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X光片的同一认定*
2011-08-15王庆红李云萍周宇驰杜宏凌光昀吴松
王庆红,李云萍,周宇驰,杜宏,凌光昀,吴松
(1.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四川 成都 610041;2.南充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四川 南充 637000)
颅骨X光片的同一认定*
王庆红1,李云萍1,周宇驰1,杜宏1,凌光昀1,吴松2
(1.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四川 成都 610041;2.南充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四川 南充 637000)
在部分无名尸案侦破以及法医临床学鉴定中涉及到对X光片的同一认定问题。目前研究最多应用较广的是对颅骨X光片的同一认定,主要认定方法有根据额窦、蝶骨、乳突、颅缝、脑膜中动脉压迹、板障静脉压迹等进行同一认定以及多元测量法同一认定。
法医人类学;放射影像学;同一认定;法医学
同一认定(individualization)是法医学领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可以为办案提供方向,为并案分析提供依据,为确定物证的双联性提供证据,还可为证明被告无罪提供证据[1]。目前常用的人身同一认定方法包括指纹比对、面貌的同一认定、DNA分析、法医人类学与法齿学方法等。这些方法或是对重大灾害事故及焚烧、腐败、白骨化的尸体无法认定,或是认定结果准确性较差,有时难以满足实际办案需要[2]。放射影像资料的同一认定经各国学者多年研究,对于存在生前放射影像资料的案例有大量成功的报道。此外,法医临床学鉴定实践中也常常遇到需要对不同时期的放射影像资料进行同一认定的案例。放射影像资料的同一认定同样能够满足这部分法医临床学案件的需要。其中颅骨X线摄影因其资料的易获得性及高识别率,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实践应用较普遍的一项方法。
1 颅骨X光片同一认定研究的回顾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应用,各国学者们总结了多种观测方法用于颅骨X光片的同一认定,主要是采用的识别点各不相同。
1.1 根据额窦进行同一认定
颅骨X光片上额窦形态的特异性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颅骨X光片同一认定识别点。额窦(frontal sinus)位于额骨眉弓后方的内、外两层骨板之间以及筛窦的前上方,发育到青春期时达到成人的形态并稳定下来。额窦为鼻旁窦中变异最常见者,其完整空腔的数目和分布、形态与大小、轮廓、两侧对称性、间隔、部分间隔数目和分布及窦壁骨板厚度等均可存在差异。早在1895年Zucherkandl首先注意到额窦的不对称性。1921年,Schuller[3]最早指出额窦的差异可作为个人识别的依据。1931年,Poole进一步指出,没有两个人的额窦是完全一样的[4]。1943年Schuller[5]通过研究建议对额窦的识别应采用鼻位拍片,使X线主轴在眶上缘的位置。1965年Asherson[6]、1969年Camps[7]也作出了额窦的差异可用于个人识别的结论。1981年Evans[8]等及1984年Ubelaker[9]则进一步总结了利用额窦影像进行X光片同一认定的方法。1987年Yoshino[10]等建立了一种标准系统,利用X片中额窦的面积、对称性、上轮廓线、部分间隔、气室完整性等进行生前和死后颅骨X片的同一认定。
1.2 根据蝶骨进行同一认定
蝶骨(sphenoid bone)居颅底中央,可分为近似立方形的体和从体两侧各伸出的一对小翼和大翼,以及向下伸出的一对翼突四部分。蝶骨体的上面位于颅中窝的中间,称为蝶鞍。蝶骨体内有蝶窦。蝶鞍区位置十分隐蔽,即使在火烧、巨大暴力或者腐败崩解的情况下,也很难收到破坏。早在1927年Culbert和Law[11]在对一死后260余天的腐败、肢解的尸体成功使用生前和死后头部X光片进行同一认定时,就利用了蝶鞍、鼻旁窦以及乳突窦的放射影像中存在的13点共同之处。1960年Voluter认为蝶骨及其周边的结构的X线影像可用于个体识别。其识别方法主要考虑垂体窝的形态和体积、斜坡与前颅底平面所构成的角(蝶鞍角)、蝶窦的大小和形状、蝶鞍周边气室的骨质结构、范围与位置。Voluter认为这些部位同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如就生前与死后X光片进行比对,可用于同一认定[4]。
1.3 根据乳突进行同一认定
乳突(mastoid process)位于颞骨的鼓部后方,按乳突小房发育程度可分为气化型、板障型、混和型和硬化性。在颅骨侧位X光片上,可以根据乳突小房的数目、大小、边缘、分隔以及鼓室盖的弧度等的不同进行同一认定。1927年Culbert和Law在对一死后260余天的腐败、肢解的尸体进行同一认定时,使用了尸体的和失踪者生前的颅骨正侧位X片,并进行比对,发现两者的鼻旁窦、乳突窦以及蝶鞍的放射影像有13点共同之处,从而认定死者即为失踪者。1989年Jablonski和Shum[12]对一例汽车事故中严重烧焦的尸体进行了个人识别,在对鼻部侧位X片进行比对时,发现尸体的与可疑失踪者的乳突、颅底、枕骨影像中有9点完全相同的特征,从而认定系同一人。而Rhine和Sperry[13]则在1991年成功地运用了生前和死后的颅骨侧位X片中乳突形态与脑膜中动脉沟的走向对一例19岁的女性的头骨进行了同一认定。
