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6-196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与基本经验

2011-08-15

关键词:科技事业知识分子科学技术

王 进

1956-196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与基本经验

王 进

从政策层面总结了1956-1965年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这期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规划建制、“左”倾挫折和调整恢复三个阶段,呈现出成就与挫折、创新与失误并存的局面。

科技工作;科技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了。于是,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前10年,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规划建制阶段、偏离挫折阶段和恢复调整阶段。这个时期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呈现“U”字型,出现了成就与挫折、创新与失误并存的局面。

一、科技发展的10年历程

(一)规划建制阶段(1956-1957年)

经过过渡时期的发展,我国工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此时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是很落后的,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科研机构、科技人才严重匮乏,远远满足不了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于是,尽快解决科技的落后现状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这对矛盾,成为该时期发展科技面临的首要任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与科学发展的要素”等科技观,继承并发展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过渡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形成了发展科技事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对我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明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为了加强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正确地定位知识分子,动员和发挥他们在科技事业中的现有力量,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指出:“经过多年的进步和改造,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必须尽一切努力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现有力量”。毛泽东在会议最后也作了重要讲话,他说:“知识分子中的落后分子也是可以改变的,党要加强领导,促进他们的改变。”“要培养大批知识分子,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先接近,后超过。”[1]此次会议,既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作了正确表述,又明确了进一步改造知识分子并发挥他们的现有力量是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唯一正确方针,为会后掀起的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拉开了序幕。

2.提出并实施“向科学进军”战略计划

在这次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他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才能战胜帝国主义国家。”[2]这就明确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向科学进军”的必要性。

对于如何向科学进军,周恩来在会议上做了相应安排。他提出,由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会同各有关部门,在三个月内制定从1956年到1967年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即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并明确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迅速壮大我国的科技力量,力求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规定我国发展科技的方针是“重点发展,迎头赶上”,还提出了六大类中心项目和十二类重点任务,由此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科技体系。

3.实施“国家科技管理”模式

为了向科学进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党中央认为,必须要把国家现有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制定出比较全面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为此,有必要实行科技管理国家化,实行国家化的科学建制。

1956年3月,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负责科学规划工作。同年6月,成立了国家技术委员会,组织全国科技工作。1958年11月,国家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成为主管全国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职能机构[3]。至此,新中国科技建制的国家化最终完成,“国家科技管理”的模式在我国建立起来了。

4.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就《论十大关系》讨论情况作总结时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4]5月 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文化的指导方针。在科学领域,“双百”方针的首次贯彻是以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座谈会的成功召开为标志的,会议明确宣布全部摘掉过去强加给摩尔根学派遗传学的各种政治帽子,强调学术上的不同见解要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去解决,加强不同学派之间的团结与合作等。我国科学文化界从此出现了初步繁荣的景象。

(二)偏离挫折阶段(1957-1961年)

虽然党中央于1956年提出并实施了 “向科学进军”的战略计划,开始实施“国家科技管理模式”,并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此时党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摸索创业过程中又呈现出曲折前进的局面。曲折的最主要表现为1957年的反右斗争及其扩大化和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国家政治形势的这些变化,使该时期党的科技方针政策较以往有较大的偏离,我国的科技发展遭受了较大的挫折。

1.科技领域的反右斗争及其扩大化

1957年6月,反右派运动首先在高校、科技界、文艺界等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重点进行,后来逐渐发展到中小学和党政机关。毛泽东指出,针对“自然科学家在政治方面和学术方面的猖狂进攻,只要有准确的事实,也应组织反击”[5]。此后,在科学院、高校等科研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科研人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科技领域内的错划比例甚至高于其他领域,这表明科技界的反右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2.科技界的“大跃进”

1958年8月,随着聂荣臻 《全党抓科学技术工作,实现技术革命》文章的发表,大跃进运动在科技界正式展开。在“鼓足干劲,多快好省”的口号指引下,科技工作开始“放卫星”,一味追求数量、速度,逐步浮夸起来。同时,科研机构急剧膨胀,科研人员迅速增多,科技战线出现严重的“左”的思想和行为。大跃进运动在科技界的突出表现,就是大搞科学技术工作的群众运动,推行“科技发展全民化”,把技术革命、科技发展与群众运动结合在一起,让“全国大办科学事业,全民学习科学技术”[6]。

(三)恢复调整阶段(1961-1965年)

为了克服大跃进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在1961年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标志着党的指导方针有了重要转变。之后,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轨道。

1.制定和实施“科技十四条”

科技领域的恢复调整,以“科技十四条”的制定和实施为标志。“科技十四条”规定了科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即“科学技术工作必须切实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7],阐明了科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一系列具体措施,还对知识分子政策作了全面阐述,包括对知识分子阶层作出的正确政治判断,保证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时间问题等。“科技十四条”成为当时科技界落实党的恢复调整方针的纲领性文件,对扭转大跃进以来科技领域内“左”的思想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被誉为“科技宪法”。

