蜜意的媚惑,更谈什么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们只有对自己进行“三观”的再塑造,日省吾身,不断叩问生命的意义,富贵而不淫、贫贱而不移、威武而不屈,炫富、自杀、杀人的大学怪现状才会有所减少,大学生们也才能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奠定基石。

[1]检查机关预防和处理大学生形式犯罪问题的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12-20.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常调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4-01.

G41

A

1671-6469(2011)05-0078-04

2011-09-12

夏丽萍(1982-),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昌吉学院宣传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责任编辑:马海燕)

猜你喜欢

犯罪大学生学校
Televisions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环境犯罪的崛起
学校推介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犯罪”种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