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影响因素探析
2011-08-15金春寒
苏 洁,金春寒
(重庆交通大学思政教研部,重庆 40007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影响因素探析
苏 洁,金春寒
(重庆交通大学思政教研部,重庆 40007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除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以外,还包括课堂内部环境的影响和教师个人魅力等因素。只有把握各种影响课堂效果的因素,整合资源实现系统优化,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实施全方位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影响因素
1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
当前大学生在主流价值观呈良性发展的趋势下,出现部分背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象,为了对大学生主导价值观进行合理引导,以激发其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各高校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然而,教育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学生普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正确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的加剧,各种价值冲突使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新问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困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单一化教育方法的缺陷日益凸显,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低效的窘境。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内容最广泛的,自然也是其他任何实施途径所无法取而代之的。因此,只有关注课堂教学,才能抓住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基点。
2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客观因素
2.1 课堂环境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课堂教学内部的环境因素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两方面。
2.1.1 课堂物质环境
目前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仍较大,使教学空间环境超过了受教育个体的承受力和耐受度。首先,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班级学生数量多,少的几十人,多的一两百人,过于拥挤的空间必然导致班级群体生理与心理压力的增加,使学生感到烦躁,影响上课效果。其次,由于教室中学生人数过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话困难,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思想动向,因材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探讨式教学也就成为一种时有时无的奢侈。再次,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传统的教室空间布置体现了一种极强的权力意志:学生的课桌一排排向后整齐地排列,教师高高立于讲台之上。这种结构强化了教师作为权威和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师生在空间位置上的不平等使得师生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第三,课堂教学硬件设备的平面化也阻碍了教学的有效进行。传统教学模式中,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张黑板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死板僵化;在引入多媒体视听设备后,由于教师自身所掌握的多媒体技术未同步跟进,又使得传统的照本宣科和填鸭式教学变成了简单放映式教学,使教学氛围再一次限入僵局。
2.1.2 课堂人际环境
课堂人际环境的和谐平衡是课堂教学成功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所谓和谐平衡就是指师生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满人性关怀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和参与教学的热情。在和谐的多维度课堂人际关系中,教师应该扮演主导者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有意识地主动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这种和谐氛围首先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同时,学生之间也能做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
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环境多数过于封闭,学生的学习场所与现实生活严重分离,形成“教”与“学”从书本到书本的闭锁式循环体系,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当遇到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矛盾时,他们就对教学内容产生了质疑与对抗,这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非常不利。教师成为教学的唯一权威,学生则相应被沦落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单一的被动接受体。师生交往少,关系淡漠,感情沟通渠道狭窄,师生间常常出现心理上的代沟或情感期待上的落差,使教育主体双方产生种种不和谐语境,严重阻碍了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
2.2 教师个人魅力的影响
苏联著名教育家米·依·加里林十分深刻地说明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这一职业是特殊的,他要求具有特殊的、外表看来似乎同教学事业并无直接联系的品质。可是没有这些品质,就会显著地影响教学成绩。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这种觉察不出来的东西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在学生的价值观学习中是不可否认的引路人。为人师者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是终身难忘的。他在学生的心目中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要求进步的榜样。
首先,教师人格魅力表现在为人师表,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率先垂范。只有当学生接触到的事物与所接受的教育一致时,他们才会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接受。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求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有坚定的信念,自身就必须具备奉献精神。如果只是理论的宣讲者,说一套做一套,不但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传授内容的逆反心理,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将会杯水车薪。
其次,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来源于他的人格品位、学识深度。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不断学习业务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式。这是保证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因为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往往一开始是来源于学生对教师的才能和人品的钦佩,而最终引起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次,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其精神状态的展示上。教师健康的心绪、激情的语言、严谨的态度是学生产生勤奋好学的催化剂。教师得体庄重的外表、声情并茂的表现必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刺激学生的接受欲。相反,如果教师穿着不得体,无精打采,语气平淡乏味,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而去做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课堂气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2.3 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
除了教师个人魅力的感召和影响外,教师在具体教学方式方法中的优劣也将影响到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近半数以上学生认为专业课更重要,思想政治类课程不必上。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兴趣取向以外,更多是因为目前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堂上缺少师生互动环节、教师为本位的思想严重,从而导致学生内心对该门课程的轻视或忽视。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和谐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成规,忽略了对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有意识调动。教师常常按照教案的预先设定程序授课,使课堂的每一环节陷入封闭、沉闷和程序式境地,对于学生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和价值冲突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单向度的教学手段最终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不高,教学低效的结果。
2.4 学生接受度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影响
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并非是完全被动的受体,而是积极活动的主体。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更强调受教育者在课程实施中的直接经验。从此种层面上而言,任何一个受教育者,尽管他和其他受教育者同在一个课堂,同时面对一个教师,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思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以及课堂参与情况的不同,其所获得的道德教育的效果迥然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教学效果受制于大学生自身接受度。
当前大学生都是“80”后和“90”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文化乃至非主流思潮影响着他们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实用主义思潮使他们更关注自身状态和现实利益。通过对重庆几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了解到当前大学生对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必要性的认同度总体较高:87%的学生认为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必要和及时;86.32%的同学认为爱国主义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但另一方面,从调查情况又反映出相当多学生存在信仰真空,有50.1%的学生选择了无信仰,65.2%的人不太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可见,当前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生中的心里接受和认同度有一定提升,但还远远不够。
