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给闺阁女子的深情颂歌——《红楼梦》创作动因一解

2011-08-15李晓璐杨再锋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闺阁传情曹雪芹

李晓璐 杨再锋

(1.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昌吉学院教务处 新疆 昌吉 831100)

献给闺阁女子的深情颂歌
——《红楼梦》创作动因一解

李晓璐1杨再锋2

(1.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昌吉学院教务处 新疆 昌吉 831100)

《红楼梦》的直接创作动因是哭情,是对以林黛玉、晴雯、鸳鸯等为代表的闺阁女子的诗意生命、高洁人格、似水柔情及其悲剧命运的深情礼赞与同情,企盼她们的精神之光永远长存,不“使其泯灭”。《红楼梦》也是对“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的人类生存法则与生命旅程的艺术呈现和确证。

红楼梦;创作动因;哭情

众所周知,《红楼梦》第一回,作者即向读者发出了如下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千古之问: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之所以说是千古之问,是因为正是这种“味”(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最高审美范畴)赋予了《红楼梦》千古不灭、永难穷尽的艺术魔力。这种“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既是艺术的、具象的,形而下意义上的,又是哲学的、抽象的、形而上意义上的。本文此处所谈的主要是后者。

那么,这里的“味”的具体指向是什么呢?对于《红楼梦》的创作这一中华文化史上同庄禅之学、孔孟之道等的产生同样伟大的精神事件最为知情的脂砚斋(据说脂砚斋系曹雪芹的叔父,可以想见,他不仅是《红楼梦》的最早的阅读者和知音,也是最了解《红楼梦》的写作境况和内情的人)早就做出了最为精要的揭示,这就是:

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1]

哭情,礼赞情,讴歌情,揭示情在人生乃至宇宙生命构成中的本体地位、坎坷际遇与悲剧命运,这正是《红楼梦》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的不朽艺术精神、博大美学意蕴和永恒艺术魅力之根本所在。这从《红楼梦》前五回中作者自己或直接或间接地交代与暗示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红楼梦》一开篇,作者便情词恳切、直言不讳地写道: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防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也宜乎?

这是《红楼梦》中仅有的一段作者直接表明其创作动机的文字。由此不难看出,《红楼梦》从其最本真的意义上说,就是一曲献给闺阁女子的充满悲情的颂歌,作者最直接的创作心理动因,就是倾诉对以林黛玉、晴雯、鸳鸯、尤三姐、司棋等等为代表的闺阁女子的无比崇敬与炽爱之情,因为她们的“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用书中堪似作者思想化身的主人公贾宝玉的话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第二回)。“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第二十回)“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第二回)在作者眼中,唯有这些女子的诗意生命、高洁清丽的人格与似水柔情,才是天地间至尊至贵,至纯至美,“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的不朽的精神之光,是人生意义与价值之源。把握住这一点,对解读《红楼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国极左思潮和教条主义泛滥的年代,《红楼梦》的这一重要题旨却被无情地抹杀和遮蔽了,武断地判定:“二百年来,无论是赞扬的也好,咒骂的也好,都离不开一个‘情’字。直到今天,还有人说《红楼梦》主要写的是谈情说爱的内容。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是描写阶级斗争的。”《红楼梦》“情主题”的重新被确认和阐发,是红学研究上的一次拨乱反正、也是《红楼梦》向其文学本性的一种回归。

对于《红楼梦》的内容,特别是他的主要意旨,作者在第一回中,又通过叙述主体(又兼叙述对象)空空道人作了更明确的哲学化的阐述: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响,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在这里,作者不仅毫不隐晦地申言:《红楼梦》的“大旨”就是“谈情”,而且显明地标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十六字被俞平伯先生称之为《红楼梦》思想上的“点睛之笔”。这寥寥数语,确非等闲之论。诚如许多论者所指出的,它在首回中出现,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一,它是对《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与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历程的高度凝炼的概括。贾宝玉由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块通灵的石头,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历尽离合悲欢,世态炎凉,特别是经历了与林黛玉的生死之恋的无情毁灭之后,遁入空门的人生历程,就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红楼梦》的艺术巨构,就是以此为主线结撰而成的。

