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1-08-15李锋清
李锋清
(福建医科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高校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李锋清
(福建医科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高校志愿服务因其特殊内涵,成为培养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队,合理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对于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为一种信仰,进一步端正广大青年学生思想,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回归主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物化;志愿服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回归
一、价值取向物化:当代大学生现有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偏差
当前高校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及校园安全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市场化带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方面的负面效应,成为导致大学生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是异化现象产生的物质土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物化是异化的突出表现。当代大学生因其具有独特的标识具有了特定的价值观念,当前高校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役化,亦即物质对人的奴役,人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人的价值取向物役化后将使人失去了自立性与自主性,并为物所累,无法勇敢地做自己的主人,而成为物质的奴隶。当代高校大学生在的价值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充满着官本位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倾向。对金钱、权力进行疯狂的追求,成为很多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与人生宗旨。见钱就想前途,唯利是图的价值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庸俗化,亦即在物欲横流的状态下,某种片面的、偏失的价值观成为一些大学生唯一的和最高的追求,感官享受常常被误认为自己的全部需要。这种价值观所表现出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被强化,这意味着理想主义的淡化、理念性价值追求的弱化。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存在严重世俗化的趋向,畸形的价值取向势必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三)孤独化,孤独化是物化的结果或表现,每个人都把自己设定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自我被看成是一个绝对和唯一的实体。自我的孤岛化很难形成伟大的人格,甚至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1]诚然,人格的孤独化与个体的自我封闭性必然导致生理与心理上的畸变,这些畸变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对生命、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例如高校大学生自杀、校园枪击案等事件。
总之,在快速市场化背景下,每个人特别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被物化的威胁,存在着应有与现有的剧烈冲突。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偏离正确方向、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因此,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着能否保证科学发展的问题。
二、高校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因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加强引导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对于培育大学生形成健全、健康、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志愿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所谓“志愿服务”即是志愿者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3]二者不仅在指导精神上具有高度统一,而且在具体内容上也有许多相似点,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之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这与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不谋而合。正因为志愿精神所包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及其所倡导的实践理念和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一致,决定其成为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可靠载体。
(二)高校志愿服务是践行和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自1993年开展以来,得到了高校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响应,许多大学生志愿者纷纷投入到社会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逐步形成了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扶贫开发、环境保护等几类志愿服务。例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以及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急难险重任务和在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中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大学生志愿者就是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志愿服务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展开的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为政府职能转变起到了保障作用。因此,各高校也逐渐意识到,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高校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致力于建立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文明、健康的社会公德,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与准则。大学生志愿者把关怀与关爱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青年志愿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些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风尚。”[4]在对福州大学城的众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青年志愿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多达59.6%的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还希望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活动,[3]这充分说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三)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信仰的重要媒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冲突和价值取向矛盾普遍存在,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使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怀疑。要重新形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仰,必须“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4]志愿服务就是接触现实社会的形式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可信”的,这一点无庸质疑。但要想实现由“可信”达到“确信”,必须经过“实践”这一中介。志愿服务对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有56.5%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唤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75.8%认为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感到很快乐,68.8%认为帮助了他人而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5]
三、回归主流价值: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志愿服务从实践层面促进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因此,要把志愿服务打造成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实现高校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核心价值培育有效的结合。
(一)推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观指导
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引导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的意愿,努力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的全面发展。同时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反对全球泛滥的新自由主义,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志愿和慈善文化,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志愿服务的全过程。[6]合理引导高校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回归主流,回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二)管理和引导高校志愿服务,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感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挖掘高校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高校应该加强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和协调。坚持以大学生志愿者为本,建立适合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短期、中期、长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库,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招募、培训、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做到以项目的亮点吸引大学生的参与,以合理的激励挖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开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深化学生对核心价值的认知,进而形成价值认同。大学生通过参与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加感性经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三)制定青年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化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化、常态化、规范化、项目化、定期化的长效机制,发挥学校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开拓创新,开拓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例如主动积极联合团委、民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以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的方式,创建和谐社会、提高服务水平,培养合格人才、推进就业创业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基地,以有效解决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短缺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通过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培育机制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自己主动接受的行为价值。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的有效载体,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思想,实现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公益化,使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更持久更具生命力,并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发展方面的育人功能。
[1]戈士国,董岗彪.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3]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志愿者培训第三课——中国志愿者服务概况,http//www.zgzyz.org.cn/volunteer/Comtent,2007.
[6]龚万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志愿服务[J].理论月刊,2009,(12).
李锋清(1982-),男,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