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草原日出》的象征意义

2011-08-15段湘怀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雄鹿小男孩蚂蚁

段湘怀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 湖南 娄底 417001)

浅论《草原日出》的象征意义

段湘怀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 湖南 娄底 417001)

《草原日出》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一部经典短篇,作品中的小男孩、蚂蚁、雄鹿、草原日出等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们合在一起恰恰包容了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草原日出;小男孩;蚂蚁;雄鹿

《草原日出》是多丽丝·莱辛的一部经典短篇,故事取材于作者早年在南非的一段生活经历,南非草原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主人公是一个15岁的小男孩。他在一个早晨欢快而兴奋的醒来,背着父母亲来到离家不远的森林里,准备猎取几只珍珠鸡,可无意中却看到了令他内心深深震动的一幕:一只受伤的雄鹿受到蚁群的围攻,几分钟之内便变成了一堆白骨。于是他之前的兴奋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沮丧、愤怒、迷惘无奈的情绪。关于这个短篇的深层意蕴主要有这样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这是一个讲述个体成长的故事:“这篇小说常被评论家看作是个体成长的故事,描述的是成长中的痛苦。”[1]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个故事体现的是一种生态自我的觉醒,认为故事中的“孩子、蚂蚁、鹿被平等的放在了一个自然生态链中,在这个链条中的每一个参与者的需求甚至情感都得到了同样的尊重,并且相互影响”,“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其实就是生态意识的觉醒过程”。[2]笔者认为这部作品其实是一部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的作品,小男孩、蚂蚁、雄鹿、草原日出等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们合在一起恰恰包容了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故事角色小男孩、蚂蚁、雄鹿的象征意义

1.小男孩象征着面对自然的雄心勃勃的人类

小男孩是故事的主人公,作者没有提及他的名字,只是借助小男孩的自言自语:“我15岁啦,15岁啦!”刻意地突出了他的年龄,这可以看做是一种有意为之。“小男孩可以被认为是所有15岁孩童中的一员;尽管他在生活中的成长经历与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但他在生活中的成长经历与获得的感悟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3]而这一年龄段的男孩往往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自信中带点幼稚的无知,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希望能够去经历一切,充满了征服的欲望。如他每晚设闹钟只是为了醒来那一瞬间的骄傲,因为他能在闹钟将要响起的那一瞬间醒来,他认为自己能战胜自己的思想,控制身体的每一部分;他曾连续三个晚上出去跑步,不眠不休,然后工作一整天,拒绝承认自己会累;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大声说道:“世界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没有什么我不能做到的,只要我愿意,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能成为我的一部分,我能囊括整个世界;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这一切都取决于我,取决于我现在的决定。”[4]他细数着自己的年华,充满了自信和非凡的勇气,像极了面对自然的雄心勃勃的人类。我们人类面对大自然,不和这小男孩一样吗?从常态和应然性的角度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尊重、平等共处的和谐关系,但人类的狂妄和欲望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日益膨胀,逐渐走向了科学崇拜和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更是被演绎得淋淋尽致,征服自然的自信中带点幼稚的无知,充满了对自然的征服欲,觉得自己可以掌控全局。所以,小男孩可以看做是面对自然的雄心勃勃的人类的象征。

2.蚂蚁象征着面对自然的人类欲望

蚂蚁这种昆虫如果不被特别强调的话,大多数人对它们是忽略不计的。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隐含的喻意是蚂蚁是弱小的,微不足道的。但我们知道,蚂蚁是一种群居性的昆虫,当它们集体出动的时候,其破坏性与毁灭性是相当大的。这恰恰就如我们人类面对自然的欲望,当这种欲望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的时候,它是正常的,不会构成破坏力,我们会觉得这是人性使然,不会注意它。但当它超越了极限的时候,它就如洪水猛兽,其破坏力就是摧枯拉朽般的。《草原日出》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让蚂蚁这一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昆虫变得陌生、可怕,生动地突出了它的象征意义——面对自然的人类欲望。