1.4 根据颅缝进行同一认定
颅盖由顶骨及额、枕、颞、蝶各骨的部分构成。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两顶骨与额骨之间为冠状缝,两顶骨与枕骨间为人字缝。这些颅缝形态、走向复杂且不规整,其细节能够永久保存,如能在X光片上清晰显示,可作为同一认定的观测点之一。80年代,Sekharan根据对521例成人颅骨和8000份颅骨X线片的研究,发现其中约3/4的X光片能够记录下来颅骨缝影像。他认为颅骨缝的构型如同指纹,各不相同,可依据颅骨缝对两张X光片作同一认定[4]。
1.5 根据脑膜中动脉压迹进行同一认定
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是上颌动脉第一段的分支之一,分布于硬脑膜。X光片上可见脑膜中动脉对颅骨内板压迫所形成的脑膜中动脉压迹,侧位上呈条状透亮影,前支较清楚,居冠状缝稍后方。根据脑膜中动脉也有成功同一认定的案例。1991年Rhine和Sperry[13]即成功地运用了生前和死后的颅骨侧位X光片中乳突形态和脑膜中动脉沟的走向对一例19岁的女性的头骨进行了同一认定。
1.6 根据板障静脉压迹进行同一认定
板障静脉是颅骨松质(板障)内的静脉,左右两侧各有额、颞前、颞后和枕板障静脉四支。在X光片上,顶骨常可见板障静脉压迹(Vascular Grooves),呈网状或树枝状透亮影。1986年Messmer和Fierru[14]在对一位13岁的失踪少女进行个人识别时,以可疑死者的颅骨X光片与失踪者6岁时所摄颅骨侧位X光片作比对,发现两者的额顶部板障静脉压迹的走向和分支完全相同,据此认定两者为同一颅骨所摄。作者指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颅盖骨板障静脉沟和静脉湖的X光片影像变化很少,而鼻旁窦的变化则很大,因而前者用于个人识别更为可靠。
1.7 多元测量法进行同一认定
以上各种方法基本上都是采用形态学观察或打分的方法进行同一认定,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定量标准。多元测量法(multi-dimensional measurements)是就生前与死后两套颅骨X光片的某几项头部指标进行测量,综合分析所得全部测量数据进行对比检验,作出两者同一或者否定的结论,其结果定量,较为客观。50年代末Sassouni曾做过采用多元测量法进行颅骨X光片同一认定方面的研究。他最终选定正位片4项指标,对100例核查的结果,97%认定正确,余下3%经交叉核对也可认定。即用正前位片4项测量值的方法,可以达到100%的同一认定。Sassouni进一步研究指出,如用20项测量指标,则可在350万人中对某人作出同一认定[4]。2001年依伟力、李寒松[15]就某市送检的男性头部侧位X光片1998年摄(17784号)、2001年摄(62816号)两张以及不相关男性头部侧位X光片38张进行研究,选定了10个测量指标,结果对被检的11784号、62816号X线片的10个指标进行t检验,其结果t<0.01,p>0.01,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对照38张正常人头部侧位片以同样方法进行10个指标的测量,其结果表明3个指标以上相同者为零。2005年高东、王虎、胡锦梁等[16]选取颌面数字X线侧位片100例对六项骨性指标进行测量,发现这六项指标均具有较大的变异系数和变异范围,具有较高的个人特异性,可用于定量的同一认定。
2 存在的问题
2.1 认定对象个体变化的影响
在对X光片同一认定的实际应用中,由于需要认定的两张X光片拍摄时间上可能跨度较大,会受到认定个体生长、发育、疾病等的影响。如额窦,其形态要到青春期以后才能够稳定下来,因此依据额窦形态对青春期前后的两张X光片作同一认定很可能会得到错误的结论。而颅骨外伤、肿瘤、手术等也会改变颅骨的形态,对这些过程前后的X光片进行同一认定时要考虑并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17]。
2.2 X光片拍摄方法的影响
X光片拍摄时放射线的强度、俯仰、偏转的角度、被摄者的体位等都会影响对识别点的观察与测量,因此一般要求进行比对的X光片是在同一条件下、以同一方位拍摄得到的。
2.3 应用范围的局限
应用X光片进行同一认定,必须要有两张以上不同时期的X光片。在一些案件中,需要认定的个体以往并没有留下任何X光片资料,则无法利用该方法进行同一认定。
3 展望
传统X光片由于胶片成像的原理,常不能够清晰显示颅骨复杂的结构。随着放射影像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r Radiology,CR)、数字X线片(Digital Radiology,DR)的使用逐渐普遍起来。与传统X光片相比,CR、DR具有图象清晰,空间分辨率高,图象信息量大,可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投照位置等特点。它对骨骼的系统的图像显示更加清楚,存储方式也变为电子化,对CR、DR片的比对、测量可直接在计算机上通过软件进行,无疑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使结果更加客观,已成为目前颅骨X光片同一认定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1]徐立根.物证技术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98
