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011-08-15张海英
张海英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一、传承与发展原生态音乐的价值
(一)原生态音乐的艺术价值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原生态音乐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环境下劳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歌曲,反映了自然赋予人的最本原的一种生活状态。它来自于田间原野,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劳动者中间,它有很强的自娱自乐性和随意性,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寄托和感情的真实体现,声由心发、质朴自然,没有外界侵蚀和破坏。原生态音乐,从旋律风格到演唱方法都保持着相对原始的形态,古老的中华民族历史绵长、地域辽阔,造就了我国原生态音乐的种类极为丰富,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等。这些原生态音乐虽受各自的区域性、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但我国原生态音乐音色甜、脆、直、润、水;以真声为主,以行腔韵味为特长,讲究“声、情、字、味、表”,声音一般靠前,追求亲切、自然,音色明亮。原生态音乐的这些特征体现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点,孕育着独特的音乐艺术价值。
(二)原生态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
原生态音乐与本土民俗文化、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民间音乐、自然物景、传统服饰、地方语言、群落意识紧密相连。而这些内容都是几千年以来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璀璨文化的积淀,原生态音乐是历代人民的心血铸就的,打上了历史的烙印,记载着历史文明的传承。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他们的生活、生产实践塑造了相应的民众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类型。而这些又决定各民族原生态音乐的风格和特性不同,这些原生态音乐在延续发展的进程中,留存了民族生存过程中最本质和最精髓的信息,这些信息也成为本土文化传承发展的最基本精神要素。原生态音乐作为民族“活”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在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获取本民族的文化精神。[2]它贴近本土生活,是民俗生活的最真实最直接的反映,是本民族历史文化活动的另一种记载方式,对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原生态音乐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讲究的是演唱的声腔美和旋律美、语言韵味美和诗情美,吐字、发声、共鸣、行腔、韵味等方面有其鲜明的特点,追求横向的律动和发展。我国原生态音乐的最大特点和价值不仅体现于音乐风格的多样性,更体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如独特的民族服饰、民族唱法、民族旋律。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个统一的唱法,它的个性化和不可被复制的特点就是它魅力和生命力的最大体现。而美声唱法的“学院派”强调唱法的专业化、标准化,在音色、口型、唱法、表演、风格等方面较为雷同,忽视我国民族声乐特有的民族性。我国民族声乐应该从各民族的歌声中传承和借鉴更加多元的技艺手法,不仅能让听众倾听到天籁之音同时还增加原生态音乐的亲和力,更是我们民族声乐唱法摆脱单一化困境的有效途径。
二、原生态音乐现状
原生态音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文化,本质是人的实践所创造的。离开人现实的实践活动,原生态音乐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我国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许多年轻人受到外在的多种物质诱惑与影响,纷纷都离开故土,进城务工,脱离开他们所生存的文化背景。在日益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在时尚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充斥音像店的是大多是西洋或流行歌曲以及五花八门的民歌新唱,淳朴自然而略带“土气”的原生态民歌,却与我们的距离已越来越远了,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原生态音乐正在不断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民间创造的传统民俗文化的愈来愈脆弱,生活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人们也已经很难有机会感受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的独特韵味,更无法真正体验也无心了解原生态音乐那质朴纯真的文化传统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大城市里接受了流行时尚文化的熏陶以后,这些原生态音乐的传承接班人大多不喜欢也已经不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了。因此,随着老一辈民间音乐人的相继老去,不少优美动听的原生态音乐也在逐渐消失。文化的继承性是人类文化进步、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音乐失传最快,传承更困难。原生态音乐是经过了千百年大浪淘沙般冲刷和洗礼而保留下来的一种音乐经典,是我们民族音乐的祖宗和灵魂,它负载着一个伟大民族的记忆。失去了这种记忆,就意味着失去我们的根,失去我们脚下的土地。[3]因此,对它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迫在眉睫。
三、原生态音乐传承与发展之路
(一)原生态音乐与旅游业共发展
随着我国居民物质条件不断提高,人们对外出旅游的兴致也越来越高。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平日里工薪阶层每天都疲于工作,他们厌倦了那种忙碌而喧嚣的都市生活,疲惫的心灵渴望回归自然,体验田园乡村生活,找回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而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或民俗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满足了人们内心的这种需求,还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原生态音乐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原生态音乐体现人们对宁静、恬淡、和谐之境的热衷与满足,而不求利欲的张扬。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的纯真、自然、朴质的特点让听者的内心真正拥有了一片一尘不染,水灵灵、清净净的世界。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态内在的美,使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使旅游的文化内涵得以外化。[4]原生态音乐与旅游业相结合,不仅使得具有生态、民族特色的旅游变得“有声有色”,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吸引力,同时还起到了对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二)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大经费投入