我们来看作品,当小男孩看到成群结队的蚂蚁涌向那只受伤的雄鹿的时候,作者是这样写的:“地上那黑压压的竟全是蚂蚁!它们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匆匆地向那挣扎着的公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淌。”把密密麻麻的蚂蚁比作流动的黑水,写出了蚂蚁群体出动时力量的强大、恐怖。在蚂蚁的蚕食下,这只雄鹿不久之后就变成了一根根白骨。暗示了面对自然的人类欲望的摧毁性。当小男孩看到一只只蚂蚁叼着雄鹿的肉往回拖的时候,他感到恶心,但马上又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这其实是象征着人类面对自己欲望的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我们从自然的报复中意识到了控制自己对自然的贪欲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往往又为眼前的利益所驱使,打着动听的旗号过度的占有自然。而作品中把蚂蚁描写得“又肥又丑”,有几只“竟直起身子”,盯着小男孩,“眼里泛着贪婪的光”,更是暗示了面对自然的人性的贪婪,人欲的泛滥。

3.雄鹿象征着美好的自然

鹿本来就是一种美丽优雅的动物,是草原上自由活泼的精灵。在小男孩的想象中,这只鹿拥有“水汪汪的黑眼睛”,“纤细的前肢”,“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的走在灌木丛中,感觉着皮肤上的凉意”,“它自豪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轻甩着漂亮的白尾巴,嗅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像国王和征服者那样漫步在这充满自由的灌木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被蚂蚁蚕食前的雄鹿是如此的自由、安详、美丽,这恰恰就如我们的大自然,在没有遭到人类破坏的时候,它也是自在的、安详的、美丽的。

而作品中写到,当小男孩看到雄鹿被蚂蚁围攻处于一种极度痛苦中的时候,他想开枪朝雄鹿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但他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原因是“如果我没有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嘛要干涉呢?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其实暗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心态。在追逐金钱的狂潮中,自然的痛苦被漠视。人们明明看到了全球变暖、酸雨肆虐、土壤沙化的现实,知道自己必须要为自然去做点什么,却依然自欺欺人的安慰自己,就如小男孩的自言自语:“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因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人的金钱欲望已被彻底的调动了起来。在金钱的驱使下,大自然的利益在个人看来又算什么?所以人们明知白色污染严重,却依然使用各种一次性塑料制品;明知要节能减排,却依然以私家车的拥有作为一种高品质生活的标准。不断高涨的欲望成为了现代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力,人们无限制的嫉羡和攀比,没办法理顺自身存在的意义,只知道凶猛地扑向大自然,最终造成了大自然的衰亡。就算有识之士已为人类的贪心提前预警,一般民众也懂得了要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但具体到个人身上的时候,能身体力行的就不多了,所以雄鹿在小男孩的犹豫中痛苦地死亡了。这个故事其实就象征着我们美好的大自然正在我们人类的熊熊野心之下痛苦地呻吟,雄鹿就是美好的大自然的象征。就如舒马赫所说:“现代人体会不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反而视自己为命中注定可以主宰及征服自然界的外在力量。现代人甚至大言不惭地说要与大自然搏斗,却忘记了如果他们战胜了自然,却转眼即已处在败方。”[5]

二、故事背景“草原日出”的象征意义

“草原日出”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和小说主题相呼应的背景,贯穿了故事发展全过程。笔者认为,“草原日出”也是一个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景象,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

首先,“草原日出”象征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憧憬和热爱。

日出前的草原是沉默的、压抑的,这就好比偷偷溜出家门之前的小男孩的感受:“只见房内一片漆黑,令人窒息,他的父母就躺在其中呢”,“那矮小的房子卑微地蜷缩在高阔的天空,他把房子甩在身后,把闷声闷气睡在其中的父母甩在身后,彻底忘掉它们。”如果说小男孩象征着雄心勃勃的人类,那么窒息、闷声闷气就是人类对自身现实生活的感受,所以才会生发出熊熊的欲望,渴望开创新的天地。因此小男孩溜出家门的行为是对自由的向往,对沉闷生活的反抗。随着太阳渐渐出来,草原渐渐焕发出无限生机,“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了过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尖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忽然,他身后的灌木丛也醒来歌唱了!”这生机勃勃的日出草原景象很好地衬托了小男孩的心境:“突然他再也无法克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正在清醒的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从草原日出对小男孩心境的和谐映衬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故事背景其实象征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无限热爱。