[2]程亦斌,涂彬.颅脑CT及X片的同一认定[J].法医学杂志,1994,10(3):114-116
[3]Schuller A.Das rontgenogram der stirnhohle ein hilfsmittel fur die identitats-bestimmung von schadeln[J].Monatschr.f.Ohrenk,1921,55(1):1617-1620
[4]张继宗.法医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1-253
[5]Schuller A.A note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kulls by X-Ray pictures of the frontal sinus[J].Med.J.Australia,1943,8(3):554-556
[6]Asherson N.Identification by frontal sinus prints a forensic medical pilot survey[J].Lordon,HK,lezvis,1965,19(2):5-8
[7]Camps FE.Radiology and its forensic application in recent advances in forensic pathology[J].Camps FE.ed.london,Churchill,1969,11(3):149-160
[8]Evans KT,Knight B,Whittaker DK.Forensic radiology[M].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81
[9]Ubelaker DH.“Positive identification from the radiographic coparison of frontal sinus patterns,”Human Identification:Rathbun TA and Buikstra JE[J].Charles Thomas,Springfield,IL,1984
[10]Yoshino M,M iyasaka S,Sato H,et al.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frontal sinus patterns by radiography its application to iIdentification of unknow skeletal remains[J].Foremsic Sci.lnt,1987,34(1):289-299
[11]Culbert WL,Law FM.Identification by comparison of roentgenograms[J].Am.Med.Assoc,1927,88(3):1634-1636
[12]Jablonski NG,Shum BSF.Identification of unknow human remains by comparison of antemortem and postmortem radiographs[J].Forensic Sci.Int,1989,42(1):221-230
[13]Rhine S,SperryK.Radiographic identification by mastoid sinus and arterial pattern[J].Fvoensic Sci,1991,36(1):272-279
[14]Messmer JM,Fierro MF.Personal identification by radiographic comparison of vasculargroove patterns of the calvarium[J].Am.J.Forensic Abed.Path,1986,7(2):159-162
[15]依伟力,李寒松.同一个体不同时间的X线片的同一认定[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17(2):109
[16]高东,王虎,胡锦梁,等.颌面数字X线片的法医学同一认定[J].法医学杂志,2006,22(1):32-35
[17]张红霞,邓振华,易旭夫,等.放射影像资料的法医临床学同一认定14例分析[J].法医学杂志,2005,21(3):205-207
1005-3697(2011)06-0504-03
DF795.6
A
10.3969/j.issn.1005-3697.2011.06.011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10ZA079)
王庆红(1968-),男,重庆人,副主任法医师,本科,主要从事法医学研究工作。
吴松(1962-),男,四川南部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医学的教学研究工作。E-mail:wusong427@yahoo.com.cn
2011-10-08
http://www.nsmc.edu.cn
投稿邮箱:xuebao@nsm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