原生态音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精髓之一,要保护和传承原生态音乐,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采取和保护文物同等重要的手段和措施,使原生态音乐继续传承下去。原生态音乐要传承与发展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因此,政府首先应提高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人力物力,组织专门人员管理、保护和扶持区域地方原生态文化艺术,否则保护和传承原生态音乐就必将成为“无源之水”。第二,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人力、财力筹建生态文化博物馆,收集和整理各民族原生态音乐,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在其博物馆展览原生态音乐的数字影像或图片,让更多人了解原生态音乐文化韵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其转化为能够长期保存的资料,使原生态音乐形态、文化内涵、表演形式等方面保留其原貌。[5]从1997年到2004年,我国和挪威王国合作,在贵州六枝梭嘎、黎平堂安、锦屏隆里、花溪镇山四个古老的民族村寨建立了生态博物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第三,对于优秀的原生态音乐歌手,特别是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政府应视为国宝,给予经济上的支援,生活上的关怀,让其安心传承原生态音乐,使音乐这种非物资文化遗产后继有人。比如,文化部就将兴国县的已经81岁的徐盛久,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兴国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第四,可以尝试将这类民俗村开发成文化旅游景区,把文化旅游景区增加的部分收入投入到保护和扶持区域地方原生态文化艺术中来。这样既可以解决经费来源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原生态音乐的影响。在这样的民俗村当中,原生态音乐的原形态还能得以保留,生态环境也接近原生态音乐的原生态环境。第五,大力促进以原生态音乐为纽带的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对一些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开发,推出一批经典曲目,举办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演唱会,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在世界音乐界的影响,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成就。
(三)重视原生态音乐教育,促进原生态民歌的可持续发展
原生态音乐要传承与发展,还需要下一代的人去学习和了解这门艺术。把原生态音乐引进音乐教育体系中,是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使得学校有一定量的自主性教学课时,也促使了校本教材的开发,相关部门可以在立足于本民族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具有民族个性的音乐教材,进行地域特色民歌教学。[6]同时根据专业增设一些民族声乐必修课或选修课,使学生不仅熟悉本民族民歌,而且会唱原生态音乐歌曲,从而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此外,进行高等教育的音乐学院特别是民族音乐学院,更应该肩负起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责任,对原始态音乐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为确实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民歌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四)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各大媒体推广原生态音乐
信息时代,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特别是网络,它们具有方便、快捷、迅速等特点,具有极强的推广力。我国网民逐年增加,大多数年轻人都喜欢通过网络来寻找信息、下载喜欢的音乐。如果能把原生态音乐嵌入各地旅游网站,并开设专栏介绍当地的原生态音乐,那么年轻的一代就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原生态音乐的独特魅力。近年来,电视媒体也在积极参与这项保护和推广原生态音乐的工作。如《艺术人生》栏目中对民歌人物、题材内容等作专题介绍,并对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CCTV青歌赛把原生态民歌单独列为“五种唱法”之一,来自于边远、偏僻山乡的那些淳朴歌手,把家乡那一曲曲散发着泥土气息和田野馨香的天籁之音带到了央视舞台,带给了全国观众,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评委。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赞赏和全国观众的追捧。[7]这让原生态歌手找到了自信,唤起了各个民族歌手对自己“母文化”传承、创造的激情。媒体广泛而又持久宣传使人们对原生态音乐艺术的重新认识,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对原生态音乐的喜爱,扩大了原生态音乐在音乐界的影响力。
[1]孙音.论中国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唱法[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5.
[2]师占成.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以蒙古族短调、长调为例的音乐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5.
[3]张晓农.原生态民歌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N].光明日报,2005-09-09.
[4]刘姝.原生态音乐与发展旅游文化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104-106.
[5]李咏兰,王立群.原生态歌曲的艺术魅力及其保护[J].民族音乐,2007(3):6-7.
[6]傅海英.原生态音乐的多元化发展[J].民族音乐,2007(6):7-9.
[7]李昕.对我国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8(4):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