其次,“草原日出”象征着新的认识的开端。

前文已经详细分析了作品中小男孩、蚂蚁、雄鹿的象征意义,其中小男孩象征着面对自然的雄心勃勃的人类,蚂蚁象征着面对自然的人类欲望,雄鹿象征着美好的大自然,所以小男孩亲眼目睹雄鹿被蚂蚁蚕食其实喻示了人类在自身欲望的破坏力面前的惊醒和重新认识。因此作品中小男孩看到雄鹿瞬间变成白骨后的心情是恐惧的、愤怒的,甚至都不敢承认是自己先射伤了雄鹿才导致它最终被蚂蚁蚕食。他的内心很不安宁,“他想:明天早晨,我要避开所有人,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地想一想。”故事到此结束了,但这样的结尾却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因为小男孩再去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是他会为自己对无辜小生灵的伤害而深深自责,从此不再去伤害它们,而是反过来保护它们;另一个结果则是他会认为这其实是无所谓的,就如他之前所想的:“人们随时都可能给动物的头颅绊倒,或者踩碎小生灵的骨架”,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他什么也改变不了。对于南非草原乃至整个世界来说,他的行为是微不足道的。这样的话,他又可以欢快地驰骋于大自然,猎杀动物,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两种思考的结果其实恰恰代表了我们人类面对自然的两种态度:一种是面对正在被破坏的大自然,重新思索反省自己的行为,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另一种则是面对正在被破坏的大自然,认为自己个人力量微不足道,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甚至认为这是大势所趋,自己不能改变什么,不如随大流,先维护自己的利益要紧。作品中的小男孩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作品的结尾看来,雄鹿之死确实成为了小男孩重新思考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行为的一个契机,也暗喻了人类重新审视自身欲望和行为的一个开始。而日出本来就是标志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所以在这个作品中,这一背景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的认识的开端的象征。

从上文对作品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把握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莱辛作为一位智者的思索和责任意识。因为如何处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生态文学的里程碑式人物雷切尔·卡森看来,“人类的发展之主要目标不是经济不断增长,不是物质不断丰富,而是人性中善良因素的不断加强,是人格的不断完善;而要实现这样的发展或进步,除了在人类社会内部弘扬正义、公平、良知之外,还必须建立、保持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友好的关系,没有这样的友好关系,不仅人的自身健康会受到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完善同样也会受到伤害。”[6]因此,如何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也正是从这里,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莱辛的魅力。

[1][2]熊安沅,陈东.生态自我的觉醒——解读多丽丝·莱辛的《日出草原》[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31,33.

[3]郑博仁.从天真到经验的蜕变——评多丽丝·莱辛《草原上的日出》中人物塑造手法[J].小说评论,2010,(4): 66.

[4]本文中引用的作品原文均来自网站:http://tieba.baidu.com/fäkz=330456271,版本为余书娴译.草原日出[J].外国文艺,2008.

[5][英]舒马赫,李华夏译.小的是美好的[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4.

[6]http://ecoliterature.blog.163.com/blog/static/47126302007916102638210/,王诺,吴桂艳.雷切尔·卡森:生态文学的里程碑[J].世界文学,2007,(5).

2011-09-15

段湘怀(1981-),女,湖南湘乡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与女性文学。

I106

A

1671-6469(2011)05-0001-04

(责任编辑:代 琴)

猜你喜欢

雄鹿小男孩蚂蚁
“聪明”的小男孩
动物世界
小男孩
大狗日记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萌萌哒的小男孩
蚂蚁
鹿王惜角
蚂蚁找吃的等
Ten Little Indian Boys十个印第安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