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而优则仕 仕而兴则创
——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学发展

2011-08-15

关键词: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士人

谷 敏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241003)

学而优则仕 仕而兴则创
——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学发展

谷 敏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241003)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存在时间较长、影响较为深远的官吏选拔制度。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是文人实现其自身人生价值的唯一方式,因而促使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与繁盛。而科举制度的盛行,与我国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科举;政治文化制度;文学;影响

“学而优则仕”,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唯一方式,而它的存在,也极大地影响着历朝历代知识分子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设立科目,用以选拔官吏的一项制度,起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定于唐,到公元1905年被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是我国古代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项官吏选拔制度,在历朝选任人才、调任官员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其产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进程中完备的官吏选拔制度有三种,即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举荐,科举制度的核心则是考试。隋文帝于开皇年间设立分科考试,从而取代了魏晋以来盛行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在大业三年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选取人才,其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以文学、儒学为主,这后来也发展成为唐、宋、明、清等朝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唐朝的科举在继承隋分科录取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地方、中央二级考试制度,定期进行考试,可自由报考,最后以考试结果录取。宋朝则全面推崇孔孟儒学,提倡以文治国,对科举考试极为重视,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最终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并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明朝在宋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完善,兴办各级学校,建立与科举制度相适应的学校制度。可以说,科举制度在明朝一度达到了鼎盛时期。但到了明朝末年,因过分追求对考试内容、文体等雕琢的风气,科举制度开始走向了没落。清朝虽然保留了科举制度,但随着封建制度自身的不断没落,八股文形式的呆板,导致文化思想的僵化、愚昧、落后,最终致使科举制度走向了灭亡。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除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外,同时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动,以孔孟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汉武帝在元光元年颁布的“举孝廉”科以儒学作为取士的标准;宋朝,统治者将科举考试的内容严格限定在儒家经典中;到了明代,科举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取士制度,因而它的标准更加严格,最显著的变化是将“八股文”当作统一的规范。自此,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科举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一项以对孔孟儒家学说的了解程度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二)唐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表现之一就是设立了进士科,而它作为士人入仕实现人生理想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士科考试在唐代逐渐趋向于以诗赋为主,这就促使士人将心血倾注于作诗,社会各阶层之间弥漫着讲究、推重诗歌的浓重风气。诗赋与士人的仕途紧密联系,这足以吸引士人将其全部精力投入诗赋的创作中。唐代的科举制度开启了诗赋取仕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同时,不少士人选择将自己优秀的诗作编成文集,或是献给当时的达官贵人,或是投给文坛名人以求获得他们的赏识推荐,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与及第的机会,这便促使许多士人努力学习作诗,唐诗中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来源于此。这种重诗风气对唐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看出,唐朝诗歌的繁盛与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宋朝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以文治国,“扬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开始重视选拔文官,从而引起了宋代入仕文人数量的急剧增加,提高了文人的政治地位,真正的文官制度因此得以确立。而这,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实现。因而,宋朝文学的发展与科举制度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发展,成功扭转了社会风气,将士人的注意力引向寒窗苦读,形成了普遍的社会求学风气。北宋的文坛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以欧阳修等人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声势最为浩大,从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宋代诗文的风貌。而在这一系列变革中,科举制度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文风,与太学教授、科举主考官的个人喜好或者是他们有意识地倡导都密不可分。文章的风格,直接影响着士人的科举入仕能否成功,这必然会引起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的足够重视。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写作中,潜心学习、模拟,力求自己的文风符合科举考试的需要,符合主考官的审美需求。这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朝的文学发展与科举制度间的重要关系。但宋朝的文学家群体有着明显不同于以往朝代的特征:一是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出身;二是他们领导了当时文坛的创作风气;三是这些人中又有不少人做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反之对科举制度的发展起了一定向导作用。

(四)明朝在发展并完善宋朝的科举三级考试与武举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兴办各级学校,制订了与科举制相适应的学校制度。可以说,科举制度在明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明朝时儒、佛、道教思想的盛行,佛教中的两个流派禅宗、净宗,因倡导佛教易行,重实践、轻教理而在民间盛行。禅宗认为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而净宗宣扬只需要通过念经,便可通向西方净土。这些宗教观点,不仅在市井大众中流传开来,同时也影响了饱读孔孟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的士人,他们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明朝统治者颁布的经济政策,促使沿海城市的工商业得到发展,文人的市民化以及市民化的读者人数不断增加,使得不少文人为了谋生而开始创作一些畅销的志怪志人小说。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过分追求对科举考试内容、文体的雕琢、抑本求末的颓废风气,科举制度开始走向了自己的衰败。清朝虽然保留了科举制度,但随着封建制度自身的不断没落,明末科举所兴起的“八股之风”在清代越刮越盛,八股形式导致思想的僵化、愚昧、落后,一方面使得科举制度逐渐走向了历史消亡的边缘,另一方面也因科举制度大力推行八股文,大批知识分子深受荼害,许多具有真才实学、思想活跃的文人,因为科举入仕之路的坎坷而没有办法在政治生涯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鉴于此,他们便转向另一条通过小说创作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展现自己的才华,在小说中寄托因自己怀才不遇而郁结于心的感慨,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这就推动了明清小说的崛起,促进明清小说的鼎盛及古代文学的发展。

另外,在科举制度的发展繁荣的影响下,科举文学也相应地诞生。从科举制度产生之时起,科举制度就对包括笔记、话本、戏剧、传奇等在内的多种文学形式的题材、内容、思想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科举制度达到自我的巅峰的时候,社会上相对地形成一群稳定的士人,他们因自身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读书、应试与官位,科举制度便随着他们的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科举入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科举成为明清时期士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并因此展现了士人的科举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诞生了许多以反映士人形象以及其科举生活为题材内容的社会小说,科举取士制度下的小说以形象化的语言、丰富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当时科举士子们悲欢离合的生活风貌等,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文学作品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科举制度下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应该均是有原型存在的,这也从某种层面上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与古代文学创作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综上所言,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文化制度存在,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人们的生活,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无论是诗、词、赋、小说等体裁的文学作品,还是科举取士的文章,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开创了以文章致身的新的局面,从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文化。

[1]谢华章.古代科举制度史话[J].炎黄纵横,2006,(4).

[2]诸葛忆兵.科举制度与文学创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0,(2).

[3]王海雷.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J].西安社会科学,2010,(1).

[4]刘桂兰.唐代的科学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月),2010,(6).

[5]周含.论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化的积极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9,(2).

[6]华强.中国的科举制度[J].历史教学,1996,(5).

谷敏(1988-),女,安徽大学文学院2010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士人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科举考试”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