一般来说,一种观念的移植和接受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而“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价值观教育能否实现的重点和难点。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逐步建立起新的思维视角——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作为主体自身的自觉能动行为,主要涵括着人对自身、对环境以及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与反思。自我意识是社会发展、时代特征在主体的反馈,但同时,经过大脑处理筛选而形成的自我意识,反过来又会作为经验影响到主体对社会环境、生活现象的客观分析与评价,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自我意识的不完全成熟,物的判断明显带有幼稚性和情感性,盲目吸收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思维上出现错位。在价值观的接受和心理机制建构过程中,他们首先接触并理解教育者所传播的价值体系和内容,然后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和感受进行比对。当他们经过分析比较后,发现与原来的认知相悖离时,就会立即在大脑中反应,产生抵制,从而形成逆反心理。如果无视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必将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3 努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实效性
从前面论述可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受各方面综合因素影响。要想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就必须调动各种力量和因素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3.1 注重实施全方位教育
首先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意识活动主体,也就是知情意行相统摄的个体。只有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情感、意志的提升,这与价值观教育是相违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理性选择和情感认同的价值规范外化为道德行为,并通过不断的内省、反思、实践,最终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体系。
其次,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担负着主要责任,但在现实课程组织和实施层面,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价值理想培养的元素。在以往课程设计中,忽视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因素,而把价值观教育的注意力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计开发上。高校必须发挥各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把各种教育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和开发,使之服务于教育目标。必须在专业课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推进价值观教育的多维传授系统。
3.2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系统
系统优化是现代系统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所谓系统优化即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能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学生是一个多领域活动的主体,不是封闭的个体,学校诸多因素对其价值观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应遵循综合培养原则,创设最优教学条件。为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所有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力量进行综合设计并实现最优化。学校各种组织机构、部门,各种规章、制度、政策等必须形成整体合力,有助于整个学校建成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
其次,学校教育受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存在着既要适应社会环境,又要超越社会环境的矛盾。如果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存在巨大的不适,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生个人价值目标等)就会构成强大的隐性教育因素,影响和制约学校教育效果。
3.3 知行合一,注重实践
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过程中,知与行的矛盾常常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容与学生个体道德实践行为的错位。大学生由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理解,加之青春期发育中的叛逆心理,导致故意与核心价值观背离的异常行为。种种矛盾体现了价值规范在主体自身的“内化”与“外化”的矛盾。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人们现实行为的观念形态,是在人们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积累而形成的。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惟一或者说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实践,通过实践的体验,通过活动来获得。如果只重视“知”的因素,而忽视“行”的因素,则有可能使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知识的教育过程,而不是一个理想人格的塑造过程。
同时,知行合一还体现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注重其教育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的时代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迁,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学生对面临的自身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存在迷茫。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结合实际,使课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目标实现。
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必须结合时代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引导大学生作出思考,面对现实中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使价值观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只有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大学生做好价值澄清与选择。
3.4 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主导性与主体性是相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过程中“人”的因素而言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是所有教育过程中最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均是积极活动的主体。
一方面,教学活动是由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是整个课程实施的“发动力量”,是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育者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而受教育者是一种“受发动力量”,是课程的接受者、学习者、参与者,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处于一种被主导、受控制和受教育的地位。总之,教学活动的方向、认识的结果和质量等等,都首先由教师负责。
另一方面,人有情感,有需要,有自己的兴趣和独特的个性;人主动地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进而形成动态的、不断进取的主体性道德人格,而不是被动地做出道德的言行。过去,一些教师无知地认为,学生是幼稚的,是被动而有可塑性的自然人;于是,单调乏味的道德理论说教、形式主义的价值观灌输活动,极大地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当然,主体性原则并不是简单迎合接受主体的价值倾向,而是要在研究接受主体需要、动机等的基础上,引导、调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兴趣,使教师的教育目标与主体的道德需要相吻合,充分寻找最大的契合点。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主导性与主体性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分析影响课堂教学的各因素,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途径,创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1] (苏)米.依.加里林.论共产主义教育与教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 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The Influen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o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SU Jie,JIN Chun-han
(Ideolog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Classroom teach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is affected b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teachers'charismata.This essay gives relevant teaching suggestions like manag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classroom teaching,integrating the teaching resource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system,combing teachers'dominance with students'subjectivity and implementing all-round education.
core values;classroom teaching;influencing factors
G641
A
1008-8032(2011)02-0001-04
2011-02-26
2008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0822087)
苏 洁(1980-),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