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主旨与思路

2011-08-15史学武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均衡化差距城乡

史学武

(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主旨与思路

史学武

(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城乡差距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城乡二元制度推动的结果,城乡二元教育结构体制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依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遵循平等性、差异性和补偿性原则,突破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资源和社区与家庭文化等方面的均衡化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差距;均衡化

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命题[1]。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阐述了“城乡一体化”,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2]。自此,“城乡一体化”成为我国发展城乡关系的新价值追求。

缩小城乡差距关系到社会公平,也关乎社会稳定。教育作为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以消除外部条件影响的工具,原本是缩小社会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教育的差距却在进一步加大,这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进一步扩大[3]。在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破解途径之一就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为什么存在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政策推动的结果。自古以来,城市代表了工、商业经济,农村代表了农业经济。尽管工商业发展初期对农业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但农业的低端地位决定了农村的财富积累远慢于城市,城市甚至剥夺着农村的财富。长期以来,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剪刀差,使农村几乎成为城市的后给部队,满足城市对生产、生活用品的需求。城市人能够优先享受到工商业发展带来的公共福利,个人生活的质量不断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不仅如此,城市还不断吸引优秀农村人才来到城市,导致农村人口的年龄和智力结构日益失衡。在发展中逐渐产生了社会差序,形成了“城强农弱”的非平衡性城乡关系。

我国城乡差距也与1958年开始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密切关系。户籍制度几乎使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区分的社会身份“固着”,“锁住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通道,造成“城乡二元体制”,体制使城乡差序结构进一步固化和极化。

城乡差异的重要内因之一是青年人浓重的“城市情结”,而人才缺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往往不回家乡,而是选择了留在城市拼搏,改变身份成为城市人,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的“人才外溢”。总体来讲,城乡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推动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城乡差距就像一个水库的闸,一旦打开,会引发一系列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就是其一。城乡教育差距与城乡经济、文化差距相互作用,使两个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城乡教育差距的表现形式

鉴于城乡教育间在各个环节的差距,城乡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国家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程中,如何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成为在理论界和教育界需要思考的突出问题。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主旨、原则和内容

“城乡教育均衡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现了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城乡教育问题的科学研判和政策回应,后者在政策导向层面是对前者的丰富、发展和超越[4]。“城乡一体化”最初出现在2008年第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正式将“发展城乡一体的教育发展机制”写入其中。“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其主旨是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农村教育新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旨在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办学质量,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各层次的合格人才。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平等原则,即维护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这种公平要表现于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补偿原则:由于城乡教育间既有的差距,要在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以及升学考试制度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加以突破,对农村教育进行补偿,使城乡教育共同发展。差异原则:由于省际间经济发展水平、办学实力存在很大差距,社会差序结构在不同省份的实然表现也不相同。故必须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制定更具地域性的城乡教育体制机制。在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省级政府与市、县级政府之间,进一步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教育责任,西部欠发达省份要走一条与其他省份不同的城乡教育一体化道路。

从教育内部结构来看,“城乡教育一体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和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核心内容,也是受益面最广、投资效益最高的一个领域,必须通过加大投资、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福祉,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引领家庭教育理念以及吸引优秀教育家办农村义务教育等途径来落实。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是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幼儿园建设。对“双语”学前教育进行了目标设定、方案规划和先期投入,后期要进一步检查评价、奖励惩戒和督导问责,切实保证“双语”幼儿园的规模建设和办园质量。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当前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包括宏观层面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和微观层面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前者侧重于农村适龄人群的职业技能训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技术熟练的人才;后者侧重于城市“二代农民工”的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使他们在观念、技术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适应城市建设和“入城”需要,为其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

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思路

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根本上要依靠新农村建设从而缩小城乡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需突破原有的“城乡二元教育制度”,按“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5],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领会并践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目标。通过各项体制机制的整合性构建,达到以下目标:

