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翻译中小词的翻译及意义传达
——以《呼啸山庄》的两个译本为例

2011-08-15王春燕

关键词:方平呼啸山庄小品

王春燕

文学翻译中小词的翻译及意义传达
——以《呼啸山庄》的两个译本为例

王春燕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但由于译文有其特定的目的语受众,又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迎合目的语的一些特点。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中选取几个句子为例,从人名翻译、小品词翻译和动词翻译三个方面,探讨了关于文学作品翻译中语境和意义传达的几点认识。

文学翻译;语境;意义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文学翻译是把诸如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戏剧和影视作品等文学作品翻译成某外国语言的过程。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还需运用一些文学艺术手段,带有主体性和创造性。一般的非文学翻译只要语言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内容,明白畅达又合乎该文体习惯就可以了。但对于文学翻译,这样的要求还远远不够。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特殊的语言创造的艺术品,它具有形象性和艺术性,体现着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意境。所以,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在深刻理解原作,把握原作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还要具有展现原作家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表现力的能力,以期传达出原作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无论作何种体裁的翻译,意义的传达都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的翻译,受译者个人的外语水平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翻译传达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初作翻译工作的译者,或者说学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常遇到各种障碍,这就需要借助一些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达到翻译目的。

《呼啸山庄》目前在我国国内有多个译本,方平、杨苡、高继海和薛凤琴都译过该书。本文选用方平先生和杨苡先生的两个译本,选取第三章的几个句子,在人名翻译、小品词处理和动词翻译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作简单的比较分析,分析在篇章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试图找出解决办法。

一、人名翻译

外文中人名的翻译,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常用的主要是音译。又因为个人发音特点各不相同,同一个词在不同人口中可能也会有不同。比如“Rachel”,因其美式英语中读|ret??l|,常译为蕾切尔;在英式英语中读|reit??l|,常译为瑞秋,这两种译法都是可取的。而像Charles,音译为“查尔斯”更为确切,但是因为Charles早期进入中国时,多是一些商人买办使用,名字即要显得有洋味,还要叫得方便,因此多取为“查理”。时至今日,“查尔斯”和“查理”都是其约定俗成的译法。

在呼啸山庄的译本中,译者对人名的翻译相似中也有不同。如女主角Catherine Linton,杨苡先生译为“凯瑟琳·林惇”,而方平先生译为 “卡瑟琳·林敦”。“凯”音严格遵守了英语发音,相比较“卡”的译法,则是受了中式发音的影响,这种现今,一般都按“凯瑟琳”翻译。“惇”和“敦”读音皆为dūn,考虑到Linton发音时重音在第一个音节,有很多译者取dùn音相配的词,如“顿”,效果更好。而在翻译Cathy时,杨苡先生译为凯蒂(dì),这种译法虽已被读者接受,但仍有不妥。但方先生译为“卡茜(qiàn),很明显就属翻译错误了。

不过,早期译者在处理人名时,还会考虑字数因素。汉语人名多是三个字,复姓如“欧阳”、“东方”等,在人口基数上本来就占少数,有些人为了方便,取名时也是只取单个字作为名字。为使英文人名更符合汉语的习惯,译者有时也会做一些处理。如在处理Lockwood和Heathcliff时,杨先生就注意到了这一因素,把Lockwood译为洛克乌,把Heathcliff译为希克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的阅读变得简单。

二、小品词翻译

小品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功能词。在英语日常会话中,有一类小词,如well,ok,oh,all right等,其本身并没有实在意义,但却有助于说话者意图的表达和说话流畅的实现。小品词在英语中的频率是极高的。据统计,十个最常用的英文单词中,就有三个是小品词。小品词的作用主要是它的句法功能,在句中使词与词之间产生语义关系,因此翻译小品词,最重要的是抓住小品词所在的特定语境中词与词之间可能存在的最准确的逻辑语义关系。对于可直接保留下来的小品词,直译是最好的办法。在更多情况下,英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就需要借助一下翻译策略,跨越小品词翻译的障碍。

例如:Let me in-let me in!(Wuthering Heights,P19洛克乌德深夜听到窗外的叫声)

方平先生译为:“放我进来——放我进来吧!”

杨苡先生译为:“让我进去——让我进去吧!”

“in”在字典中的多个释义中,“in or into some place,position,state,relation,”最贴近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汉语可理解为“进入到某个领域”。上述两种译文“来”和“去”的汉语意思正好相反,“来”属于“接近”的范畴,“去”则属于“远离”的范畴,虽说用词不同,对中国读者来说,仍可以互相领悟,不会影响意义的传达。

又如:“It is twenty years,”mourned the voice…

方译:“已经有二十年啦,”那声音凄惨地呻吟到……

杨译:“已经二十年啦,”这声音哭着说……

“这”和“那”,同属指示代词,“这”指代比较近的人或事物,“那”指代比较远的人或事物。方译为“那声音”,而杨译为“这声音”,在情感态度上小有不同,但在语义传达上都能为读者接受。小说翻译,在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意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作者进行创作时使用的手法。

再比如:“How-how dare you,under my roof?”

