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企业发展建议

2011-08-15

关键词:皖江示范区企业家

聂 勇

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企业发展建议

聂 勇

皖江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对于安徽省承接转移、创新共赢、实现跨越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如何推进企业发展,要在政府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体系建设、金融和人力资本服务、产学研创新建设和外部投资环境等方面建设完备的支撑体系。

皖江示范区企业;政府;企业;建议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对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中部地区加速崛起和落实科学发展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企业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更是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十二五”期间,皖江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经济规律,增强主动意识,充分利用区位以及丰富的资源和科教优势,紧紧抓住机遇,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推动经济发展。作为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主体的企业,需要从多方面构建起发展的支撑体系,才能推进企业的发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已经转化为各国、各地政府服务水平的竞争。政府为企业服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资本的流向。皖江示范区的主要城市,尤其是处于“两翼”的城市,在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或是行政效率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是示范区各市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承接水平的关键。首先,要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意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服务企业,加大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力度,为示范区企业家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力的服务保障。其次,要对公务员队伍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公共服务意识,做到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公务员监督机制,对公务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考核,以此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应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进一步调整示范区行政审批功能,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体系。要尽可能简化外商投资申请设立现代先进企业的审批手续,增强审批的透明度和提高审批效率。应以联合年检等方式,尽可能地简化办理手续,减少企业支付行政审批和年检的成本。政府应加强对示范区企业家的咨询服务,重点是经营业务服务、风险防控服务、企业管理制度服务,还应积极提供法律专线咨询、法律援助和权益保障服务。

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合理定位

首先,示范区要努力打造结构完善、功能齐全、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链条,为青年企业家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是要注重引进和发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各个市要结合实际,注重产业配套,以整体产业链进行招商,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产业链长的龙头项目。加大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力度,促成产业集聚,形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二是要加强特色园区建设。各开发区要围绕现有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定向招商,选择、培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各自承接重点。企业需要积极融入示范区建设,科学定位自身的特色,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优势互补。

其次,要积极引导,主动帮助企业家及早规划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科学谋划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和功能,做到定位准确、体现特色、有所作为。

三、健全市场体系,激发发展活力

市场体系要完善,市场秩序要有序,市场环境要开放,市场机制要成熟,这些都是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所必须的。我省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还是相对落后的,要改善投资环境,首先要做到的是加大改革的力度,不断地深化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在不断开放市场的同时,需要把握一个度,要打破垄断行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要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一个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机制,建立起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应着力建立、完善中介组织规范运作、公平竞争、有序运转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着力推动示范区企业家加强与各类中介组织的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融资、技术交流与合作、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自身发展。

四、改善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命脉,便利的融资环境,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在示范区各市中,企业对融资便利度的评价都偏低,因此,加快示范区金融体系的建设,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供便捷的融资环境,是示范区各级政府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同时,必须尽快进行金融产业改革,金融产业要打破原有的束缚,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加快金融业的发展;政府同时也要做好服务工作,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的条件。建议构建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规模金融机构的多层次银企资金对接平台,建立健全银企资金对接的长效机制;设立“企业科技创新风险基金”,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和典当机构,着力引进风险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支持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各个市、县、(区)行业协会建设以及与全省、长三角地区行业协会的对接,发挥行业协会信息优势,加强引导和沟通,使之真正成为企业家有效融资、发展企业的依靠。

五、提升人力资本,增强发展动力

切实把示范区打造成为人力资本集聚地和人才高地,为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智力支撑和发展动力。一是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随着示范区产业化结构调整升级和企业的深化改革,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示范区各市要真正将劳动力价格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就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变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提升劳动力的素质。鉴于当前的实际状况,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并不断建设和完善相关的配套体系,尽快制定和采取有利于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示范区劳动力素质持续提升的政策和措施,出台实施激励示范区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政策举措。二是主动为示范区企业输送人才。如建立示范区中小企业人才信息库,抓好示范区企业的人才引进和优化工作;设立专项资金,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对示范区中小企业引进各类人才。三是帮助青年企业家获得“外脑”支撑。各级政府可以组织专家队伍,有针对性为企业家及其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支撑;通过举办人才交流会等形式,为企业家与省内外各类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

六、促进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为更好地服务于示范区企业家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笔者建议,应进一步加快示范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科技要素向企业集聚,切实把示范区企业发展从依靠投资、资源能源消耗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一方面,应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与示范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提高示范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健全激发科技创新人才面向示范区企业、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要建立完善的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在内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促进科研人员和青年企业家联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其商品化的速度,提高技术市场化的效率。第三,建立健全我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七、畅通培训渠道,提高企业家素质

健全培训机制。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和建立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家评价和选拔机制、深化企业领导制度改革,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培育成长的体制机制。要面向所有企业家,整合培训资源,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培训基金,增加培训机会,使企业家的培训工作真正步入科学化、系统化、社会化的轨道。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级培训机构、咨询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全力打造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突出培训重点。坚持在满足企业发展、个人成长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重点组织开展企业经理人培训、营销管理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和财务管理培训。激发内生动力。以企业家自觉提升素质的内生动力为目标,通过物质奖励、政策鼓励、榜样激励等渠道,使企业家自觉养成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品格,自觉提升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水平,自觉强化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

八、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健康发展

努力营造示范区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宽松配套的政策环境、全民共建的创新环境、灵活宽松的人才环境,使无论是前来创业的外地青年企业家,还是长期扎根示范区的本土青年企业家,都能够个人顺心,企业安心、生活开心。各级政府要强化“我要服务”观念,搭建产业转移和承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畅通政策信息服务渠道,建立企业“对话机制”和“退出机制”,减少企业政策信息获取和沟通交往成本。加快建立企业竞争预警监测服务体系,为青年企业家及时调整企业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优化企业发展路径、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全面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费用收取“一费”制度,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严禁利用行政权利强迫企业接受中介服务,清理规范涉企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建立示范区企业发展服务环境评价制度,健全行政服务责任追究制度。应进一步在基础设施、商务环境、人文环境、生活服务、控制污染等方面多花功夫、多下力气、多加投入,突出加强示范区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突出建设良好便利的安居环境和出行环境,大力优化有利于青年企业家成长、企业发展的人文和生活氛围。加强社会中介机构建设与管理,不断增强其服务功能。

[1]储流杰.坚持承接与创新结合推动皖江城市带跨越发展[J].安庆科技,2010(4).

[2]倪合金.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J].江东论坛,2010(2).

[3]方争鸣.立足承接强化创新科学发展:关于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自主创新有机融合的建议[J].安庆科技,2010(2).

[4]程霞珍,蒋长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的经验借鉴及对策[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何党生.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视角和新路径[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6]丁家云,雷勋平.皖江城市带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策研究:以铜陵市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0(2).

F127

A

1673-1999(2011)16-0087-03

聂勇(1987-),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039)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

2011-06-04

猜你喜欢

皖江示范区企业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小鲟”过皖江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