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2011-08-15全立明朱陶
全立明,朱陶
(1.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川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四川 南充 637000)
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全立明1,朱陶2
(1.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川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四川 南充 637000)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开办公共卫生专业的学校增多,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规模也在扩大。心理健康是影响研究生素质的重要因素。结合公共卫生专业培养特点发现该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压力源主要有学业、就业、经济、人际交往、婚恋以及特殊培养方式。从研究生自身调试和学校心理管理两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20年间增长了十几倍,规模与日俱增。其中,由于新开办公共卫生专业的学校增多和拟招生人数增加,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规模也在扩大。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影响研究生素质的重要因素,甚至由于产生极端事件而成为决定性因素。有调查显示,37.9%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平时压力很大,58.4%的研究生认为自己有一些压力,仅有3.8%的研究生认为自己没什么压力,但有51.0%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感到焦虑[1]。
1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
公共卫生专业教育具有教育资源投入多,实验条件要求高,社会实践种类多,专业性和实践性强,但就业面较狭窄的特点,由此造成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更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调查显示,医学专业研究生虽具备医学知识和技能,但仍具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是公共卫生事业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高素质人才,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其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其中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研究,切实解决研究生的心理障碍,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对于广大思政工作者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研究,对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完善、提高科研学习效率和效果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为深入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打下基础。
2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根据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其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源于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婚恋压力等几个主要方面,以及特殊培养方式所带来的特殊问题。具体表现为:
2.1 期望与现实不平衡导致的迷茫:研究生生源形式主要有三种,保研、本校考研、外校考研各占三分之一。读研目的也各异,有的是对科研学术的追求,有的为缓解就业压力,还有的是从众心理。虽然目的各异,但总体而言研究生还是对学校、专业和导师充满了希望,期待着毕业之后能有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前途。随着扩招,一方面,导师招收的研究生越来越多,个别著名教授甚至形成“研究生班”,另一方面,导师本身又忙于科研和教学,真正指导学生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激烈的就业竞争等,研究生会感到现实与期望的丰厚回报相去甚远,可能最终导致心理失衡、后悔和迷茫。
2.2 科研学习压力导致的紧张:当前对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的要求,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具备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完成一个基线调查项目,研究生们必须亲自联系调查单位、收集资料、深入基层单位、乡镇和社区。为完成某个实验,整天过着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发表文章是对研究生进行考核的重要标准,由于专业和导师不同,必然导致结局不同,这无疑又增加了“落后”研究生的紧张和压力。
2.3 就业期望值太高导致的失落:当前社会对成功者的定义就是工作稳定收入高、开好车住豪宅。在这种舆论导向下,许多研究生错误定位人生,生活目标过高与现实的落差使之产生了失落[2]。而公共卫生专业就业面较窄,往往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就业于同一事业单位。在这种单位学历的优势在短期内不是很大,研究生看到自己当年的本科同学现已买车买房或成为领导,而自己还是新人一个,孑然一身,不免产生失落。
2.4 经济和家庭人脉压力导致的自卑和窘迫:近年来,许多高校逐步以奖学金制度取代了公费研究生制度。奖学金制度不仅加大了研究生学业压力,也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交学费的研究生还是贫困生,需要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才能完成学业。这部分研究生在研究和学习之余,往往忙于各种兼职来缓解经济压力,必定分散了科研和学习的精力,致使在奖学金评定时不占优势。
同时,家庭人脉在就业当中仍起着重要作用,而相当部分贫困研究生也无这方面优势,致使其在承担经济压力的情况下,三年苦读后就业仍不如意,易滋生自卑和窘迫的情绪[3]。
2.5人际关系狭窄和婚恋压力导致的压抑和孤独: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公共卫生专业的研究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但是由于研究生阶段管理体制的不同、导师间的差异,再加上繁重的科研、学习和实验等任务,导致研究生人际交往面狭窄。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因此,虽然性格外向的学生易通过各种渠道予以化解,但是性格内向的研究生易产生心理的空虚和精神的寂寞,时间一长可能导致心理障碍[4]。