其二,它是《红楼梦》的形而上意蕴也即曹雪芹的哲学思想(人生观、宇宙观)的精要表述。

那么,“空——色——情——色——空”云云的具体哲学含义该如何理解呢?虽然红学界对此迄今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结论,但绝大多数论者的基本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这就是:毋庸讳言,曹雪芹的确受到了佛教“色空”思想的影响。然而,决不能因此而把体现在《红楼梦》中的“色空”思想与佛教教义中的“色空”思想,简单地等同起来。这一点,连古人都早已认识到了。脂砚斋就明确写道:“色空空色两无干。”(戚序本第一回回末总评)就是说,《红楼梦》中的“色空”思想与佛教教义中的“色空”思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究而言之,两者的根本区别何在呢?就在于佛教鼓吹“五蕴(色、受、想、行、识——引者注)皆空”,“灭情成佛”。正像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所论:“佛学的终极旨趣在涅槃,所谓无生、无造、无变动的寂静真如。”“要达到真如之境,就要破除妄念、消除智慧、根除情念。道家的‘无情’的确仍是一种有情,对自然性生命的情。佛家更彻底,连这种情也要灭除。”[2]而《红楼梦》则标举“由色生情,传情入色”。当然,这里所说的“灭情成佛”,是就佛学原典而言的。人所共知,佛教传入中国,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深深地渗透进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在佛学界,既讲“色空”又讲“情”的人,不可枚举。魏晋时期的慧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就写下了这样一段弥足珍贵的文字:

有灵则有情于化,无灵则无情于化。无情于化,化毕而生尽;生不由情,故形朽而化灭。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

用这段话来诠释曹氏的“由色生情,传情入色”是再好不过的。“由色生情”即“感物而动”:人作为有灵之物,面对世间万象(色),必然生发无穷无尽的情感;“传情入色”即“动必以情”:人为有情之物,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必定包含着(以情为动力)与传递着各种各样的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语)诗人如此,常人也非例外,只是强弱不同罢了。“情”与“色”、“情”与“生”(人的生命存在)的关系,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相生相融、共存共在的关系,没有情,便没有人的生命乃至宇宙万物的存在。在曹雪芹的笔下,所谓“由色生情,传情入色”,实是对人类生存法则与生命旅程的高度哲学概括,一部《红楼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这种生存法则与生命旅程的艺术呈现和确证。贾宝玉生在豪

[1]甲戌本第八回脂评.

[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三联书店,2001:218.门贵府,养尊处优,在物质层面上是一无所忧,他(林黛玉亦然)唯一担忧和焦虑的就是情的丧失,即使为情而死,死在情中,他也心甘情愿。他向袭人倾诉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第36回)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贾宝玉即使遁入空门也是“情僧”,依然未消泯“情性”的属人本质的原因吧!

“云空未必空”(第五回)在红楼世界里,“空”(虚无)的只能是“好了歌”中所列举的金银财宝、功名利禄等等,绝不会是真性真爱和真情!应当承认,人生的确充满着虚无(空)。但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展示对世界的虚无体验(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是无出其右者,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是寻找救赎之路。路在何方?在曹雪芹眼中,唯有真性真爱与真情!曹氏呕心沥血十载,哭成此书,不就是企冀这种真爱和真情永世长存,不“使其泯灭”吗?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第五回)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同上)

《红楼梦》留给世人的永远是一曲对真情大爱的千古咏叹和呼唤!

I206.2

A

1671-6469(2011)05-0005-03

2011-10-10

李晓璐(1973-),女,陕西凤翔县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高校教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责任编辑:陆 遐)

猜你喜欢

闺阁传情曹雪芹
鸡蛋益人又传情
闺阁红粉 千秋佳人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仕女画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阿尔山
涵养身性 珠子传情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