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耗损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英语教学策略
2011-08-15杨丽君
杨丽君
(山东英才学院外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语言耗损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英语教学策略
杨丽君
(山东英才学院外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语言耗损与语言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其理论对如何促进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通过介绍语言耗损理论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因素,提出降低耗损的英语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
语言耗损;影响;策略
一、语言耗损理论
关于语言耗损理论的最初研究始于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学习和遗忘的研究。到了198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巧耗损会议,正式拉开了研究语言耗损理论的帷幕。该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重要发现并形成了有价值的观点。
语言耗损(language attrition)是指语言学习者在接受语言教学或习得某种语言后,经过若干时间减少使用或停止使用,导致所学语言技能和知识退化甚至丧失的现象。语言耗损既可以指母语环境中第二外语的退化或丧失现象,又可以指母语在第二语言环境中的退化和丧失现象。在各研究中,语言耗损通常被看作是语言学习和习得的镜像,即语言习得的逆过程,它与语言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及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关于语言耗损的分类,Weltens将其划分为自然型语言耗损与病理型语言耗损(由于大脑损伤而导致的失语症或语言退化)。而VanEls则系统地将语言耗损分为四种类型:(1)母语环境中母语的耗损,如老年人的语言退化、语言丧失以及方言群体中的方言丧失等;(2)第二语言环境中母语的耗损,如移民的母语耗损、方言群体之外的方言丧失;(3)母语环境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耗损;(4)第二语言环境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耗损,如趋于年迈的移民的第二语言耗损。针对我们的英语学习与教学,第三种类型的研究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
二、语言耗损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越来越重视英语的学习。小学从三年级甚至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程。初中、高中的英语课程一直作为主要科目,对中考、高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进入大学后,无论何种专业都需要学习至少两年的公共英语课程,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早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砝码。然而,在长达十几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家都会感到英语学习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有些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一直没有入门,甚而产生了厌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而有些学生总是感觉所背的英语方面的知识很容易忘记,尤其在背诵词汇方面。语言耗损理论与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我们将通过研究该理论得出的结论,找出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
(一)现有语言水平
Kennedy发现耗损前的外语水平是影响语言耗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人员发现,耗损前的外语水平与耗损的量和速度成反比,即现有语言水平越高,产生耗损的程度就越低;而现有语言水平越低,则产生的耗损程度就越高。此外,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有一条影响耗损差异的分界线,被称为“关键阈值”。当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达到“关键阈值”以上时,所受的语言耗损影响就比较小;当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低于“关键阈值”时,所受的语言耗损影响就会比较大。尽管目前这一分界还无法得到准确描述,但仍会给我国英语学习者带来启示:为了避免语言耗损的严重影响,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英语水平,以促使英语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真正达到学有所长。
(二)环境因素
导致语言耗损产生的主要影响是环境因素。我们所学的英语通常在学校课堂中习得,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经常使用英语,导致缺乏英语语言输入及输出,从而不能灵活应用。甚至很多英语学习者在离开英语教学环境后,在实际生活中根本没有机会再使用英语,长期不接触后,语言耗损程度加大。研究表明,英语学习者在停止学习英语后,如果没有外界语言环境或自身主动维护、提高,英语水平就会随着接触英语的时间和数量的减少而降低。此外,通过对几百名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二外语、耗损时间为50年的人的情况研究表明,耗损过程在时间上似乎呈现—种前快—中慢—后快的规律。
(三)情感因素
情感方面的因素在语言学习/习得方面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这一观点已为大量研究证实。而社会和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同样影响着语言耗损的程度。社会情感因素是指社会及大众对某种外语的态度、看法及受到社会大众舆论的个体对此种语言的想法和态度。在我国,人们对英语的学习还是有很高的积极性的。Edwards发现积极的态度和动机可以通过外语学习者重视和使用外语的程度来降低耗损。在个人情感方面,由于我国汉语的发音方式、句法构造与英语有很大差异,很多学习者在英语的发音、使用方面都存在着大量问题。长此以往,会使学习者感到自我形象受到威胁,暴露了缺点,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持消极态度,不愿意使用英语甚至放弃英语的学习。这必然会加重英语的语言耗损。此外,学习者不同的动机以及动机的强弱对语言耗损的影响也不同。例如:学习动机强的英语学习者比学习动机弱的学习者在学习和记忆方面会产生更多正面影响。学习者如果是真正愿意学习英语,并对英语言文化、历史、风俗感兴趣,就会促进英语的学习而降低语言耗损。如果其学习目的只是为了考学、求职、晋升等,在达到目的后,学习者很有可能停止这种语言的学习,而导致语言的快速耗损。
