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区域品牌战略带动白城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1-08-15王丽娟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白城白城市产业化

王丽娟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吉林 白城 137000)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白城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兴工富市”,还是“三产兴市”,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农业的发展。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升级则离不开产业化的支持。

一、白城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科技进步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

白城是国家级大型商品粮基地,是优质杂粮杂豆和油料作物的主产区,是全国农业四大开发区之一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白城的玉米、水稻、绿豆、红小豆、葵花、花生、蓖麻、红干椒、奶牛、肉牛、肉羊、白鹅、狐貉等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绿豆、蓖麻、葵花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0%、20%、6%;奶牛、肉羊、白鹅、狐貉养殖数量均居吉林省首位,充足优质的原料资源为白城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09年末,白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90亿元,占据白城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1]成为壮大工业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裕丰米业、丰盛米业等企业为龙头的水稻产业,以北方金塔、福顺爱迪尔等企业为龙头的辣椒产业,以通榆飞牛、洮南葵中宝等企业为龙头的葵花产业,以通榆向海油脂、盛吉生物等企业为龙头的蓖麻产业,以大安先达、旺角人家等企业为龙头的黏玉米产业,以大安安大牧业、洮北东方牧业等企业为龙头的肉鸡产业,以域外蒙牛乳业、域内阿宝乳品等企业为龙头的奶牛产业……同时,大鹦哥绿豆、黑水西瓜、福顺辣椒、万宝粉条、大安白鹅、通榆草原红牛、瀚海珠牌葵花仁等名优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争创各类展会名牌产品57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

不过,在白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农业基础薄弱。土地盐碱化、沙化严重。近年来,通过治理,白城市的土地资源盐碱化、沙化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未治理的面积还很大,这使得粮食单产偏低;农业每年新增灌溉面积比例很小,尚未形成规模经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落后。其次,大中型龙头企业带动幅射作用有限。白城地区龙头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高、大、强企业严重不足,尤其是垮地区、跨产业的龙头企业更少,使得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辐射范围局限于区域内,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也较弱。第三,资金短缺。由于白城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先天积累严重不足,农业产业化资本主要来源于金融支持,但是,银行的信贷资金也受安全性、效益性等商业性经营原则的限制,而白城市的龙头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有效资产不足,可抵押物少,难以从银行得到足够的贷款,这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第四,人才匮乏。[2]白城市120万农业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人员仅占3%左右,白城市劳动者的素质未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不利于接受新技术、新信息,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白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而高素质的人才又不愿到农业企业就业,使得白城农产品初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粗产品多,精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出品创汇产品少。白城许多龙头企业仍然停留在家族式管理阶段,尚未形成大批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第五,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难协调,合作基础脆弱。农民和企业业主间的关系以一年期松散合同、契约形式为主,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组织中各经营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比较严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建立,而且,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还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来承担组织服务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白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发展思路,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并为实施农业产业化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2009年,共有52户省、市重点龙头企业争取到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60个,争取扶持资金9160万元。[3]同时,白城政府还支持打破所有制、地域界限进行重组整合,加大引进区域外技术、设备、资金的力度,对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大量资金,新建项目坚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标准。但是应该认识到,区域品牌建设也不容忽视,区域品牌落后正在成为制约白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区域品牌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区域品牌是品牌概念的泛化,其含义是指在某个行政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并以生产区域地址为名的品牌。一般说来,区域品牌是一个识别系统,由区域(地名)和产业(产品)名称为核心构成的,例如景德镇瓷器、温州打火机、西湖龙井、绍兴黄酒、巴黎香水、瑞士手表、荷兰鲜花、意大利皮鞋、日本电器、好莱坞电影、硅谷IT产品等。区域品牌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声誉、质量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

区域品牌的塑造有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首先,区域品牌有利于提高区域农产品竞争力。通过区域内的协同效应,克服以小企业、小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经营无力进行品牌运作的弊端,通过产业化聚集效应实现低成本的共享资源,并有利于跨越绿色贸易壁垒,有利于农产品参与全球竞争。[4]其次,区域品牌有利于发展产业规模。区域品牌的建立使得相关企业集聚,引发了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等要素的汇聚和扩散,并且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链间的联系。第三,区域品牌战略有利于提高农产业的品质。区域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使得企业不能再片面地去追求外延型、速度型的增长方式,而是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增加技术更新改造投资、科技开发和产品开发投资、职工教育和培训投资等,这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还能带动区域优势农产品形成合理布局,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的生产、标准化的管理、产业化的经营;能够促进和保障农产品市场秩序,具有特殊的市场管理效应。第四,区域品牌战略有利于区域产业整体功能的涌现。这种涌现性源于区域规模经济效益的出现,以及对品牌、技术专长等无形资产的共享,从而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品牌的搭载、辐射和协同效应的发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白城地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模式

