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译教学与研究“问题”的研究
2011-08-15孔彩芳
孔彩芳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我国口译教学诞生至今,不少学者一路关注,一些学者时隔一阶段就对我国口译教学进行总结研究,对我国大陆口译教学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那么从第一次提出口译教学及研究所存问题到现在,情况有何变化?各阶段存在的问题有何不同?本文以大陆外语核心期刊收集到的相关文章为依据,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后继研究和改善口译教学提供方向性的参考。
一、样本、方法和过程
多年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发现,提出和讨论口译教学及研究所存问题一般集中在主题、标题、摘要或关键词里含有“综述”“现状”“发展”“趋势”“述评”“问题”“不足”等词汇的文章中。所以,在收集样本时,笔者也是用上面所提词汇再加“口译”一词为检索词。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选取时段为1979年1月-2011年6月。检索范围为:所有学科范围。检索对象为核心期刊论文。最终获取这类论文9篇论文,其中有效样本(即提出或讨论了口译教学和研究存在问题的论文)为6篇。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笔者发现除了核心期刊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也是刊载该类论文的重要期刊之一,所以收集了这一阶段里与本论题相关的3篇文章,充实了研究文献,使研究分析更全面。全文下载收索到的所有论文,然后提取每一篇文献摘要及其文章中集中讨论或研究口译教学和研究问题的部分,具体情况见本文第三部分。
第一个有关口译研究的综述应该是胡庚申(1990)的《近年我国口译研究综述》,而后按顺序的是胡庚申和盛茜(2000)、刘和平(2001)、卢信朝(2006)、王金波和王燕(2006)、刘绍龙和王柳琪(2007)、王东志(2007)、穆雷和王斌华(2009)、许钧和穆雷(2009)、詹成(2010)。最近一个综合研究口译现状的文章应该是任文和杨平(2011)的《迈向国际化:中国口译研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八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但是,因为胡庚申(1990)以及胡庚申和盛茜(2000)这两个综述里都没有讨论或分析当时口译教学和研究存在的问题,所以本文只提取其它9篇文章中有关口译教学和研究存在问题的部分。
为了方便本研究的纵向分析,比较每一阶段甚至每一年所提问题的异同,材料按时间顺序排列,“论文中所讨论或提出的问题”是指本文所选论文讨论和研究或者提及的当时口译教学与研究还存在的问题。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口译教学与研究存在问题的早期提出
从所选文献中我们发现,关注中国大陆口译教学和研究存在问题较早的是刘和平。刘和平在2001年提及了16个问题,涉及口译与其它学科的跨学科关系。对于这一点,为了便于归类和理解刘和平提出的问题的本质,本文暂且将归类范畴提升一下。比如说,口译与心理学相关的,本文称其为“口译心理学”,因为设想口译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有可能分出很多学科来。再比如,口译与语言学相关的可能发展为“口译语言学”、与两种或多种文化相关的发展为“口译跨文化交际学”、与社会学相关的发展为“口译社会学”、与培训或课程教学法相关的发展为“口译课程与教学法”、与技能相关的发展为“口译方法论”。若考虑到“口译交际特点”和语言使用的关系,还可以有“口译社会语言学”、“口译语用学”等。按以上思路,我们可以将刘和平提出的问题整理出5个“学科”:口译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包括口译与思维、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方法差异与对策、口笔译的机制差异、交传与同传的机制差异等;口译语言学,包括口译中两种语言的相互干扰和对策、语言转换与意义转换的关系;口译跨文化交际学,如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方法差异与对策、口译交际特点;口译课程与教学法,包括口译训练前后的评估与考核、口译中外语与母语进修的方法、外译中与中译外训练的差别、口译训练与语言水平提高的关系和方法、如何根据各语种的特点制定可行、易于操作的语言进修方案、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口译教师的培训;口译方法论,如口译技能训练法、中外交传笔记的特点及训练方法。有些问题在这5个“学科”中是跨学科的,它们涉及的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问题,如“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方法差异与对策”。
对于上述问题,刘和平提出了一些建议,简而言之有以下三点:对翻译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院校间、语种间联合编写口译教材、制作相关软件;介绍国外研究动向和成果的同时,介绍中国翻译理论与教学的研究成果。
虽然这是较早提出口译教学和研究存在问题的论文,但是其所提问题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为后继研究提供了多主题、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思考。
(二)口译教学与研究存在问题的发展
根据本研究的数据特点,本文把从卢信朝2006年到许钧和穆雷2009年这一时期的6个研究看作探讨口译教学与研究存在问题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各自提出的问题都比较集中在某个方面。也就是说,相对于刘和平提出的问题,这一阶段多数研究提出的问题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如卢信朝(2006)、王金波和王燕(2006)侧重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而刘绍龙和王柳琪(2007)、王东志(2007)、穆雷和王斌华(2009)以及许钧和穆雷(2009)则侧重口译研究存在的问题。
卢信朝2006年研究了中国口译教学当时的现状和问题,具体讨论了中国大陆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时隔5年,中国大陆的口译教学问题似乎仍然没有变化,卢信朝研究发现的问题如口译教学大纲、师资、方法、设施、检测手段和口译实践等都与5年前刘和平提的一样,都是“口译课程与教学论”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
王金波和王燕(2006)研究揭示的口译教材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口译教材未能突出口译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的特点,更重视语言技能的提高;第二,教材材料的选择和编排不够科学;第三,教材材料真实性欠缺;第四,教材话语类型过窄,忽视跨文化交际技能。这些问题把口译语言学、口译课程与教学法、口译跨文化交际学、口译语用学等“学科”的不足更具体化,把5年前提的教材的问题更细化。当时刘和平提出过“国内外、院校间、语种间联合编写口译教材、制作相关软件”,不过王金波和王燕(2006)的研究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研究,所以这里我们难以判断联合编写教材的现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研究的问题已经由宽泛转向具体,这与王东志(2007)的研究发现一致。
