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的两个英译本比较
——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角度

2011-08-15黄姗何姗

关键词:阐释学伽达默尔孙子兵法

黄姗,何姗

《孙子兵法》的两个英译本比较
——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角度

黄姗,何姗

伽达默尔提出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对翻译研究影响深远。从这三个原则入手,对格里菲斯和陈炳富翻译的《孙子兵法》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不同的阐释者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解释,为文本的多样性和文学作品的复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更注重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门研究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从古代的神学阐释学,到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近代阐释学,直至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哲学阐释学,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自它诞生之日起,阐释学就与翻译关系密切。从词源上看,“hermeneutics” 来自于古希腊词语“hermeneia”,这是一个信使的名字,他的主要任务是把诸神的旨意传达给世人,但由于神的语言与世人的语言不同,这就需要信使从中翻译解释,以便把晦涩难懂的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在古代,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和解释的科学,或者更正确地说,它是一门关于理解、翻译和解释的技艺学。”[1]3由此可见,阐释学与翻译的渊源悠久。

在阐释学的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是伽达默尔。正是他的努力,建立了系统的哲学阐释学,从而使阐释学从方法论独立出来,发展成一门真正的哲学。由伽达默尔提出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更是对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断地指导着中西方的翻译实践向前进。

一、理解的历史性

理解的历史性可以理解为:“由于历史的疏远化作用,文本的理解者处于和文本的作者不同的情境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性,而这种独特的历史性必然要渗透到理解过程中,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2]38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及历史局限性。伽达默尔认为,理解者和理解对象——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处于不断变化的历史发展中。实际上,在翻译过程中,阐释者不可避免地要把他头脑里熟悉的东西,包括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带进所要翻译的原文本之中,而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前见”。在他看来,“前见是一种决定某个处境的一切要素最终得到考察之前所给予的判断力。”[3]240正是人的历史性,才决定了人具有前见,理解总是在前见的基础上进行。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阐释者由于翻译目的、个人兴趣和生活体验的不同而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也不同,每个理解都造成新的意义的生成,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理解,只有新的、不同的理解。

例1: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篇)

格里菲斯译 (简称 “格译”):If a general who heeds my strategy is employed he is certain to win.Retain him!When one who refuses to listen to my strategy is employed,he is certain to be defeated.Dismiss him!

陈炳富译 (简称 “陈译”):The commanders who follow these strategems of mine will surely win,and I shall,therefore,stay with them;otherwise,they will definitely lose,and I shall leave.

这里格里菲斯和陈炳富对“将”产生不同的理解。格里菲斯把“将”翻译成了“如果”,使用这种假设性词语,使句子在气势上更强,产生的威胁性效果更大,逼迫吴王立刻做出决定。而陈炳富把“将”理解为名词“将领”。在古代战场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将领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比君王的还大,士兵部署、调遣和任命都由将领来完成。当然,对于“将”的理解我们不能求助于长眠已久的孙武了,但我们绝不能说格里菲斯和程炳富的翻译是错的或者哪个更好,只能说这两个译者的理解不一致。尽管格里菲斯是一名汉学家,但面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有时还是手足无措,所以他的翻译经常借助历代的注释家的评注,参考的主要是孙星衍的《孙子十一家注》。而陈炳富本人很小的时候就读私塾,对中国的古文了如指掌,对于他来说阅读和翻译古文可谓信手拈来。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不只是偶然的,而是总是如此。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3]264

例 2:计篇

格译:Estimates

陈译:Laying Plans

计篇是孙子兵法里的第一章的题目,主要讲的是战争的胜负因素和为将之道。“计”在中文里有“计划,计算和评价”之意。根据牛津字典的解释,estimate的意思是对某件东西的大小、成本、价值或质量作出判断。而plan多用于商业用语,经常针对对手或市场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要求相关部门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去实施和完成目标。因为陈炳富研究孙子兵法的目的就是要把孙子的一些策略应用到商业中去,出版英译本也是为了国外的企业人员和管理系的学生更好地阅读《孙子兵法》,以便能从中受到启迪。而格里菲斯是一名军事家,在军队里摸爬滚打多年,对部队情况十分熟悉,他特别不满当时美国只重视核威慑而忽视小规模战争思想。所以他研究的目的是从《孙子兵法》里汲取经验和养料,更好地指导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军事开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位译者都没有完全把作者的原意表达得淋漓尽致,都有一定的欠缺。但我们从他们的翻译中可以看出,译者习惯于应用自己头脑中比较熟悉的词汇以满足不同的翻译目的的需要。

二、视域融合

“视域就是视力所及的区域,它囊括了从某个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3]269阐释者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局限于自己视域范围内的理解。译者首先作为读者,他会带着他原有的视域去阅读文本,从而与原作者的视域产生冲击,形成新的视域。而这个新的视域还要与目的语视域碰撞,又产生个完全不同于前面的视域。所以说视域是不断变化生成的。所谓的融合就是过去的视域与现在的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或者说文本视域与译者视域融合的过程。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而形成新的视域,并用侵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了形成新文本的过程[4]201。

例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计篇)

格译:The first of these factors is moral influence,the second,weather,the third,terrain,the fourth,command,and the fifth,doctrine.

陈 译 :(1)morality;(2)heaven;(3)land;(4)the commander and;(5)discipline.