洪文生(2005)把区域品牌的培育主体分为政府、准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家联盟、龙头企业五种。[5]根据白城市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白城地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可以先通过政府主导,同时通过中小企业集群,不断培养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区域品牌,而政府则逐渐由区域品牌的培育者和经营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服务者。下面来具体分析这种模式:[6]

由于区域品牌属于公共产品,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因此政府在区域品牌培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区域品牌的萌芽绝大多数是自发形成的,为了使其持续发展和不断升级,需要政府的支持、指导、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其具体表现为:首先是政策引导作用。政府要总揽全局,把握区域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内企业和品牌的合理布局,依托优势龙头企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基地参与产业生产,逐步形成和壮大产业集群;在商标申请方面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给予人、财、物力支持,由于一国注册的地理标志一般只在其境内产生法律效力,在境外就得不到其他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因此政府要引导走出国门的农产品品牌及早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另外,还可以通过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扶持高科技农业、出口创汇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龙头企业,提高产学研合作深度,促进形成一个分工有序、既有生产规模又有技术优势和市场影响的多元化创新系统,引导区域品牌建设。其次是服务作用。[7]通过品牌培育指导、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品牌宣传推广等手段,以现有品牌资源为依托,以市场化运作为基本模式,以整体性宣传策划为主要推广方式,综合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或形象专题宣传,举办各种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展销会、产品节等活动,树立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使区域产品成为区域精神文明的物质载体,成为该地域的品牌形象和区域名片。第三是对区域环境、文化的建设作用。包括发展能源、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内企业与外界沟通和信息交换的能力;吸引区域内外人才、资金和技术集中于区域内;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保护诚实守信者,提高区域内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等。第四是监督作用。区域品牌的建立源于标准化的管理和产品的不断创新,要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政府需要提供质量标准系统,涉及生产和加工基地、销售场所及其周边环境、设施建设标准等环境质量标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每道工序操作技术规程标准,产品优质、安全品质、检测及其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以及生产者、经营者等操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要求标准等。

企业既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也是区域品牌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因此,企业应逐渐成为区域品牌发展的主导者,并在企业内建立起品牌管理体系,加强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强营销管理,从而为建立区域品牌、提高区域品牌竞争力而打好基础。为此,企业需要认识到,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基本立足点,只有在这个立足点上,才会建立区域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因此,企业要增强农产品质量认证意识,建立全面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用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来培育品牌,力争取得ISO9000认证、ISO14000认证、ISO9001认证等质量管理和安全食品体系认证;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系统,通过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及区域的竞争力;企业要同政府相配合,采用现代化营销管理理念和方式、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与区域内相关企业一起研究和把握市场,利用论坛节会、展会经济资源整合公共关系,进行营销传播。[8]

当然,在发挥政府和企业力量的同时,还需要农户配合、行业协会的引导、消费市场评判、科研院所的支持、法律法规的保障、媒体舆论的导向等。总之,区域品牌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总之,区域品牌建设是白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然面对的一个问题,其培育过程需要白城各界的努力,否则,其他的一切努力都将是事倍功半。

[1]马清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2-144.

[2]周华.基于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以江苏沿海欠发达地区为例[J].中国市场,2009,(41):45-48.

[3]于秀丽.吉林省西部建设现代农业的思考——以白城市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2007,(12):71-73.

[4]郑秋锦,许安心,田建春.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11):63-66.

[5]刘世刚.白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2)中旬刊:209-210.

[6]李玉波.白城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2005,(5):97-100.

[7]吉林省白城市人民政府.白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意见[R].白政发[2009]15号,2009-06-30.

[8]新华社.白城市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综述[EB/OL].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jl.gov.cn/zxjl/gzdt/200809/t20080922_446671.htm,2008-09-22.

猜你喜欢

白城白城市产业化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白城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白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吉林省白城市粮食局 建立健全粮食流通领域联合监管
系统产业化之路
当前白城市洮北区生猪产业状况分析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