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政治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分析
2011-08-15李海峰
李海峰
(长春工业大学 研究生部,吉林 长春130012)
校园政治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分析
李海峰
(长春工业大学 研究生部,吉林 长春130012)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政治素质的高低及其政治取向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校园政治文化作为大学生政治素质形成中最重要的因素,对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鉴别力及政治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校园政治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校园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校园政治文化作为大学生政治素质形成中最重要的因素,对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鉴别力及政治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问题。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急剧多变,校园政治文化必将深受其影响并遭遇更多挑战,校园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也将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一、校园政治文化的内涵
(一)校园政治文化的定义和内容
从属性来看,校园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作用于学校层面,是校园文化的政治部分。目前在理论界,研究、关注校园政治文化的学者多是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探讨校园政治文化,对校园政治文化并无明确、统一的界定。刘利才在1994年提出,校园政治文化是特指在大学校园领域内由学校师生参与政治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创造出的文化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形成过程。[1]校园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亚文化,而校园人本身又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水平的特殊群体。因此笔者把它定义为:校园政治文化是指在校园内,以学生、教职员工为主体,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各种政治活动和由此产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价值观等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校园人实现对一定政治文化的认同、支持和维护,也能促使他们改变并创造新的政治文化。
校园政治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它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校园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是校园政治文化中主流文化的体现。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包括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和政治目标去塑造校园人的政治人格,形成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但是二者又有显著的区别。校园政治文化总是要服从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服从主流政治文化,但是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非主流文化,这些非主流文化是片面的、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不健康的,是统治阶级想要消灭的。
校园政治文化的内容是多元的,既包括先进的主流文化,又包括落后的、保守的、片面的非主流文化。校园政治文化的主流文化是先进文化,主要通过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来进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校园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程度。
(二)校园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一,塑造功能。校园政治文化的一个突出功能是政治人格塑造功能。校园政治文化是实现塑造功能的最好载体,校园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亚政治文化,它总是要强烈地趋同于社会主体的政治文化,即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要求。因此,学校在建设校园政治文化时首先要根据统治阶级的政治目标和要求来营造政治氛围,塑造政治人格。
第二,导向功能。校园政治文化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与要求,引导学生明确应该怎样,不能怎样。如今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种思想、观念、理论、思潮都可能同时并存,高校要把握和引导校园政治文化,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高雅、高尚的文化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排斥和抵制低俗文化和反文化。
第三,约束与凝聚功能。校园文化中成文的制度、纪律、规则或不成文的惯例和习惯都会约束校园人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校园政治文化把校园师生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凝聚在一起,营造一种促进校园人学习、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的政治氛围。
第四,辐射功能。一方面,高校通过校园政治文化将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特校风和政治素质的毕业生,他们进入社会后,其自身的政治素质会影响工作环境、影响合作伙伴,这就是辐射功能的具体作用;另一方面,校园人(特别是教师)又总结、创造出著作或论文等形式的政治文化成果,影响和辐射社会。
(三)校园政治文化的系统结构
从构成形态的系统角度出发,校园政治文化包括知识形态、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和活动形态四种形态:
(1)知识形态。主要指学校课程体系范围内的“两课”知识,具体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的学习。知识是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源泉的根本,知识构成校园政治文化的基础。[2](2)观念形态。主要指在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和价值信仰体系、校风传统、思维方式、群体心理、舆论环境等。它是校园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3)制度形态。指形成规章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奖与惩、激励与制约的政策条例体系,保障教与学的顺利进行的管理程序与制度体系。制度是校园政治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又是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起点。(4)活动形态。主要指社团学术活动以及马列学习小组、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等以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的活动。
二、校园政治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开展校园政治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来提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一)校园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高校通过校园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感和性格、铸造坚强的意志。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高校校园政治文化通过种种渠道,通过营造校园政治文化氛围和环境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引导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处事行为和生活方式。[3]通过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正导向功能,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校园政治文化加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校园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之中已经消化并吸收了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思潮。在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进程中,通过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而逐渐积淀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成为根植于其心理深层结构的观念和意识。[4]当大学生走出校园后,在学校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就可以向外界辐射,从而影响周边社会人群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高校政治文化的输出性特征可以把其新的思想和观念,通过种种渠道传播到社会,从而有力挑战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大学生活提高了大学生们的政治素质,端正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增强了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
(三)校园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的聚集作用
校园政治文化通过文化建设形成文化认同,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政治文化生活,自觉地形成对所在文化氛围和外部环境的认同,从而容易达成一致的认识和相近的价值取向。通过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集体意识。
(四)校园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作用
高校校园政治文化中的观念型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社会化的心理活动,开展主题辩论演讲、专题讲座、国际形势分析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确定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提高政治素养,完善知识结构。[5]促进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行为规范和做事方式顺应客观环境的要求。
三、提高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认识,全面建设校园政治文化
(一)全面加强校园政治文化的内容建设
校园政治文化的内容建设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市场意识教育、挫折意识教育、创新意识教育、创业意识教育等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校园政治文化的主流文化是先进文化,主要通过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来进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校园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江泽民同志在论述思想品德教育时,明确提出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思想教育,首先和主要是政治思想教育。
2.公民意识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曾经指出:要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社会主义高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他们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因此,在高校的政治文化建设中要把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部分。[6]
3.市场意识教育。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的市场意识尤为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另一方面,缺乏市场意识,必将会导致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的竞争中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理性地分析社会,从而容易被社会淘汰,使其无法实现个人价值。
4.挫折意识教育。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当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其发展道路相对比较顺利和平坦,遇到的委屈、困难、不如意等事件时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调适能力较差,处理问题偏激,容易走极端,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因而,需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意识教育来培养他们的风险意识、挫折意识和危机意识。
5.创新创业意识教育。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要求高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方面要加大力度。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7]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高校要培育和造就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大批创新和创业型人才。
(二)加强校园政治文化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校园政治文化队伍建设,优化教育队伍结构,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合理的队伍结构要求队伍中人员的年龄、性别、专业、能力相对合理。要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同时聘任兼职人员作为必要补充,专兼结合的队伍,既保证了队伍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切实承担教育和管理工作。
校园政治文化队伍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其政治素质尤为关键。队伍成员首先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鲜明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严格的政治纪律性,其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强于他人,同时还应具备较深的政治理论功底。[8]此外,他们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和思想素质,具备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三)加强校园政治文化的渠道建设
首先要加强“两课”教育。“两课”是对大学生校园政治文化进行系统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两课”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提高他们的政治认知、引导他们的道德规范。在“两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针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给予及时的、有说服力的解答。[9]
其次,要抓好党课和团课教育。对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来说,党课和团课教育有助于他们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政治情感上的困惑和政治认知上的模糊。通过党和团的理论知识,坚定他们的政治取向。
再次,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引导。创新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与监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同时,学校要规范网络运作,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监控和管理,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络。
[1]刘利才.论大学校园政治文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4,(6).
[2]余潇枫.青年社会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3]贾雯.试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航海教育研究,1996,(3).
[4]陈宏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偏差及其矫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陈志军,等.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6,(4).
[6]刘志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立体化构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7]王春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1994,(3).
[8]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9]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李海峰(1972-),男,社会学硕士,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