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家庭体育发展路径研究

2011-08-15

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家庭

贺 青

青少年家庭体育发展路径研究

贺 青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提高青少年的家庭体育参与程度,仅靠青少年家庭或学校都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家庭、学校、社会整合资源,以政府行政部门主导,以家庭为主体,学校体育基础教育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家庭体育发展。

青少年;家庭体育;发展路径

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活动。从当今社会发展来看,教育强调素质的综合发展,把健全的身心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这也是是学校体育的目标。要达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培养目标,仅靠学校体育是不能满足的,还需要回归到家庭体育教育,使学校、社会和家庭联合,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育目标。

一、青少年家庭体育现状

2010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制健康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出现了下降,这些都跟初高中学习压力大,不重视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青少年还是家庭照顾的主要对象,尤其是在城市,家长大部分只重视文化学习,忽略了孩子的体质锻炼和体育兴趣,所以家庭体育的开展程度对提高青少年的体质起到关键作用。张召棋等的调查研究指出,我国家庭中体育人口的比率已达35.04%。其中城市家庭(每人每周锻炼 3次,每次 20分钟)为 37.18%[1]。这两个比率说明我国家庭体育的开展已有很大进步,但是距离普及还有一段差距,需要找出原因与发展途径来完善。

二、制约青少年家庭体育发展的因素

家庭体育的发展受很多因素制约,有很多研究者对此已经做过分析,比如宛霞提出五个因素:(1)家庭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2)家庭结构;(3)社会背景;(4)经济状况;(5)家庭的和睦与稳定[2];谈晓矛从内部因素提出影响因素: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的社会背景[3];蔡明传等提出,宏观方面的经济水平、余暇时间、生活意识;微观方面的体育文化影响、同龄群体和家庭成员影响、社会传播媒介和舆论影响等[4]。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者主要从社会环境与背景、家庭内部因素来分析制约家庭体育的因素。因此,青少年家庭体育发展主要受学校、社会、家庭内部因素的制约。

学校方面的制约。学校体育伴随着体育运动发展而发展,它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与技能,增强体质,对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2008新奥运时期后,教育部在实施体育素质教育同时将原有的体育课改为体育与教康教育课,为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学校教育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偏于智育,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授课时间得不到保证,体育与健康配套教材比较匮乏,师资培训工作严重滞后,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满足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需要。鉴于这些因素,目前有很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其实质仍然是传统的“体育”课,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仅是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5]。这就阻碍了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发展。

社会方面的制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维系着社会和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家庭体育必然地受到社会制约并与之相适应。良好的社会现象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宣传导向和社会改革等等。先进的社会心理的外在反映是奋进、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有利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家庭体育的发展。相反,落后的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则是腐败、颓废、衰败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阻碍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家庭体育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也会随之颓废。所以说,社会风气对每个家庭及家庭体育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形成了科学、健康的社会体育风气,使人们有原来狭隘的体育观念逐渐扩展到社会流行层次体育意识,并且把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带到家庭生活中。家庭体育的发展还需要政府主导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正确的体育舆论宣传导向等都可以为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家庭方面的制约。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最终要回归到家庭,从而促进了家庭教育的发展,所以家庭体育的发展还受家庭内部因素影响。家庭成员(主要指父母)的体育习惯和意识等、经济条件、家庭中的体育氛围和父母的自身素质都是影响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如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家长都希望孩子尽最大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才,把孩子的体育锻炼忽视了,甚至禁止青少年体育锻炼,这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在家庭生活中,子女的行为表现往往像是模仿自己的亲人,如果家庭内部长辈爱好体育运动,就能够带动家庭内其他成员渐渐地爱好体育锻炼,因此这样的家庭体育活动率也就越高。所以,家长的体育意识与倾向可以影响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家长正确的导向和和谐的氛围可以促进家庭体育的良好发展。由此,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主要方面来研究青少年家庭体育的发展路径。

