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1-08-15杨静娴
杨静娴
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杨静娴
网络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在给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建设,创新网络传播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与控制,健全网络法规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宣传队伍,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挑战;对策
当今社会,网络快速发展并普及,使其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如果我们不重视、不解决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中遇到的问题,那就无异于从一个重要的战场不战而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充分发挥网络的特性与优势,积极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打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仗,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网络给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新契机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网络的普及率逐年攀升,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基本囊括了各个层次的人群,日益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信息传播载体,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契机。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图书的出版发行、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电影宣传、报纸杂志的发行、档案展览、课堂教学、专题报告等,这种传播方式的信息量小,传播的内容、速度、方式和时效等严重受限,而且往往是单向性的,使受众自上而下地接受理论“灌输”,交互性差。而网络传播可以轻松地解决上述问题,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真正普及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网络的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首先,网络具有海量的存储功能,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论述和实践素材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方便快捷,不必像传统媒介那样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查询出所需要的信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其次,网络的表现形式立体化,可以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把深奥、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感染力,使马克思主义更容易被广大受众所喜爱并接受。再次,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方式,使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上浏览等形式学习马克思主义,还可以通过网上留言等形式平等地参与讨论和争辩。马克思主义是不怕争论的,真理越辨越明,通过辩论可以消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疑惑,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
当前,运用网络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思想文化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现实需要,也是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的网络挑战
网络如同一柄双刃剑,在给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第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对中国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渗透。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了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攻势,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随着中国网民人数的迅速增多,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对中国采取了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的信息攻势。当今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语信息,80%以上的软件由美国生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据了网络传播的制高点,通过网络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甚至使种族主义、宗教仇恨等信息在网上传播,并渗透到网民的思想意识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冲击着我国的价值领域,消解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第二,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可能会造成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危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在网络上体现得非常明显。网络上的各种思潮纷呈庞杂,先进的、落后的、腐朽的、错误的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荡,对受众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了“信仰危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和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造成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危险,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三,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意识形态控制过程复杂化。在网络兴起之前,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制相适应,逐渐形成了集中统一的、自上而下的信息管制模式,党和政府能够控制传媒,对信息进行筛选,防止危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散布。而网络的发展对此造成了很大的挑战。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信息的传递、交流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从一定程度上瓦解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缩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危机。但我国目前对网络的控制力和信息屏蔽能力还比较薄弱,还缺乏事先干预和滤除网上不良信息的技术手段,很难对网络信息进行完全的管制,因此,党和政府控制意识形态的难度增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有所削弱。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如何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维护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到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2亿。如果不重视网络思想阵地的建设,那就等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未来。因此,政府应当制定全面系统的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网络技术研发,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整合党校系统、传统专业媒体和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强化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专业网站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使网络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的意识形态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面对网络上的各种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网站要敢于斗争,及时为群众解疑答惑,准确地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消解网络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唱响网上理论宣传的主旋律,引导人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第二,创新网络传播的方式方法,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说过:“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1515如果马克思主义难以为受众所知晓、所理解,自然就谈不上信仰,也就无法赢得不同意识形态传播上的争夺战。因此,我们应当利用网络的特性和优势,创新网络传播的方式方法,贴近受众的思想实际,贴近受众关心的问题,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彩、趣味生动的内容,灵活多样和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被受众所理解并掌握。在网络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专业网站的作用,还应当充分发挥网上论坛、博客、播客的作用,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介,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和时代追求。
第三,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与控制,健全网络法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交流将毫无意义。 ”[2]114“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斗争非但没有“终结”,反而是进一步的强化,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把网络作为了意识形态渗透的最好工具。同时,国内一些网民从“非意识形态化”视角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消解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面对这样的严峻挑战,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与控制,规范网络内容。首先,健全网络法规,特别是要制定打击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的法规。其次,应从信息发布这个口子尽可能杜绝不良信息,屏蔽国内外敌对势力提供煽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等有害信息的网站,并采取外交和法律手段予以打击。再次,要加强对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的管理,要求其承担起检查和监管的责任,一旦出现导向问题,立即删除相关信息,尽量消除错误影响。
第四,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夯实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的阶级基础。如果想在网络阵地上削弱和消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党和政府就必须发挥积极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标本兼治,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所维护或所代表的主要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如果党制定的政策不能切实有效地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势必会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战斗力。在当前,要确保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并占主体地位,改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经济状况,防止其沦为弱势群体,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普遍关心的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就业难等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此,应积极推进网络民主进程,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价权,提高民众的政策参与水平,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使网络成为民众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使党和政府的政策更加符合人民利益。
第五,建设一支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精通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网络宣传队伍。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既需要精通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进行马克思主义网站的技术设计、资源更新、栏目开辟、语言转换等,还需要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原则性强、真懂真信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是驳斥、对抗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宣传、灌输、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三是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3]此外,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队伍不仅要熟练应用简化汉字,还应当精通繁体中文和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文。因为在网络上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应该只向使用简化汉字的中国大陆受众传播,还应该向使用繁体中文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传播;不应该只向华语世界传播,还应该向全世界传播,使世界人民了解真正的中国,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网络传播中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够掌握在网络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权,赢得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
[1]毛泽东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何玲玲,杨毅.探源与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J].求实,2006(7).
A811
A
1673-1999(2011)09-0012-02
杨静娴(1979-),女,河南焦作人,博士,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
201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