(四)习得方式
外语语言的习得方式对该语言耗损也有影响。Olshtain认为,强调读写能力可以有效防止外语耗损。此外,词汇比形态句法或音位更易出现耗损。在课堂教学侧重点上,强调接受性技能的课堂教学比强调产出性技能所培训出来的外语能力更耐耗损。
三、降低英语语言耗损的策略
针对上述语言耗损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克服语言耗损,使学习者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我们在英语学习及教学中提出相应策略。
研究人员发现,耗损前的外语水平与耗损的量和速度成反比,当达到关键阈值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趋于稳定,语言耗损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学习者本身要想学好英语,必须有信心持之以恒地学习通过关键阈值。而在英语教学方面,教师应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符合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以便让学习者通过训练,提高英语水平。
在我国,由于绝大部分学习者是在课堂上习得英语,在课下缺少练习英语的机会,这样的环境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语言耗损。因此,增加英语学习的输入机会和练习机会,会降低语言耗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找出教材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多让学生运用英语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进行语言体验,以促进学生能轻松理解和掌握该语言,同时,还能增加学习者使用语言的机会;在课下,学习者可以通过听英文广播、欣赏英文经典影片、阅读外文期刊杂志等方式来增加该外语接触机会,降低语言耗损。
此外,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动机都可以有效抑制语言耗损。现代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如果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大,学习态度端正,情绪积极稳定,则他们对语言输入的刺激过滤作用就小,因而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则过滤作用大,获得的输入就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扬、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对于英语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用鼓励、肯定和帮助的用语来激励学生克服障碍,从而降低语言耗损。
在英语习得方式方面,教师可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传统教学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能高容量,大密度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英语交流环境和交际平台,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英语学习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量的不足会严重影响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词汇比形态句法或音位等更易出现耗损。教师可利用构词法、及时记忆与间隔记忆相结合等方法加强对词汇的学习。此外,词汇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教师可将词汇、句子和语境结合起来,联系相关的文化及表达习惯,使学生掌握更多词汇。从认知角度看,听和读是话语理解和信息输入能力,说和写是表达思想,是信息输出技能。没有一定的输入,输出就很难产生。因此,阅读也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写作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大量英文读物及报刊,学生通过学习阅读材料中涵盖的语言知识,理解材料中的内容,从而培养并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更进一步将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Olshtain认为,强调读写能力可以有效防止外语耗损。
语言耗损通常被认为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国内外研究得出,语言耗损理论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及教学有重大的启示和意义。英语教学者应针对语言耗损理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提出相应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高质量的外语人才,满足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1] Weltens,B.The Attrition of Foreign-Language Skills:A Literature Review[J].Applied Linguistics,1987(1).
[2] Van Els,T.Anoverview of Europeanresearch on language acquisition[M]//In B.Weltens,K de Bot,and T.Van Els(eds).Language Attrition in Progress.Dordrecht:Foris Publications,1986.
[3] Kennedy,L.The Retention of Certain Latin Syntactical Principles by First and Second Year Latin Students after Various Time Interval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32(23).
[4] Bahrick,H.P.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Implications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4.
[5] Edwards,G.Second Language Retention in the Public Service of Ca nada[C].Ottawa: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of Canada,1977.
[6] 蔡寒松,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2004(4).
[7] 何婧媛.汉语环境下的第二语言耗损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4).
[8] 秦杰,刘东萍.语言耗损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指导意义[J].外语学刊,2009(5).
H319
A
杨丽君(1979),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