三、青少年家庭体育的发展路径解析

第一,加强政府主导,促进家、校联合。社会大部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家庭体育同样如此,学校与家庭之间应该建立起相应的沟通渠道。有关教育和体育部门给学校和家庭制定带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学校和家庭必须联合完成政府规定的青少年锻炼目标。比如,学校要求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课余体育“家庭作业”,学校把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及时向家长反馈,使家长认识到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职责;利用学校教育优势,定期给家长培训体育知识与技能。在学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方面,成立学校——家庭联合会,制定青少年参与家庭体育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化、主题以趣味性为主的家庭体育运动会,从组织上保证青少年参与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相关政府和社区需要建立像 “家庭体育之星”评比活动、体育优秀家庭评比活动、青少年家庭体育积极分子评比等等这些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将这些活动制度指标明细化,纳入社区、学校体育精神文明评比中,以此来促进学校、家庭关心支持青少年参与家庭体育活动;政府要优先发展青少年家庭体育活动项目,对其实施各项相应优先服务优惠政策,如场地设备使用、资金支持、领导带头参与方面都优先支持。

第二,加强地方社区协助。在社区管理队伍上,政府要积极主导,分管社区体育工作的相关部门全力协助,成立青少年家庭体育活动服务中心,在社区干部、教师、家庭长辈中严格挑选管理员组成管理队伍,对所管辖区的青少年家庭体育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指导,从而保证社区内青少年家庭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政府与社区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在管理家庭体育活动时,要防止乱用行政优势自谋利益,从而忽略参与主体,不能真正发动广大居民家庭参与。

在社区体育管理模式上,为家庭体育工作制订完整的工作计划。青少年家庭体育活动服务中心要根据青少年日常学习作息时间安排、社区场地设施及社区工作规划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活动计划。如定期的家庭体育竞赛或亲自体育竞赛等,这样才能保证青少年参与家庭体育活动的有序性和目的性。

在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上,要配置一些适合家庭大小成员共同参与的体育设施,而且体育休闲设施的布局要符合交通方便、就近原则,保证社区内体育设施的种类多样化与功能齐全化等因素。如果社区现有设施确实不能满足家庭体育活动需要,要鼓励辖区内有配套体育活动设备的单位对外开放体育设施,如学校是教育场所,应该体现大公无私精神,尽量义务免费开放;还有一些为群众服务的公共体育中心,在协商前提下,通过一定的补偿也可以适当开放。

第三,加强家庭体育社会服务。社会首先要做好宣传服务,让家庭体育被人们普遍认同接受。利用大众化传播媒介方式去带动家庭共同发展体育事业,如报纸、海报、杂志、电视等,这些最为常用的宣传方式非常容易被家庭接纳吸收。因此,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不断研究创新宣传方式,以丰富多彩且易于被群众接受的形式增强广大家庭的体育锻炼意识与积极性,加快家庭体育发展速度。近几年,利用电视宣传体育健身的方式遍地开花,如江苏苏州近几年连续开展的“伙伴计划”活动,就是由电视台、政府、学校、家庭联合举办的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这项活动既做好了青少年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同时还激发了学校、青少年及其家长对体育锻炼的重视,这样的活动值得推广。

政府体育教育与管理机构要发挥行政主导作用,督促高等学校和体育行政部门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并且要提高培训质量,不能仅仅着眼于形式。同时,社区可以在自主自愿前提下吸纳专业体育人才、离退休长辈和社会体育积极分子来管理社区青少年家庭体育活动中心,组织开展各项家庭体育活动。

第四,提高长辈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与积极性。青少年在家庭内部所受的教育方式有别于学校教育,它是积累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现今社会中国大部分家长都会把青少年的成长重心放在智育上,忽略了体育发展,等到发现孩子体质健康水平低时,才意识到缺乏体育锻炼的危害。故要提高长辈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娱乐性和功能性,提高参与家庭体育锻炼积极性,带动青少年参加锻炼,从而促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还能够发展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父母要通过家庭教育使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体育锻炼的魅力,把体育锻炼作为青少年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要以身作则,利用周末及节假日等余暇时间,设计和安排各种家庭体育活动,增加青少年参加家庭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度。另外,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处于特殊阶段,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突出,很容易受社会化的内容影响。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督促效果,在体育锻炼问题上,需要家长主动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爱好,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体育教育,以民主、科学的方法,支持鼓励为主,激发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1]张召棋等.我国家庭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3(5).

[2]宛霞.21世纪中国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体育文史[J].1999(6).

[3]谈晓矛.开展家庭体育,推动全民健身[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

[4]蔡传明,黄衍存.现代家庭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1(6).

[5]马彦君,等.关于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探讨[J].天中学刊,2001(2).

G808.17

A

1673-1999(2011)24-0155-02

贺青(1984-),女,江苏赣榆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江苏苏州215137)体育教师。

2011-11-01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青少年家庭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青少年发明家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