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加强教师语言修养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正向促进作用

2011-08-15

关键词:教学效果思政语言

张 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思政部,陕西 杨凌712100)

论加强教师语言修养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正向促进作用

张 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思政部,陕西 杨凌712100)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语言修养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提高语言表达技能和语言的情感性,加强语言逻辑修养和修辞艺术修养,从而增强表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增强教学的感染性、激励性和教育性,这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有效途径。

语言修养;思想政治;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远低于期望值。许多学者从各自的立场与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过探讨,认为造成其低效的原因有历史的、社会现实的等客观因素。笔者认为,思政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思政理论的教学重点是选择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思政课教学要以一种恰当的、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来进行。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阐述自然要取决于阐述的对象。”[1](P253)在决定采取某种适当的叙述方法之前,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在校大学生的群体面貌有一个综合的把握。以18岁作为我国大学新生的基准年龄计算,2008年入学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一代。研究者普遍认为,90后大学生一般外语水准较高,习惯于电子化阅读,自主判断性较强,习惯接受多方信息,网络操作时间较长,对网络诞生的流行语尤其敏感,表现出以网络为平台的泛娱乐化倾向。[2]因此,抛开客观因素,从主观方面看,仅教师素质而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对思政课教学效果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思政课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心理。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特别提升哪些方面的语言修养呢?

首先,要提高语言表达技能,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语言的清晰度、节奏感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果,其中清晰度是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好坏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教师语言的清晰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这是因为:教师的思想和拥有的知识是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的,学生只有理解了教师的语言,才能理解和领会教师教授的知识,并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语言表达技能主要包括语速、语音和体态语。语速过快,学生可能会漏听,无法思考;语速过慢,落后于学生的思维速度,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调动不了学生的激情,降低学习兴趣和效率。语音过高,易使学生精神紧张疲劳;语音过低学生听起来费力。有研究表明,语调起伏有致、抑扬顿挫、节奏自如,音韵和谐,学生听起来悦耳,兴奋点和求知欲才能长时间保持。话语的新异性是引起青年学生兴趣的激活器。“通常情况下,生动、鲜明、幽默的修辞话语容易引起接受者的兴趣。就书面语而言,丰富的词汇、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精彩的比喻等语言,更容易激起受话者的兴趣。”[3]例如:汪曾祺在回忆闻一多先生时说:“先生讲课真是神采奕奕,能把很枯燥的考证讲的层次分明,引人入胜,逻辑性强,而又文辞生动,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第一流的演员。”相反,伊凡·基里耶夫斯基在回忆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讲课的场景时曾说,黑格尔的讲话简直叫人受不了,说一句就咳嗽一阵,声音给吞掉了一半,他的颤抖的哭泣似的语调几乎不能把最后一句话说完”。[4](P168)可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身势语的配合也必不可少,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使态势语与有声语言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们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总效果=7%文字+38%声音+55%面部表情。[5]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运用形体语言,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加深教学的记忆,有助于教师个人风格的确立,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应注意面部语言平和而自然,手势语言丰富而有节制,躯体语言含蓄而从容,可以表现出思政教师一身正气、从容坦然的特色和气质。

其次,要加强语言逻辑修养,增强表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教师上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都要依赖于教师的语言表达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教师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准确性、客观性和逻辑性。所谓准确性就是能够正确的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要求观点要正确,用词要适当,语言规范,语句完整,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教师教授的知识。所谓客观性就是要求教师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加个人偏见的去解释、去考察。所谓逻辑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论点的论证过程中推导步骤要严谨,合乎逻辑地引出必然的结论。按照所教学科的内容顺序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地进行讲述,针对具体内容阐述清晰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的因果关系。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语言现象看成是遣词造句,或者使用习惯的变化,而是要抓住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态的含义。正如一些敏锐的观察者所发现的:90后学生更倾向于用一些包括语言符号在内的文化识别符号,构建人际交往的组织和群落,这种符号与网络传播结合起来,就成为他们形成自我认同,以及区隔其它群体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将以文件和书本语言表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校园网络化的基本特征,转变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这不仅要求教师重视了解网络语言的模式和工具,进行适当的吸取和扬弃,同时要以中国当代的问题、机遇与挑战,积极地引导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完成这一时代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掌握好前后两个层面上的语言转换技巧:首先是对文件、讲话、教材语言中核心要素与议题的充分消化与吸收;其次是将吸收的内容通过多样合理的方式转化为大学生愿意接受的课堂语言与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做一个优秀的“二传手”,在走上讲台之前吃透文本,在看似并无变化的语句中领会其所表达的中心精神和含义。

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就必须不断的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句句有用,字字精确。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很多时间。”[6](P17)因此,严密科学的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极其重要的条件。

再次,要提高语言情感性,增强教学的感染性、激励性和教育性。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要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要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在师生间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对课堂教学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如果教师以良好的态度和亲切的话语与学生交流,那么很容易就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反之,如果教师的语气冷冰冰、硬邦邦,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降低学习效率;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熟悉掌握教材的思想中心,并将自己的理解与教材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这样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语调才会随着所教知识有感情地起伏变化,声情并茂地讲授知识,透露教师的观点、立场和爱憎,使学生在准确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情感上的熏陶,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与教材的思想内容相融,只用冷硬的语言作解说和空洞的说教,就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了。何其芳曾这样回忆他的两位哲学老师:“我们那位教康德和黑格尔的教授,在国外曾获得博士学位。他每次讲课,必定从头到尾把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静心再读一遍。然而他却无法把他的课教得让人听懂。在课堂上他总是翻着康德和黑格尔的书,东念一段,西念一段,然后闭着眼睛,像和尚念经似的咕噜起来,要抵抗这种催眠术是很困难的。我们另一位教中国哲学的教授,他的讲义倒是事先写好的。上课的时候,总是拿着稿子一句话念两遍,要大家静静坐着默写。上这样的课实在太闷了,所以我就有计划地缺课,准备缺到不至于被取消学籍为止”。[6](P1)这两位教授都颇有学问和学历,态度也很认真,但教学效果却很差。可见教师语言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7](P87)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大,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的话语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动力,不断进步,学生的自信心也是在不断激励、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或信心不足时,教师激励鼓舞的语言会带给学生很大帮助,使他们增强学习的决心和信心;而且激励性的语言也是和谐师生关系创建的催化剂。

另外,要加强修辞艺术修养,提高教育教学语言的幽默性和审美性。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语言尤其需要文采,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美,二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理性,充实而又含蓄,耐人寻味,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要锦上添花。

幽默的语言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润滑剂。俄罗斯著名教育家米斯维特洛夫曾说:“我一直认为,教育最重要的助手是幽默。”有幽默感的人更具有亲和力,教师授课时使用幽默的语言,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是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弗洛伊德曾说:“言辞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能带来最大的幸福,也能带来最深的失望。”[8](P124)教师语言艺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作用重大,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科学的使用教学语言。而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要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发挥更高水平就需要不断练习、反复实践,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身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只有将理论传播的语言模式视作开放式的体系,善于从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才能有效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特点,为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所用,引导学生发现马克思主义与事实相连接的实际意义。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范益民.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的分析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朱潇潇.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5).

[4]刘伯奎.教师口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何芸.语言和非语言的对称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4).

[6]郭启明,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7]李秉德.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章志光.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张坤(1979-),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思政语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语言是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