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口译研究存在问题的4篇文章中,前3篇微观分析了问题,他们共同发现的问题是:口译研究理论不够;口译研究方法不够科学。其它问题则是:(1)研究对象缺乏均衡性。“具体的研究主体完全集中在职业口译者方面。而技巧研究类文章的研究对象却以客体为主……教学培训类文章的研究对象完全集中在口译主体,其中混合者超过50%,其次为英语专业学习者。单就主体研究而言,非英语专业口译工作者和学习者尚未作为研究主体,这似乎说明:针对高水平译者的主体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研究焦点”;(2)口译研究问题不够深入。是指某一研究者对自己课题的研究深度不够。“这体现在:第一,对问题浅尝辄止,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源,或是解释不够充分;第二,缺乏实证性研究,没有用数据说话,或是缺乏对数据的科学分析,给人空中楼阁的感觉,导致结果令人难以信服”。(3)研究身份单一(主要是口译教师)。对于这一点,刘和平2001年就提出了建议“对翻译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许钧和穆雷(2009)则侧重从更宏观的角度指出中国译学研究应该着重关注的几个问题:翻译活动的定位问题、各类翻译资料选择的问题、翻译规划的问题、翻译质量的问题、翻译管理的问题。换言之,中国大陆翻译研究领域还存在这些未解决的问题。它们囊括了笔译和口译的问题。
(三)口译教学与研究存在问题的最新情况
口译教学与研究存在问题的最新情况的研究从2010年算起,到今年6月底为止,1年半时间。据统计,这期间有詹成(2010)的文章应该是中国大陆口译教学情况的最新研究,其提出的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算是最新问题。而任文和杨平(2011)则是对口译研究领域的最新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照前面几个关于口译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从詹成(2010)的文章里我们发现,到了2010年,大陆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大纲、师资、设施等问题。与以往不同的是,詹成还提出了口译学生的外语水平问题。对于大纲、师资和实施条件等问题,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2009年开始,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编辑部每年暑期都举办高等院校本科翻译师资培训班,包括口译和笔译师资的培训。例如,2009年的培训班围绕口译技能、口译教学法和口译理论研究等方面分别进行训练。在口译教学法方面,探讨了各种口译技能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讲解了本科翻译教学的理念、大纲教案的设计和教材选择。另外,还有分享借鉴国内著名院校口译训练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不过,“学生的素质是口译教学中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无论语文能力、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分析能力都与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但是,除了设有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外,学生外语水平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广大开设翻译特别是口译课院校和教师的重视,更别说口译学生整体素质的问题了。
到了2011年上半年,任文和杨平(2011)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口译研究情况的最新信息。他们认为,现在中国大陆口译研究主要问题存在于研究范式和研究主题方面。由于口译研究者的学科背景过于单一(大多属外语出身),所以口译研究范式不够多元。口译研究主题单薄,口译教学研究占多数,口译理论研究也有一定成绩,但其他主题的研究很少。这两点与前面提到的“口译研究理论不够”和“研究对象缺乏均衡性”相似。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高校本科口译教学目前仍未解决的突出问题有:师资缺乏;口译教学统一大纲未形成;学生外语能力和整体素质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口译研究方面也还存在理论研究不够、研究对象不均衡、研究方法欠科学等典型问题。
三、结论
根据研究发现,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提出和讨论的问题大部分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学识和想法整理出来的,实际调查和实证研究发现的问题不多;(2)从刘和平(2001)到任文和杨平(2011),10年以来所提的口译教学与研究存在问题几乎没有实质的变化,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似乎还得不到满意的解释或解决;(3)提出问题后,不少学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但是抽象说教类的建议占绝大部分,实践操作层次的建议几乎一片空白;(4)中国大陆口译教学与研究这一领域内各学者习惯“各自为政”,习惯各找主题,不习惯接住前人研究中传下来的“接力棒”,对问题浅尝辄止。这就使得多数研究都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前面未完成的问题缺少接力继续研究下去,从而难以使相关研究更深入、更全面。没有接力、没有传承,难以深入、难以延伸。
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究其根源,整个学科系统性的缺乏可算是原因之一。刘和平在2002年曾发文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进行了理论思考,从理论角度论证了制定统一的口译教学纲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刘和平认为,从实践角度看,市场的大量需求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呼唤统一教学纲要的出台。口译教学应像本文提到的将口译教学和研究范畴归类,这应该有利于归类和理解口译教学的本质。希望本研究对我国大陆口译教学和研究的思维有所帮助。
[1] 胡庚申.近年我国口译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1-6.
[2] 胡庚申,盛茜.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J].中国科技翻译,2000(2):39-44.
[3] 刘和平.口译理论和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翻译,2001(2):17-18.
[4] 刘和平.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的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2002(5):56-58.
[5] 刘绍龙,王柳琪.对近十年中国口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37-40.
[6] 卢信朝.中国口译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6(3):50-54.
[7] 穆雷,王斌华.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基于30年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口译大会论文的分析[J].中国翻译,2009(4):19-25.
[8] 任文,杨平.迈向国际化:中国口译研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八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J].中国翻译,2011(1):29-32.
[9] 王东志.我国口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六届口译大会综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109-111.
[10] 王金波,王燕.口译的特点与口译教材:问题与前景[J].外语界,2006(5):41-47.
[11] 许钧,穆雷.探索、建设与发展——新中国翻译研究60年[J].中国翻译,2009(6):5-12.
[12] 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09.
[13] 詹成.中国口译教学三十年:发展及现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11):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