方译:“你,你怎么敢,在我的家里?”

杨译:“怎么——你怎么敢在我的家里?”

此处两种译法的不同在于对“how”的理解。显然,杨先生采用了直译的技法,在语义传达上也没有错误。不过在笔者看来,方先生的译文所产生的效果更好。首先,在句子形式上面,译文仍然保留了原来的结构,三个小句,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其次,把破折号改为逗号,也更加符合汉语口语的习惯。另外,因为汉语无论是问句还是陈述句,主语都是最先出现的,在极度愤怒、惊讶下,说话人产生一种“口吃”状态,方译把句子译为“你,你怎么敢”,重复使用“你”,符合汉语习惯,更容易被汉语读者接受。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用词比较注重逻辑理性,汉语用词则偏重经验悟性、辩证思维。在翻译时,应该根据英汉语各自不同的行文习惯处理这些小品词。另外在小品词的翻译中,有时要注意其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三、动词翻译

文学翻译甚至非文学翻译中,动词翻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意义的传达。一般说来,语义结构层次上,动词作为谓词,是表达事件、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谓词的意义相当于句子的意义。同样谓词的施事者和受事者不可或缺,与处所、时间、方式、原因、结果、路径等因素一起传达意义。所以在动词的翻译中,通过动词识别事件的参与者,受事者,把动词调整为小句,根据小句间的关系进行排序、翻译,一般可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例:

Oh,how weary I grew.How I writhed,and yawned,and nodded,and revived!How I pinched and pricked myself,and rubbed my eyes,and stood up,and sat down again…(Wuthering Heights,P18)

方译:唉,我真厌倦呀!我怎样地在扭动身子、在打呵欠、在打瞌睡又振作起来呀!我怎样地掐自己、拧自己、揉眼皮,站起来又坐下……

杨译:啊!我是多么疲倦啊!我是怎样地翻腾,打呵欠,打盹,又清醒过来!我是怎样地掐自己,扎自己,揉眼睛,站起来,又坐下……

原文中作者仅使用了几个动词,就把当时又累又倦的做梦状态表述了出来。但笔者认为,如果仅仅直译上述的几个动词,很难准确传达出原文所要达到的效果。从语义结构来看,此处的“writhed”、“yawned”、“nodded”和“revived”有程度的差别,在时间上有先后;句法上用动词的过去式,把动词形容词化,更好地传达当时的状态。而“pinched”、“pricked”、“rubbed”、“stood up and sat down”勾画出“我”为保持清醒做的各项努力。这些词在句法结构上并列,也没有程度和事件先后顺序的差别,笔者认为在处理这几个动词翻译时,可以把每个词化为独立的小句来处理。

另外笔者认为,上述把“how”简单地译为“怎样地”,读起来带有异腔,也欠妥当。把“How weary I grew.”译为“我真厌倦呀!”和“我是多么疲倦啊!”,很明显遗失了“grew”所体现出来的程度增加、渐进的过程。

考虑到以上因素,笔者试作了如下翻译:

“唉!我是越来越困倦了。来回地扭动身子,先是打呵欠,后来竟打起瞌睡来,又猛地惊醒过来。我一会儿掐自己一下,一会儿拧自己一把,一会儿揉揉眼睛,一会儿又站起来再坐下的折腾……”

另取翻译实践中的一个例子做简单说明:

Housing was make-shift,and people were sturdy. Wood had to be chooped,water carried.All the while, the silent snow fell,drifted,deepened.

翻译动词时,搭配上可根据各自的语义选择,适当增补出动作参与者。最后一句中的“snow”属于事件的参与者、施事者,充当主语的成分,带出三个动词“fell”、“drifted”、“deepened”。动词作为谓词,各自代表独立的事件,翻译时可以把每个词处理为独立的小句。最后一句可译为:“那里常年下雪,雪花飘零,悄无声息,越积越深。”

在动词翻译中,动词化小句、动词名词化、名词动词化等都是经常使用的翻译技巧,通过语义定位、意图定位、增词和减词等皆可以实现翻译目的,本文暂不作进一步讨论。

俗话说“小中见大”,人名、介词、副词、动词等小词的翻译在文学翻译中更容易反应出译者的水平。要想翻译出好的文学作品,游刃有余地在中英文思维中转换,需要翻译理论的支撑,也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运用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或会加大翻译工作量,但对初学者来说,可以帮助其跨越翻译障碍,实现翻译目的。随着翻译经验的增多,翻译能力增强,翻译策略和技巧的运用就会相应减少。

[1]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郑海凌[J].中国翻译,1998(6).

[2]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0.

[3]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Wuthering Heights,Emily Bronte[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H315.9

A

1673-1999(2011)24-0122-02

王春燕,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师范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

2011-10-14

猜你喜欢

方平呼啸山庄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春雪
《临宋人小品》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从审美角度剖析《呼啸山庄》中悲剧的崇高性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春雪
女友有求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