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象似性

2011-08-15王小红

关键词:索绪尔能指所指

王小红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象似性

王小红

介绍了象似性理论研究不同阶段的主要观点,分析了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等层面存在的象似性。认为了解和研究语言的象似性,有助于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

语言;形式;意义;象似性;英语;汉语

自从人类有了语言,语言与符号的关系就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焦点。所谓符号,就是人们在认识和交际过程中用来代表其他事物,接受、存储、改造和传递信息的可感知的物体[1]。索绪尔把任意性(arbitrariness)视为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然而,随着对语言与符号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语言与符号之间不仅存在任意性,更多的则是象似性。胡壮麟认为:“语言的任意性在语言界在较长时间内占主导地位。今天,人们更多地强调语言的非任意性。语言符号象似性的总趋势是不可避免的。”[2]

一、象似性的研究阶段

1988年许国璋先生首次将“Iconicity”译为“象似性”,并将其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象似的现象[3]。自此之后,语言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普遍关注。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有理据的,语言符号的各个层面上都存在象似性。象似性研究涉及两个术语:能指和所指。能指(the signifier)是指感官所感受到的语言现象 (phenomena),所指(the signified)是指代这些现象的词汇(words)。对能指与所指关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两论相持时期、索绪尔时期和后索绪尔时期。

古希腊到19世纪末是两论相持时期。古希腊学者用二分法来确定词汇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唯名论(Nominalism)和唯实论(Realism)。唯名论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任何语言的声音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自然联系”[2]。唯识论的代表人物柏拉图则认为,词和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的联系。两千年之中,唯名论和唯识论并存,势均力敌[3]。

索绪尔时期开始于20世纪初,到60年代结束。索绪尔(Saussure)提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他是任意说的代言人,也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符号的现象”,“语言问题主要是符号的问题”[4]。他的观点被许多语言学家奉为“金科玉律”,任意性一直是20世纪语言学的一条主要原则。索绪尔从先验的结构出发,强调任何符号都是它所处系统中的组成成分[5]。乔姆斯基(Chomsky)则更是把索绪尔的“任意性”大加发挥,认为自然语言是独立于人类其他认知系统之外的一种天赋的、自治的形式系统。

皮尔士 (Pierce)提出了著名的三分法(trichotomy),即根据符号和指称对象之间的不同关系,符号可以分为类象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抽象符号(Symbol)[4]。类象符号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征对象,在形状或色彩上与指称对象的某些特征相同。指示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构成某种因果的或时空的连接关系,它比模拟关系更加直接。例如,司机看到路旁标志牌上的箭头,就会立刻和前方转弯联系起来。对抽象符号而言,符号与指称之间的联系完全是约定俗成的,而且这种法规是对一般观念的联想。

20世纪60年代至今都属于后索绪尔时期,人们多角度、多层面地对象似性进行研究,不再局限于索绪尔的“二分法”或皮尔斯的“三分法”,而是扩展到了音义、词汇、句法直至语篇等层面。后索绪尔时期的研究,进一步肯定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象似性关系,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不仅在语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如词语的选择、句法结构、词序等,甚至在语篇的结构、形式、语气、情感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同之处。

二、英语和汉语象似性的体现

(一)语音象似性

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象似性,在语音层面和词汇层面体现得最为彻底,因而对象似性的研究将对语言教学带来一定的帮助,特别是英语词汇教学。罗素的一段以河流比喻人生的文字[6]被奉为语音象似性的经典例子。原文如下: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small at first,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boulders and over waterfalls.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the banks recede,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and in the end,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s.

这段文字中,选择的动词具有独特的音效。当河流从高处流向平坦之地时,水势从激流凶猛、奔腾呼啸逐渐趋于缓和平静,褪去了喧嚣,而罗素描述这两个阶段的词语的发音也恰恰体现了这一发展规律。在起初阶段,词汇中的元音以单元音为主,大多急促、响亮;辅音以嘶擦音和爆破音为主。这些音传神地展现出河流湍急碰撞向前的场景,而且给人一种急迫感。在第二阶段,以长元音和双元音为主,发音比较放松,读起来比较平缓,让人立刻联想到河流水势渐稳、缓缓流向海洋的平稳、宁静、令人平静的景象。因此,从罗素的这段话可以看出,语言在语音层面上的能指与所指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象似性。充分认识到这种象似性的存在,有助于正确把握一个段落或作品整体的内涵,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意图。

(二)词汇象似性

语言在词汇层面的象似性,分为语音直接象似和象征象似两种。语音直接象似,主要指拟声词,即用来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原始声音的词语。任意说代表索绪尔在论及拟声词时也不得不承认,拟声词中具有一定的象似性,拟声词与其意义有一一对应关系。如猫叫,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法,moo,miao,mew或pur等。 其它拟声词,如 quacks(鸭子叫),hum,buzz(苍蝇“嗡嗡”),cheep,pip,pule,peep(小鸡“叽叽”叫),这些声音都是直接模拟动物发出的自然声音而成,不同的语言中单词表达的读音和自然声音很相似。

