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2011-08-15段然堂屈家安

关键词:培养教育学生党员入党

段然堂,屈家安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段然堂,屈家安

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及培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长效机制。指出做好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是高校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克服组织形式、手段和方法老套、入党前后培养教育不平衡、传统培养教育效果不理想等现实问题。

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机制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现状

(一)入党动机多元化和庸俗化趋向明显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多元化和庸俗化的趋向明显。有的想捞取政治资本,有的是亲朋好友劝说和要求,有的是为将来谋求好的工作,有的是当作谋取利益的台阶。这样的大学生即使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还是没有入党,其党性意识和先进意识必然淡薄。也有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政治热情减退,功利心增强,未能发挥一个党员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党员形象和威信。

(二)重发展,轻培养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迅速,大学生党员比例不断提高。由于发展人数多,培养考察任务重,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重发展轻培养、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在培养考察上出现走程序的程式化现象,缺乏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培养教育;在发展把关上过分注重综合成绩排名、英语四级六级成绩、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推优及获奖等硬指标要求,对入党动机、思想政治素质、作用发挥等软性指标考察把关不够。发展过程中培养教育的缺位和低效,对于入党后的培养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三)党建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高校基于长远发展考虑,严格控制专职党务工作岗位设置和编制人数,许多学校在院系中不设专职组织员岗位,大量的学生党建工作由辅导员和学生骨干承担,人员投入和发展任务之间的矛盾突出。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年轻化,有许多是近几年才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是入党不久的新党员,在缺乏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经验,又要承担大量琐碎学生工作事务的同时,在投入上难以保证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质量。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各级党组织虽然重视培训队伍建设,但大多还是由教师或专职学生工作人员兼任,这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数量满足需要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培训队伍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加强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潘懋元先生说:“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所占的社会比重将越来越大,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和冲击,面对潜在的矛盾和改革必然带来的深层次问题以及不健康社会思潮的传播,一些大学生党员往往会感到彷徨和困惑,有的甚至迷失方向;一些大学生党员追求功利的价值取向明显,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追求和思想进步。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政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党员树立执政为民的政治理想,勇于承担发展重任,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据中组部统计显示:2010年,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名,占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40.2%;近几年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人数均超全国发展总数的1/3,已成中国共产党新鲜血液重要来源。党的组织建设需要数量,更需要质量的保证。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经过专门训练、具备较高素质的人才,其质量如何决定党的未来。当前,高校学生党建的整体质量是好的,但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多元化、政治信仰淡薄及组织纪律松弛等问题,在新形势下给党的自身建设带来新的挑战。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注重大学生党员业务素质培养的同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等的培养教育,以满足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对党员个体的素质要求。

(三)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和职责,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高校学生党建通过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党员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和学生干部骨干,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系统培养和教育,他们的标杆意义和作用发挥在同学中起到带头和促进作用,是学生整体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领头羊群体。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努力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做好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党员质量。

(四)大学生党员自身成长

青年大学生立志加入党的组织,遵守党的纪律,承诺愿意为党工作,是一个社会人高尚人生的开始,是其思想灵魂升华的具体体现。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一个党员要抵制各种诱惑,始终坚守信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常性、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大学生党员成长一名合格的党员,满足大学生党员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和方法

(一)拓展培养教育观念

培养教育大学生党员不仅仅是为了造就一批合格的党员,更重要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本领高、素质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形成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党建工作同步发展,学生党员与时代发展共同进步,组织培养和学生个体自我实现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1.树立社会化、国际化观念。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社会矛盾复杂,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和生活无不受其影响和冲击,作为执政党的成员,他们要勇于面对和接受挑战。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要结合人才培养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教育教学组织、教案编写、实施方式上与社会接轨,按照参与竞争的标准来确立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创造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党员在参与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业意识,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人文情怀和广阔视野的人才。

2.进一步树立学生党员主体性观念。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加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和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存在因果关系。要实现培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增强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只有教育的外因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提高综合素质的果才能实现。通过引导和唤醒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党员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性地位,努力创造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的氛围和条件,逐步形成个体成长成才和国家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从而带动党建工作的更好发展。

3.要树立质量和效率观念。党组织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取决于拥有党员的质量和数量,也取决于党员的作用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在搭建平台、营造氛围的同时,加强党员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切实发挥组织和团队的力量,实现作用发挥和效益最大化。

(二)实施培养教育工程

把一个大学生积极分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党员,要经历考察培养、组织发展和继续教育等几个环节,每一个关键环节工作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质量。构建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就必须从源头做起,全周期规划和设计培养教育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并落实培养制度。

1.实施好培养工程。培养工程就是要解决党的基层组织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这也是保证党员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为适应较大规模的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高等学校党的各级组织就必须制定和明确培养程序、条件和要求,形成较为稳定的培养方案和制度。新形势下,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质量关,要把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组织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以理想信念教育统领,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培养社会化的观念,鼓励积极分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端正入党动机;要注意确立学生在培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组织培养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培养教育的功效。

2.把握好关口工程。分析大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的全过程,有二个关口至关重要,即入口关和教育关。入口关又包括培养关和质量关。本着本发现、早培养和早发展的培养原则,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递交入党申请后,要根据培养条件标准及早发现和筛选培养人选,讨论确定培养对象,对符合条件有培养潜质的遴选进入组织培养序列进行重点培养。把好质量关就是要坚持发展标准,严格入党程序,始终坚持成熟悉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防止动机不成熟的人进行党的队伍,确保党员发展质量。

3.落实好教育工程。落实好教育工程是促进学生党员成熟的有效途径。要切实制定好培养方案,分层分批次组织培养,建立和完善检验培养质量的标准体系。学生党建基层组织要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开展党员教育,结合形势政策积极开展主题教育,积极拓展教育主题和载体,切实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党员意识和先进性。教育关是保证党员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强调培养教育结果的同时,要务必注意发挥过程育人的功能。

(三)加强考评机制建设

加强培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考评机制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如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校内评价,二是社会评价。学校内的评价主要是指组织内的评价,是以学校党建工作的内部质量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即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先进性及作用发挥如何。社会评价主要是毕业生离校后,在社会上以工作单位的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评价其是否较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是否胜任专业工作等。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就是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其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既要接受党组织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为核心的培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必须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并社会发展相适应。

[1]王丽娟,于长海.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党员培养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2]吴丹.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培养再探索[J].湘潮,2010(12).

[3]邓兴珍.谈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有效途径[J].时代文学,2008(2).

D261.1

A

1673-1999(2011)24-0033-03

段然堂(1972-),男,山东沂水人,硕士,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211816)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屈家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

2011-10-15

南京工业大学2011年党建研究课题“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党建立项课题(dj20113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教改课题(10JY03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改课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学生党员入党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教育微论坛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