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英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
2011-08-15李明明
李明明
(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上海,200235)
高级英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
李明明
(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上海,200235)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级英语课程学习中普遍遇到的难点是对英语语篇中隐含意义的准确把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句子和文章的表层意义上。在此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如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隐喻;隐含意义;隐喻能力;高级英语
高级英语课程所选用文章体裁广泛、主题丰富,大量的隐喻运用于其中;文章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英语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概念体系及认知方式,已全方位地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认知和社会生活之中。本文通过对隐喻现象的语用解释,探究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及隐喻能力。
一、隐喻与隐含意义
隐喻是人们的一种普遍性的思维方式。首先,隐喻的语用学阐释是要解释隐喻是如何得以理解的,尤其是听话人是如何通过隐喻表达式阐释说话人意义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属于更广范畴的听话人如何通过填补语言编码义与说话人意义之间沟壑的语用目标。
“会话含意”理论由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Grice于1957年正式提出“非自然意义理论”。他把意义分为两类:“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这一区分的重要理论意义是主张运用“非自然意义理论”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意义。Grice的“非自然意义理论”实为一种交际理论。任何交际过程都与交际意图密不可分。听话人对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准确理解决定了交际的有效性。会话含意的产生是由于在现实交际中,人们未能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
Grice提出一套有关言语交际的以准则为基础的合作原则,并假定在言语交际中,会话不是说话人所进行的杂论无章的语言堆砌,而是说话人从话语理解或信息处理的角度达成说话人使用的话语之间彼此联系[1]。在Grice看来,为了保证话语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某些合作原则。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之中,在一定的语境下,会话准则的违背可产生某种含意,即,会话含意。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Grice的合作原则作了补充完善[2]。他们认为,人类信息加工过程会自动瞄准最大关联或者说以最小加工努力获取最大认知效果;在阐释话语的过程中,人们并不像Grice所宣传的那般运用合作原则的四准则。关联理论本身即可充分地解释语言结构与背景知识间的互动作用,因而不必设定其他的语用准则或规约。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探讨人类交际和认知的一条主要路径。根据关联理论,隐喻阐释过程当中不必首先经历一个字面性、非隐喻性阐释的过程,两者实质上按照可及性顺序遵循同样的阐释过程。关联理论认为隐喻理解同样受制于人类认知的最大关联假设。也就是说,明示刺激信号的关联度必须在交际者能力和偏好允许的情况下值得听话人的加工能力。最大关联假设意味着听话人要遵循一条最小努力的加工路径,最大化认知效果的同时最小化加工努力。听话人在遇到满足其关联性预期的第一项阐释项时即会停止加工过程。关联理论在隐喻理解方面与大多数心理实验结果都相符合,可以诠释先前各种语言学理论所无法企及的方方面面。心理学实验表明,隐喻理解过程中在认知努力与认知效果之间不存在简单而系统的对应关系。关联理论为语言和认知提供了宽范畴、大视野的观测平台。
会话含意的产生与理解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条件,会话含意的首要特征是具有语境依赖性。语境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等因素,这是长期依赖人们对语境的基本共识。隐喻的意义只有通过语境理论以及与语境有密切关系的语用学才能得到较好的诠释。英语在篇章中的意义只有通过语境和语用推理才能得到诠释和理解。隐喻对语境的这种依赖性又有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程度之分。隐喻对语境的依赖性首先反映在文化方面。
实际上,听话人往往可以做出与语境相关的多种解释。关联原则本身即可充分地解释语言结构与背景知识间的互动作用。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探讨人类交际和认知的一条主要途径,为语言和认知提供了宽范畴、大视野的观测平台。
二、隐喻能力和高级英语教学
隐喻能力是交际能力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它会影响到人们交流的过程和效果。Danesi最早提出隐喻能力的概念。他认为隐喻能力是在说话和写作中能够识别和应用新隐喻的能力,包括指出目的语中的概念隐喻和心理意象的能力与在交流中应用概念图式的能力[3]。人人具有隐喻能力。隐喻能力又可分为本族语隐喻能力和目的语隐喻能力。隐喻能力会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形象并帮助理解他人话语的涵义,而目的语隐喻能力无疑会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在高级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准确的理解及高效产出的英语隐喻表达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注重字、词、句的表层意义的理解,很少探究具有隐喻性的支配人类语言的概念系统。
(一)隐喻与认知思维能力
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一结构相对清晰的“始发域”向另一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的映射。也就是说,某一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认知域是由另一认知域来解释的。隐喻就是将始发域的图式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发域的结构来建构并理解目标域。隐喻在本质上与认知密切关联,隐喻不单单是修辞格,不是纯粹的语言产物;更确切地说,隐喻是一种透过语言体现的思维及认知方式。隐喻是具系统性的:一个隐喻概念会产生大量的、相互协调的语言表达;不同的隐喻概念又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网络体系,影响着人们的言语和思维。
