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探索与反思
2011-08-15陈露明
陈露明
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探索与反思
陈露明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是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重要部分。以漳州师范学院开展的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为例,介绍了专业实践活动情况,总结了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分析了面临的困境,并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对策建议。
学校社会工作;实践;本土化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它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及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关系,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发达国家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学校社会工作早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香港地区,2000年就实行了 “一校一社工”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几乎在每个中小学都配备了至少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然而,在我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对大众而言依然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学校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也仍然处于开垦试验阶段,推行速度较慢,推广范围也较窄。
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学校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中的一片净土,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校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法和一股新的力量来支持学生的健康成长并推动学生的社会适应与未来发展,这使学校社会工作有了广阔的介入空间和现实意义。
一、我校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情况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就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理论学习和探讨,而必须让学生到实际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社会工作,在直接服务案主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工作经验和技巧的积累。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校还积极地拓展该领域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能力和实务能力。
(一)实践基地的选择
学校社会工作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的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的,因此,在实习机构的选择上应尽量地涵盖不同类型的学校。我校学校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基地包括:漳州市东铺头中心小学、漳州市第三中学、龙海市第五中学、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东铺头小学、漳州三中、龙海五中、二职校),涵盖了普通小学、城市中学、城镇中学和中职学校等四种类型。
(二)实践内容
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宣传、主题班会、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和综合服务活动等五个方面:
(1)加强对社会工作,尤其是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增加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学校社会工作更是一知半解,这给社会工作在学校的介入服务带来了重重困难。通过文字、图片、黑板报、讲解等方式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
(2)以个案工作为主,家庭治疗为辅,促使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学生问题,挖掘学生潜力。个案辅导是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必不可少的服务内容,实习生运用多种个案工作治疗模式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3)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服务机构的特点,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主题班会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形式之一,但是很多学校的主题班会活动都是流于形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也未能起到良好的教育帮助作用。为让主题班会更好发挥其作用,考量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根据不同服务机构的特点,结合多种游戏互动方式,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
(4)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问题,以年级或校为单位招募、甄选组员,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开展行之有效的小组活动。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在学生团体治疗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在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们通过个案访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发现并了解学生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将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小组计划书,以年级或校为单位招募、甄选组员,用团体治疗的方法解决学生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5)充分利用资源,开展有益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各种综合性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针对处境困难的学生,同时也包括对全体学生的服务帮助。因此,服务的功能不可仅局限于解决学生问题,还必须要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为此,通过分析各个不同领域实践基地的特色,从中选择了与学生成长相关的主题,以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
二、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经验
我校的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至今已开展了五年,通过对2002-2006级社会工作学生在学校社会工作领域里的实习进行跟踪与督导,取得了一些经验。
第一,重视实践基地的选择与建设,拓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服务空间。实践基地是学生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巧应用于实际情境,从而提升自身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因此,实践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应充分考量欲共建基地的实际需求、接纳程度和开展活动的空间,避免因盲目而挫伤学生的实践热情和专业认同感;其次应尽量选择多样化类型的学校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让学校社会工作有更广阔的介入空间。
第二,重视宣传的力度与广度,是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提条件。宣传是增进了解的有效方式,宣传的力度与广度影响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难易程度。在进入机构开展活动前,如果能对学校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和讲解,阐明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范围及双方的权责,则能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此外,宣传还必须重视其广度,尽量在全校范围内,甚至在社区、社会中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学校社会工作,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拓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三,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根据服务机构的现实情况及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开展不同的专业服务。作为实践基地的各个学校受其办学定位的影响,会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不能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应该立足于机构的现实情况,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介入方法。
第四,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个实践基地的特色及资源,采取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我校根据专业实践的需要,在漳州市建立了14个专业实践基地,涉及学校、社区、老年、妇女、救助、戒毒、医务、残疾人、收教等多个实践领域。这些实践基地各具特色,看似不相关联,实则有许多交叉点。通过整合资源,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开展活动,可以使彼此获得“双赢”。
第五,选聘适合的机构督导老师,与专业督导老师合作,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全面的指导与帮助。所谓的机构督导老师就是在实习机构中,选择较认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对社会工作专业接纳程度较高、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将其聘为学生实践的督导老师。当专业督导老师很难及时地提供帮助时,机构督导老师凭借其对机构的熟悉与了解以及与实习生空间距离近的优势,可以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同时也能利用自身资源为实习生的活动开展创造更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专业督导老师与机构督导老师的合作,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与帮助。
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面临的困境
第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及实践模式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是西方的舶来品,缺乏本土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在理论教学上,专门针对学校社会工作这一领域的教材非常少,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不是范明林、张洁2005年出版的《学校社会工作》,就是PaulaAllen-Meares2008年出版的《学校社会工作》。前者的内容不管在理论研究还是方法、技巧的介绍与运用上都显得过于简单,后者虽然在理论与技巧上对学校社会工作有了较系统的介绍分析,但是以美国为背景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手法毕竟与本土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有异大于同的特点。此外,在实践模式方面,虽然上海于2002年5月率先在浦东的38所学校试点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但至今也仍处于探讨摸索阶段,并未形成规范化的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第二,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定位不明确,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认同感差。在实践中,实习生们虽然自喻为学校社会工作者,但更多地是以 “助理班主任”、“心理辅导员”的身份介入服务的。这在无形中赋予了学校社会工作者许多角色外的工作内容,实习生们不但要完成专业的角色任务,还必须要分担班主任的部分角色,容易产生角色冲突,从而导致对学校社会工作者这一角色缺乏认同感。
第三,制度化、职业化发展缓慢,影响着专业实践的投入度与积极性。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08年,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正式在全国启动,社会工作开始往制度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但是,相应的岗位及职业定位却依然存在空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仍未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绝大多数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就业时都无法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只能选择与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岗位。
第四,专业化水平不足,影响着学校社会工作的训练与督导。由于学校社会工作刚刚起步,缺乏成熟的实务经验,现有的学校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教师本身就未接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与经验传授,很多时候都只能是在教授与督导的过程中去自我总结、学习与积累经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和实践督导上难免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使学校社会工作的训练与督导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践的效果。
四、反思与对策
我校自2002年开办社会工作专业以来,社会工作实践已经走过了8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在对以往实践过程不断总结与改进的基础上,我校的社会工作实践才逐渐发展和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尤其在学校社会工作领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明显感受到了学校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所提供的服务与帮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支持与助力,确实地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有益补充”。但是,实践中的种种困境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
第一,政府加大推动力度,让社会工作真正成为一种制度,一种社会认可的职业。研究港台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不难发现,其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民间组织推行到政府推广的过程。在我国,由于民间组织严重缺乏,因此我国的社会工作推广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行模式。可见,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与推进是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与推进作用显而易见的,但是真正要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必须在制度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尤其是应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职位的认可与聘用机制,让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够进入到社会工作领域中,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职业。
第二,继续推进专业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本土化。在现有理论与实务经验缺乏的情况下,学习和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系统理论和实务经验是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借鉴并不等于生搬硬套,应立足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寻找中西方理论及实务操作的契合点,推进本土化建设。此外,系统的培训与经验交流对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及专业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加大对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积极促进经验交流与分享,共同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与发展。
[1]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2]蔡屹.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
[4]白芸.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10).
G642.0
A
1673-1999(2011)09-0172-03
陈露明(1983-),女,福建泉州人,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历史与社会学系,研究方向为学校社会工作。
201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