(一)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均衡化

办学条件包括软、硬件条件,软件条件需通过城、乡学校交流和新农村文化建设来落实。建设与城市文化合而不同的爱乡报国文化环境,培育农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的主体发展观念,建立“以生为本”的农村学校管理制度,构建兼顾过程和结果的教育评价制度等。硬件条件则需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办学资源投入、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来落实。目前,在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引领下,社会各界纷纷向农村学校捐物捐款,中央财政也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来自各方的支持转化为学校的校舍改建、图书和仪器设备购置、教具和学习资料的补给等,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成为当地村庄的“一景”,“建得最好的就是学校”。这一输血的援助模式,影响了支持效益的强度和持久性,导致好条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为此,必须同步实施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尤其要提升农村教育活动主、客体的主动发展意识和主体发展意识。

(二)城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均衡化

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教育质量的保障力量。目前,城乡之间教师的单向流动机制使农村学校师资条件进一步弱化,师资不足、水平不高非常普遍。为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来源、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激发职业责任感,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农村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尊严。下移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学校层次,扩大免费师范生的规模;提高特岗教师的录取比例和审核标准,继续推进“三支一扶”的政策,鼓励优秀毕业生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改善农村教师状况。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和县级教研部门的作用,通过委托培养高层次教师和开展纵向、横向教研,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素养。

(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变“县级统筹”为“省级统筹”,进一步强化省级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职责。省级政府和县、乡政府在进行经费、教具、学具和图书设备等教育资源配置时,要本着公平性、差异性和补偿性原则,优先向教育资源薄弱学校倾斜。在资源使用环节要跟进资源使用效益的评估,作为下次划拨教育资源的依据,体现“优教优扶”的政策导向。

(四)城乡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发展的均衡化

城乡儿童面临着不同的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城市社区文化具有丰富、多样和多元的特点,区别于农村社区文化的单一、稳定和同质。城市家庭文化以核心家庭文化为主---开放、民主、内聚,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创造力和情感接纳能力;而农村家庭文化多以大家庭文化为主——保守、严格、秩序,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沉稳、质朴和自我控制能力。农村教育水平低下也与农村文化中轻视教育、读书无用论等有关[6],故需要城市高校和社会精英引领农村社区和家庭文化不断更新、完善。通过城乡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均衡化发展,使城乡儿童在多元、先进的文化氛围中接受优质教育。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人大,2007,(20):16.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

[3]李淼,王岩.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的相互影响[J].改革与发展,2010,(4):66-69.

[4]邵泽斌.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从城乡教育均衡到城乡教育一体化[J].复旦教育论坛,2010,(8):5:14-19.

[5]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5.

[6]李敏,万正维.城乡教育一体化紧张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初探.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7,(21)4:9-11.

G40-052

A

1671-6469(2011)05-0017-04

2011-09-27

新疆社科规划办课题(09BJYX05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XBH0009)

史学武(1963-),男,山东青岛人,昌吉学院社科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城乡教育的差距有多方面表现,首先从教育结构来看,城市不仅有完备的教育体系,而且往往高校云集。农村除了战争外迁或高校建设分校外,只设置中小学校。农村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缺失,导致农村子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少、名校入学率低、求学成本高。由于没有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人为邻,农村实际上很难直接得到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经济和人文好处。其次从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来看,自2001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而县级财政在地区之间具有很大差距,导致县域内同层次学校间的教育经费差距在我国很多地区已超过教育基尼系数的临界值,从人均教育经费到基本建设经费都不可同日而语。再次从教师队伍的素质来看,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逐渐以其知识和智力资本而被好学校挖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往往在城乡之间是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向待遇好升学率高的学校集中。这种单向的流动机制,导致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越来越低。特别是在县级政府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建教育园区的热情空前高涨的背景下,农村教师的流动加快,使剩下的教师难以安心在农村执教。农村学校成为城市学校教师的“实验田”和“练兵场”的现象,抑制了农村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与城市学校教师知识和观念更新速度间也出现差距。第四,从城乡学生享有的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来看,城市学生家庭教育资源往往更丰富,还能够享受社区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城域内的文化、体育活动,能用较低成本欣赏最新书报杂志和电影电视。而农村学生与家长相处时间少、亲子沟通的内容单调,乡村文化相对单一、陈旧,使农村学生难以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

(责任编辑:马海燕)

猜你喜欢

均衡化差距城乡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PSO约束优化耦合直方图均衡化的图像增强算法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制度变迁是资源均衡化的关键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直方图均衡化技术在矢量等值填充图中的算法及实现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EDIUS 5.1音量均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