英语中的某些词汇或字母组合在发音上与所指之间有着近似的模仿,这些音容易使人产生特定的联想,或叫联觉(phonaesthesia)[7]——某个语音或一组语音与某个意义一一对应。英语词汇中常见的联觉主要体现在动词上,如下面几个例子:

sk/sc-/sk/:摩擦音和爆破音的组合。“嘶嘶”声让人立刻联想到两件物品表面接触、摩擦发出嘶嘶的或破裂的声音,如 skate(滑冰),scrape(磨光),scratch(划),skid(打滑)sketch(画速写),ski(滑雪),等。

gr-/gr/:软腭音和小舌音组合在一起,发音时气流受到阻塞,然后突然释放,再滑向小舌,发音几乎都压抑在喉内。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许多带有gr-的词语,都表示 “沉闷而令人不快的声音或感觉”,如grave(坟墓),greed(贪婪的),grotty(可恶的),grief(忧伤),grim (无笑容的)。一些表示声音的词语更是如此,例如 groan(呻吟),growl(低沉的怒吼声),grumble(隆隆声),grunt(猪的哼哼声),grouse(抱怨声),等。

gl-/fl-:往往与光线有关,发音时比较用力、艰难且不舒服。如glisten,glitter,glare,gleam,glint,glow,flare,flame,flash,等。

这样的现象在英语中是很常见的。明白了这些字符串与它们的指代关系,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词语和意义,并正确使用它们。

(三)句法象似性

英语和汉语句法层面的象似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John Hainman在《句法象似性》一书中系统地对语言句法中所存在的象似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意义相近形式相似”的原则[8]。句法象似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成分象似指语符和意义两层面的成分之间一一对应象似,即一形一义[9]。例如:“一个女学生在唱歌”(A girl student is singing a song)。 然而,在成分象似方面却有很多例外。例如:“有个男孩在操场上 踢 足 球 ” (A boy is playing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在这句话中,英语把汉语的“有”字省略了,“操场”(playground)前却加上了定冠词“the”,句子成分有一定的差异。严格意义上,它们不是一形一义,但整体结构还是一致的。

关系象似强调的是在语符间的关系和意义结构间的象似现象,语言结构在某一方面可以直接反映现实或概念结构[9]。关系象似性遵循3条原则: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

杨小文曾在一书中提到:口型的大小、收放、聚散,语气的快慢、长短,唇的突出、收回,发音部位的前后,都与所指意义有关。若远,发音则长;若近,发音则短。在词组“hear sb.”与“hear of sb.”中就体现了距离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距离较近时,词组就短;距离远,词组就长。“Hear sb.”的距离就比“hear of sb.”近。

顺序象似性指语言表达顺序与思维顺序一致,或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对应于它们所表达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10]。名词前有多个修饰语修饰时,修饰语的排列顺序就遵循顺序象似的原则。例如:“一张老式的红色中国式样的木头桌子”(A traditional red Chi-nese wooden table),这一表达中,汉语与英语的语序完全一致。又如,我们只能说“I opened the door and entered the room”,却不能说 “I entered the room and opened the door”。先有开门,后有进屋。第二个句子与实际事件的发生顺序相违背,也违背了顺序象似性,因而这样的句子是不合法的。在这一点上,汉英两种语言也是相似的。

数量象似性是指语法数量与概念数量象似,即概念数量多,语符就多,反之亦然。例如:“许许多多”比“许多”的语符数多,那么表示的数量也大于“许多”;“整整齐齐”比“整齐”的程度高;“一排排”多于“一排”。英语中,“millions of”多于“million”;“quite a few/a good few”远远多于“a few”;“too many/so many”也多于“many”。 再如“She is thin.”“She is very thin.”“She is very very thin.”三个句子都表达“她瘦”,但随着句子长度的增加,表达的信息量也逐渐增加,这个人的瘦的程度也在增加。了解句法在数量、顺序和距离方面的象似性,在交流中合理使用象似性,则可以达到增强语气的效果。

(四)语篇象似性

英语与汉语除了在语音、词汇和句法方面存在象似性,在语篇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象似性。尤其是诗歌、文学作品,其风格、形式存在极大的象似性。篇章中的象似性现象有重要的表意功能,因此作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还必须考虑篇章象似性,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原文作者的真实表达意图。

三、英汉语言相似性研究的意义

大量的例子证明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上存在象似性,这些象似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语音和词汇相似,对词汇教学很有帮助;句法相似,大大降低了学习语法和句型的难度;篇章相似,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很有帮助。因此,对语言相似现象的研究,可以推动语言教学,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

索绪尔认为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是任意的,特别是语音层面,但是不可否认语言在各个层面都存在着较多的象似性,特别是句法层面,而且遵循距离相似、顺序象似和数量象似的原则。正确把握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的象似性,有助于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句法、篇章的真实涵义和作者的意图,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诗歌欣赏等大有裨益。

[1]王德春.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J].外国语,2001(1).

[2]胡壮麟.语言的可证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3]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J].国外语言学,1988(3).

[4]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5]王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简史[J].山东外语教学,2000(3).

[6]王彦玲.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史探[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丁尔苏.The Sign-character of 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9]亚历山大,何其莘.新概念英语4[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0]汪刚,杨志伟.试探语言的象似性[J].新学术论坛,2009(2).

H03

A

1673-1999(2011)19-0118-03

王小红,陕西洋县人,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1)外语系讲师,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08-10

猜你喜欢

索绪尔能指所指
遗忘者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索绪尔的语音价值理论初探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
火柴迷宫
〇引进与诠释——语言哲学视域中的索绪尔思想研究(2)
被“延异”的语言*——德里达对索绪尔的批判再审视
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本体论层面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