2.广州会议纠正“左”的偏向

“科技十四条”是扭转科技界“左”的错误的开始,但未从根本上纠正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错误认识。为了进一步纠正对知识分子“左”的偏向,1962年,国家科委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简称广州会议)。广州会议的主题有两个:调整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和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周恩来和陈毅先后在会上着重讲了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周恩来指出:“十二年来我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已有了根本的转变和很大的进步……不能把他们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看待。”[8]陈毅说:“应取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我国人民的知识分子是人民的劳动者,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脑力劳动者。”[9]会议全面纠正了对知识分子问题存在的“左”的偏向,使党内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转入正轨,逐步端正和完善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方针政策。

广州会议还研究了《1963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为了实现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宏伟目标,十年内,必须先在重要和急需的方面,赶上六十年代的水平”,“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力争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10]最初几年,规划执行得比较顺利,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但后来“文革”的爆发使规划的执行遭到严重冲击,基本上陷入了停顿的状态,科学技术的大部分领域被“左”倾思想占领了。

二、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

总体而言,1956-1965年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是我国发展科技政策的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果,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经历了一个“U”字型的曲折过程。

这个时期,党发展科技的方针政策主要涉及“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向科学进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国家科技管理”模式等,初步形成了党和国家发展科技的系列方针政策。正是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科技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党发展科技的方针政策不够稳定,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失误。总体上经历了“合理—偏差—合理”的曲折过程,呈现出“两头良好,中间失误”的状态,直接导致了该时期我国科技发展“三阶段”局面的出现。之所以如此曲折,笔者认为,与当时实行的“科技的国家包办化”有关。科学技术的政治化很容易导致科技的发展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密切挂钩,使得科技的发展极易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冲击。当国家出现政局不稳定,科技成为政治斗争和政治运动的工具和附属物时,科技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受到牵连乃至被摧残与破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在科技领域内出现的反右斗争以及“大跃进”运动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体现。总体而言,该时期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成就与挫折、创新与失误并存。

三、经验教训

1.科学制定知识分子政策

在整个知识分子队伍里,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践表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占据较大比重的科技工作者的命运,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当这一方针政策是基本合理正确的时候,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也迅速高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当这一方针政策有所偏离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时,就会导致知识分子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大大受挫,无法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党和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态度务必要连贯稳定,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促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科技发展不能被政治化

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世界各国对科技事业发展的直接干预与控制明显增强,科学技术的国家化成为世界趋势,这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我国也是如此,随着科技规划战略方案的实行,国家化的科技管理模式的建立,我国的科技有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让国人扬眉吐气的成就,实现了新中国科技从小到大、尖端技术从无到高的跨越,奠定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雄厚基础。但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科技的国家包办化,很容易导致科技的发展与政治生活紧密挂钩,易受政治变化的影响,政局是否稳定直接关系着科技事业能否正常发展。这个时期的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大跃进运动以及后来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等政治上的变幻直接妨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停滞与倒退,消极后果十分严重,教训极其惨痛。

3.切实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科学发展的经验表明,科研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学派和学术观点,他们之间的切磋与争鸣既可以让各个学派相互取长补短,促使自身的研究更加完善,也能产生新的思考与想法,发现一些新问题,不断探索新的领域。这种“齐放”与“争鸣”的方式正是推动科学发展、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呈现出反复和曲折的状态。实践表明,当“双百”方针被认真贯彻执行时,我国的科学文化便出现繁荣发展的景象;当“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损害时,科学文化的发展也会受到相应的阻碍。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要求我们要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科学发展的民主原则。一定要鼓励各种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见解和对于具体学术工作的不同主张,自由探讨、自由辩论、自由竞赛。要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方式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4.把经济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虽对发展科学技术十分重视,但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整体大环境的影响,科技领域内“左”的错误愈演愈烈。这个时期,没有把科技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二者之间基本处于“分离脱节”状态,致使科技与经济不是相互促进,而是彼此隔离。这样,无论对于科技事业还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现阶段必须吸取这一教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加快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0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5-37.

[3]段治文,钟学敏.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式“大科学”体制[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4]甄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N].湖北日报,2009-08-27.

[5]毛泽东文稿:第6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38.

[6]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3.

[7]聂荣臻.关于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科学技术工作安排的汇报提纲[Z].北京:中央书记处,1961.

[8]周恩来选集:下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3-369.

[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99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99.

G322

A

1673-1999(2011)11-0023-03

王进(1987-),男,安徽无为人,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政治与教育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

2011-03-12

猜你喜欢

科技事业知识分子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探析及启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
浅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