1.隐喻——认知思维方式
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思维具有想象性,间接的概念是运用隐喻思维方式的结果。隐喻是运用语言从事认知活动的思维现象,是表达复杂思想、阐述复杂事物的思维工具;从语言系统来看,隐喻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作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是人们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归类的过程,隐喻将原本并非同一语义范畴的概念归并到同一类别之中。例如:
Travel is like adultery;one is always tempted to be unfaithful to one’s country.(Being There by Anatole Broyard)
在这个例子中,travel与adultery分属不同的语义范畴,将二者对等起来,有违于人们固有的认知范畴。换句话说,在人们已有的认知语义库中,travel与adultery的语义毫无交叉,作为“信息焦点”的adultery与作为“信息框架”的travel的语义之间存在矛盾与不协调之处。然而,隐喻语义的矛盾性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是隐喻的标志和信号。正是透过这一表面的矛盾性而发现矛盾双方的形似性后才使隐喻得以理解。这一冲突通过隐喻的手段转为其共有基础,所以尽管读者对作者将要论述的travel尚无所知,adultery的语义特征及紧随其后的句子,将travel的强大磁场与作者的观点跃然纸上。
2.隐喻——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
隐喻在语言系统中具有再生机制,其功能主要是进行意义拓展和意义创造,隐喻是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之间的媒介。 隐喻用于提供新信息,具有创新性。实际上,在人类认知过程中,人们认知未知的新事物时,往往依赖已知的概念和思维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结合自身想象力。隐喻将已知与未知事物作超常规、非定势的相提并论,以深化人们对未知领域或事物的认知。同时,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在思维层次的作用是隐性的、抽象的概念。隐喻使人们能够正确理解语言内涵。例如:
Despite what you may have read in F.Scott Fitzgerald(who dropped out of Princeton in 1917),life doesn’t have just one act.There is often Act Two.And Act Five.(Matriculation Fixation by Joe Queenan)
在这个例子中,life这一人们所熟悉、易懂、且已知的语义概念被映射到act这一目标概念之上。前者的结构和意义明晰,后者相对前者则本身不具备自己独立的结构和意义,但其通过隐喻,通过借鉴前者的结构,成为认识该事物的方式。为什么说人生不是一场独幕戏?人生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精彩与无奈,人们不应因此而狂喜或沮丧。
(二)隐喻与跨文化意识能力
语言和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互为依存。语言的理解有赖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及思维习惯及其所涉及的文化背景。隐喻性语言属语言使用的特殊现象,对这一语言现象的透彻理解更加依赖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底蕴及文化认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有着不同的隐喻概念。不同的文化语境在理解时若不能保持隐喻间的一致和连贯,就容易导致混杂隐喻的产生。许多深层文化内涵,如哲学思想、人生价值、人文理念,通过隐喻得以更形象、准确地输出。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学习者理解和运用英语隐喻及相关英语修辞性语言极为重要。英语隐喻能清晰反映英美文化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
在概念隐喻逐步发展完善的进程中,Lakoff进一步拓展了认知隐喻的应用范围,涉及众多领域在内的学术研究。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概念隐喻对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基于这一理论,在高级英语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对英语语言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加强研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掘隐喻文化背景、文化认知及思维定势,找寻文化与认知之间的规律。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复杂的概念表达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提炼,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根据已经理解掌握的概念隐喻创造更多新颖的隐喻语言,为学生的学以致用和学习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高级英语教学中,隐喻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隐喻的认知能力与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从而改善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1]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 Sperber,D.and D.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3] Danesi,M.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ted dimen⁃sion[M]//In J.E.Alatis(ed.).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on Languageand Linguistics. 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2.
H319
A
上海市教委2010年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高级英语”
李明明(1965-),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