对于不同时代的学者来说“天“有许多的含义。最初“天”的含义指头的上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灵盖。在古代我们也把做天下第一把交椅的皇上称为“天子”。在封建时期的大家庭里,它也指丈夫或父亲,如左传里的“君,天也,天可逃乎?”;在“天似穹庐”里指天空;《史记》里的“天将降大任”指上天;还有季节、自然和天气等含义。在不同的宗教文化里“天”的含义也不同,如在基督教里,“天”指的是上帝呆的地方或者是好人死了之后所进入的天堂。而在中国的儒家思想里,“天”指的是与人类活动毫不相干的四季更迭,天气变化。在道家思想里,“天”意味着人类世界的和谐。

在格译里,他没有把“天”翻译成“heaven”而是“weather”。格里菲斯生长于美国,众所周知美国是个笃信基督的国家。“heaven”在他的视域里是个耳熟能详的词,从小到大,几乎每一天都读基督,颂基督,唱基督。而且如果从读者接受度来说,要是翻译成“heaven”西方的读者很容易就能明白。而陈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中国文化,接受的是孔孟思想的教育,在他的视域里应该不会出现“heaven”这样的词语。然而,他们的翻译恰恰相反,这是二位译者把原有的视域与目的语视域融合起来的结果。

例4: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作战篇)

格译:Generally,operations of war require one thousand fast four-horse chariots,one thousand fourhorse wagons covered in leather,and one hundred thousand mailed troops.

陈译:Launching a war will usually involve thousands of chariots,thousands of vehicles loaded with gear and supplies,and a hundred thousand soldiers with food sufficient for a thousand miles march.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文里数字有时不是指一个确定的概念,而是虚指。但是在英文里,

数字的概念是十分固定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在上面的例子里,“千驷、千乘”都不是指真的就带着一千辆车,而是形容设备众多,军事力量强大。很明显格在翻译“千驷、千乘”时以他固有的视域去理解这些数字,没有很好地把译者视域融合进原文本视域,造成了误译。这一点陈译得比较妥当。

三、效果历史

“由于理解者与理解对象具有历史性,处于不断形成和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伽达默尔把这种历史进程称为‘效果历史’。 ”[5]81因此,对一个文本的理解不能只固定于某个历史时期,而应该把它放于历史发展进程中来理解和阐释。而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人类的认知能力也随之发展,从此打破了文本意义的唯一性,其意义的开放性是没有止境的,这就为文学作品的复译提供了理论依据。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在任何时候都包含一种旨在过去和现在进行沟通的具体应用,效果历史是一座桥梁,把过去与现在、理论与实践联合起来。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效果,而效果历史就是一种应用。阐释学与其说是理论的科学不如说是一门现实的实践的科学。

格里菲斯的版本十分注重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他把《孙子兵法》里的“速胜”和“全胜”总结为“尽可能短的时间;尽可能小的代价;尽可能小的伤害对手”。格用简洁精练的军事术语概括了孙武的战略思想,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浓郁的军事气息。格里菲斯作为一名军事家,在翻译《孙子兵法》时表现出了军事家特有的洞察力。虽然他翻译是以孙星衍的《孙子十一家注》为参考文献的,但在翻译的时候他有选择地翻译了一些带有战例的评注。例如在翻译“佚而劳之”时,选择了著名军事家杜牧的注释:后汉末期,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投奔了袁绍。袁打算整理军队攻打曹操。他的手下劝他不要轻举妄动。而是建议袁绍依据坚固的山河,外结英雄好汉,内修农田粮仓。然后挑拣精锐部队乘虚而入打乱其部署。曹操援救左边你就攻打右边,他救右边你就打左边,让敌方疲于奔命而我方以静制动,必胜。

类似这样的战例不胜枚举。可见格里菲斯着重从军事角度看待这些战例并从中学到作战的精髓以更好地指导美国海军,他之所以翻译《孙子兵法》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美国海军。

陈炳富被称为中国管理学的开拓者之一,较早把《孙子兵法》里的战略思想应用到商业管理上。企业家们基于“商场如战场”的认识,纷纷从书中发现经营之道。陈炳富从内涵丰富的军事理论里提炼出一些原则来指导商业实践。例如孙武在“作战”、“谋攻”等篇里提出了用兵需耗费大量费用,折损大量兵源问题。对此,陈总结为“优化原则”,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标。因为赢得胜利,取得成功不仅是用兵作战的目的,也是商业活动的目的。在作战篇孙武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主张用兵速战速决,但他也强调不能一味求快,而是从效果出发,使速度服务于效果,实现二者的统一。陈概括为“时效原则”。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今天,时效原则对商业管理的意义重大。

四、结语

伽达默尔的三大原则对翻译研究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他强调的“应用”问题使阐释学不仅是关于理论的科学也是关于实践的科学。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对阐释学的研究还不深入,关于阐释学和翻译研究的专著也较少。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容易造成人们忽视原文本的意义而无限放大它的开放性,造成怎么译都行的混乱局面。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使阐释学与翻译的结合更加紧密深入,以便为我国的翻译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1]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G].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

[2]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Hans-Georg Gadamer.Truth and Method[M].Sheed and Ward Ltd,1975.

[4]朱健平.翻译:跨文化解释: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武重阳.浅析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H159

A

1673-1999(2011)09-0113-03

黄姗,女,辽宁朝阳人,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何姗,女,四川成都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2011-03-06

猜你喜欢

阐释学伽达默尔孙子兵法
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
——关于海德格尔的“那托普报告”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孙子兵法》组歌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内在话语
论伽达默尔的经典观
“友谊”作为哲学问题的深刻意蕴与当代意义*——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中的一种理解和诠释
德法之争及其启示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