同时,部分研究生还面对婚恋压力,个人的情感归宿始终没有着落。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的单调以及人际交往圈的狭小,很容易造成他们心理的困扰。特别是他们对情感的向往如果长期处在压抑状态,心理的压力就会进一步加大,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便突显出来。
2.6 联合培养导致的特殊情况:联合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科研院所广泛应用。其特点在于研究生在高校修完基础课程之后,来到联合培养单位,由学校和联合培养单位的导师共同指导。正是这种独特的培养方式而产生了特殊的心理问题,如地域变化、远离学校导致的不安和郁闷;穿梭于两个单位易失去归属感,导致孤僻和焦虑[5];就业时又常因不在学校而耽误很多面试考试机会和好的就业指导,易导致无助和失望等。联合培养优点非常多,但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心理危机疏导等工作的开展仍有一定难度,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3 增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服务的,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加强和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有利于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可以预防高学历人员社会失范行为,构建和谐社会。同时,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战斗力和业务水平,开辟思政教育新途径,促进思政教育全方位开展和系统化建设。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未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建设。对研究生的心理管理必须从源头上着手,在过程中强化,最终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危机处理能力的目的。
在研究生选拔录取的时候就要严把质量关,通过全面普查和重点关注,做到科学选才。目前已有多所院校将心理健康测试作为研究生录取的参考依据,选拔出真正全面发展、能力强素质高的考生[6]。同时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使辅导员、导师对自己的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重点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采取与家庭、宿舍相配合的方式,建立心理健康网络。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应结合其个性特征、专业特点、社会现实、就业形势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进行心理教育和管理。从研究生本人角度,首先要认识和接受压力,促使其发挥潜力。当压力产生负面作用时,应能通过主动与人交流、体育锻炼、郊游等活动减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其次应给自己制定科学清晰的奋斗目标[7]。而作为公共卫生专业的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故研究生要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研究生开展自我心理教育的同时,学校的心理管理和支持必不可少。首先,要形成以研究生自我教育为主体,辅导员和导师共同指导为辅助,心理健康教育与形势与政策教育互为补充的心理管理体系[8]。通过常规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学、目标管理、人际交往等课程的选修课,针对研究生的共性问题进行专业宣传、指导和研究。其次,强化导师不仅导学术,更应导人生的作用。然后,发挥研究生会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大力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心理日趋成熟[9]。最后,在不影响学业前提下,学校应对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兼职、实习等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样不仅能使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能扩大人际交往圈,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而更具有独特之处。在按照心理学基本原理进行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同时,尤其注意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特点。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使其处身于宽松的氛围和愉悦的环境中,从根源上,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十二五”即将开始之际,能否适应我国医药卫生战线全面改革的需要,能否适应疾病预防控制领域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的需要,对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建立系统、完善、长效的教育机制,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的成长和成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庞强强,刘荣勋,张昌强.当代高校研究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出国与就业,2010,(4):21
[2]范淑娜,叶忠华.当前高校研究生心理困扰及解决方略[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24(2):76-77
[3]时向东,王卫武,符云鹏,等.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决策探索,2010,(6):28
[4]赵越,郝明.加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教育科学,2009,(8):186
[5]徐阿梅.联合培养研究生心理问题浅析[J].决策﹠信息,2010,(5):65-66
[6]苏泉仁,李宁.研究生复试中的心理健康测查嵌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5-118
[7]王晓霞,刘庆,冯正直.军医大学研究生心理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5(22):52-54
[8]宫健伟,叶蕾.浅论医学研究生思想、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中外教育研究,2010,(2):184
[9]谭广峰,陈新林.浅谈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35
1005-3697(2011)02-0200-03
G444
B
2011-03-07
(学术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