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经营决策的影响
2011-08-15于彦群
于彦群
(东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7)
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局部过热的迹象并日渐严重,流动性过剩问题给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带来了负担。为了遏制经济过热的进一步恶化,中央银行屡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了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流动性,使社会货币供应量不断缩减。[1]此举表明了中央政府管理通胀预期、收紧流动性的决心和前瞻性,但也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比率,进而引发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商业银行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就会不断调整其经营来应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上调所带来的流动性紧缩等问题。
一、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过程及原因
(一)近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过程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银行信贷和缓解不断上涨的CPI压力等问题。纵观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过程,从2007年至今的调整过程尤为频繁,累计达到了29次。其中2007年调整了10次,累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5个百分点;在2008年共计调整了9次,由原来的9.50%调整为14.50%;2009年经济发展过热的态势有所缓解,央行未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2010年至今年4月,央行又先后进行了10次调整。调整的时间间隔大多都在1~2个月之内,可见其调整之频繁。到目前为止,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50%,中小金融机构为 17.00%,创造了我国自1985年以来最高历史记录。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的原因
中央银行频繁采用作用效果最强、影响范围最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经济,而且近几年来调整的频率和累计调整的幅度都相当罕见。究其原因,是由近年来外汇储备剧增、市场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数量过多等问题的广泛存在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其频繁调整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收支双顺差
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9 72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70%。其中,出口总额占15 779亿美元,增长31.30%;进口总额占13948亿美元,增长38.70%;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0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0%;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8 47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70%。这些直接引起了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持续双顺差。国际贸易顺差引起了国际收支顺差,这不仅导致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而且大量外汇流入中国,进而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和金融风险的加大。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调整将会对货币的调控带来巨大的影响。
2.固定投资过热导致产能过剩
在我国,有限的投资渠道导致大量流动性过剩,而这些过剩的流动性只能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5.7万亿元,增长44.20%。而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措施,但是我国房地产业今后15年仍将保持每年不低于10%的较快增长率。
3.不断上涨的CPI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国CPI比上年上涨3.30%,其中12月份同比上涨4.60%;2011年1月CPI同比上涨4.90%,环比涨幅约在0.90%;2月CPI同比上涨4.90%,与1月涨幅持平。CPI指数过高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人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而涨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央行就会出台紧缩的货币政策来缓解通胀的压力。
4.存贷差额及信贷总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增长很多,存贷款差额也不断扩大,导致银行可用资金规模扩大。而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压力下必然会加强放贷力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人民币存款余额为71.82万亿元,同比增长20.20%;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7.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0%,导致存贷款差额和信贷总量的不断增长。
5.公开市场业务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受限
近年来,由于受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成本、我国的再贴现还不够完善以及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价格工具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等因素的制约,中央银行仅仅依靠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市场操作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导致了控制货币信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中央银行只有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货币的供应量。
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和资产结构的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主要通过控制商业的信贷规模和信用创造能力两种途径对其流动性产生影响:首先,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商业银行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额会相应地增加,直接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遭受冻结;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使其可贷资金数额和对企业的放款或对有价证券的投资降低;货币供应量也相应缩减。其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将降低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在“乘数”相应的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多倍缩减,使全社会的流动性缩减和利率水平升高。[2]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商业银行就会调整其资产结构和资金投向,重视金融工具组合的多样化,提高诸如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和交易性投资等属于一、二级流动性储备资产的比例,而减少用于借出或存放于其他银行的资金和流动性弱但收益较高的资产的比重。这样,商业银行在增强流动性的同时也改变了商业银行以往的资产结构。
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改变对收入的影响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改变资产结构增加了强流动性资产的占比,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但由于流动性和盈利性成反比,强流动性资产占比增加导致这部分资产的盈利性下降,引起商业银行的收益减少和净利息收益率的增长减速。[3]因此,商业银行为了保持既定乃至更高的经营业绩就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改变经营观念,大力拓展包括结算与清算手续费、银行卡、资产托管等在内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以增加手续费和佣金的收入。届时将提高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而改变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这也说明,以传统的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中央银行采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经济,使整个社会的流动性逐渐趋紧,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发生改变,但是利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调控经济存在很多容易导致经济衰退的不足。[4]那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重重困难中,商业银行就应该通过合理把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力度,深化商业银行改革,改变经营观念,大力拓展新业务;重视人才发展,转化不良资产;同时加强成本管理,利用资源配置效应以及加强国际化、综合化经营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新一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在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过程中,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流动性逐渐趋紧,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利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调控经济存在很多容易导致经济衰退的不足。[5]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重重困难中,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应对新一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
(一)扩大资金来源,加强资金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引起的盈利空间缩小而经营成本却提高的严峻局面,一方面除了超额存款准备金外,商业银行仍有空间通过降低同业资产或债券投资,满足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从对公、零售、同业等几个方面组织扩大资金的来源,不断增强资金实力;另一方面,要控制好资金投放的进度和规模,做好资产的运用和期限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此外,制定严格的利润、成本管理计划并且作为指令性计划,针对各部门和各业务实行单位成本控制制度和成本费用分级负责制,使经营成本比例始终保持在较稳定的范围内也很必要。
同时,从保障流动性的角度看,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能力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中央银行票据应作为主要的持有品种,可以通过出售或回购及时满足流动性的需求。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商业银行应考虑从中央银行取得再贷款。因此,准备金率的上调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更应当灵活使用各种资金运用渠道,提高资金调拨和使用的效率,促进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合理配置商业银行的资金,做到开源节流。
(二)改变经营观念,大力拓展新业务
目前,放款和投资仍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由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呆账和投资损失时常发生。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改变经营观念,积极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不良资产率,提升信贷收入水平;同时加大非利差收入,大力提高中间业务创利能力,提高中间业务利润,以其增加经营利润水平,减低因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带来的影响。
此外,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机构网点多、客户广泛、结算手段先进等优势,不断地进行业务与科技创新,加强与保险业、信息产业等的合作,借助电子化开展各种中介业务和手续费业务,在业务品种上、服务质量上和科技手段上推陈出新,寻找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把全行业的业务品种结构推向一个更具市场吸引力的新阶段,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点和增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
(三)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借鉴国外成功实例
在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向国外商业银行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思路,通过深刻剖析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的经典案例,借鉴成功的经验,调整经营策略和经营思想,不断进行改革,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加快境外机构网络布局,增设境外二级分支机构网络,加快市场规模扩张和市场渗透,迅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经济发展提供多功能、多品种、多样化的服务,这样也能以更好的姿态走上世界金融市场的舞台。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经营风险
长期以来,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要交纳更多的存款准备金,又必须向央行借入再贷款或回购央行票据弥补信贷资金缺口,增加再贷款或票据的利息支出。鉴于此,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自身流动性特点和市场变化,既要考虑银行自身的经营情况,高度关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改善流动性管理,也要分析客户在流动性上可能面临的压力;同时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核查与稽核制度、严格的会计管理制度,以及根据自身情况及行业经验确定合理的储备率、贷款责任制以及信用评级制度等等。从而在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情形下防范各类风险,更好地实现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
:
[1]张华,刘恩猛.货币金融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15-116.
[2]许传华,杨学东.货币金融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210-212.
[3]小约瑟夫辛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6-97.
[4]张迎春.我国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学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8,(5):90-92.
[5]李阳.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与预期效应[J].财经科学,200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