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契始封地探究

2011-08-15赵为之

关键词:偃师封地先王

赵为之

契始封地探究

赵为之

史学界关于契的始封地之争由来已久,皆因西晋学者皇甫谧首倡商族始祖契始封于“上洛商”而起,历代学者对此多有争议,再加上现代浮躁的世风及利益相关方炒作,使契始封地这一问题更加扑朔迷离。考证认为,契始封地最早应是在“蕃(亳)”而非在“商”,其具体位置因文献史料记载不一致或遗缺的原因,不足为证。

契;始封地;“蕃(亳)”

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指出:“商契始封于商,在《禹贡》太华之阳,今上洛(郡)商(县)是也。”[1]并批评了“商即商丘”(今河南商丘)的观点,且说“学者以商丘为契封,谬矣”,从而引起了一大批学者对此的研究。如郭沫若、范文澜、剪伯赞、吕思勉、白寿彝、谭其骧、史念海等老一辈史学家及现代学者余方平都对此发表过不同的看法。笔者在前辈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整理和研究。

一、居于“蕃”与众家之争

关于契的始封地这一问题,史学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关于契的始封地研究,因时代较远或者史料记载不详等原因,使得我们对此的研究产生了模棱两可的情况,也无法对后世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详细的考证和探索。所以,对此问题我们应该从较为原始的材料和较为权威的学术成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和方法。

首先,看较为原始的材料关于契的始封地的记载。据《史记·殷本纪》载:“殷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2]在这段文字中,司马迁指出了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而被禹封于“商”,而对于“商”究竟在哪里,司马迁并未做出详细的说明。笔者在此有一问:契没有受封之前,又居住在哪里呢?居于蕃。早在先秦文献《世本·居篇》中就有“契居蕃”的记载,不仅如此,而且在《史记·殷本纪》中也有记载,汤“始居蕃,从先王居”(古籍中“蕃”又被写为“毫”)。可见司马迁认为汤的先王是居“蕃”的,其中的先王应该指的就是契。比司马迁稍晚的西汉后期的学者刘向的《列女传》也说契的封地在“蕃”。而西晋学者皇甫谧关于“商契始封于商,在《禹贡》太华之阳,今上洛(郡)商(县)是也。”的观点就存在着极大的漏洞,不足为证。吕思勉先生就曾对此进行了批评:“契之本封,郑玄、皇甫谧之言,盖因后世地名而误。”由此可见,契居于蕃确定无疑。

其次,关于契的始封地。余方平先生将学术界的权威观点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主要有以下观点:

郭沫若先生认为:契的居地在今山东滕县,其子昭明迁于砒石(今河北砒水流域),昭明子相土又迁居到商丘(今河南商丘)。相土后来将势力扩展到泰山附近,该地被称为“相土之东都”。

范文澜先生曾简单明了地指出:“契部落居商丘。”

翦伯赞先生则认为:“商族的最初出发点,是在今日河北平原北之易水流域,后来迁到渤海沿岸……‘相土之东都’,以今日地理言之,当在辽东或朝鲜。”

白寿彝先生认为商族起源于河北南部的漳河流域,“商族即由漳水(古或称滴水)而得名。”

谭其骧先生则认为,在《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中对‘商’的解释十分明确:“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始祖契所居。由地名成为国族名。”

对于以上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前面已经讲过,既然契 “始居蕃 (亳)”,并且因为功劳才被禹封在“商”。那契在封于“商”之前呢?笔者认为他在封“商”之前就已经是“蕃”的部落首领,并且已有威信。如果他是一无名小卒,就不会被大禹所器重。王玉哲先生指出,商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表明它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古部族,是一个种族部落。所以,综合以上观点,在契被封于“商”之前,是居于“蕃”的。

二、“蕃(亳)”辨析

既然契始居于“蕃(亳)”,那么“蕃(亳)”究竟在何地?对此问题史学界也是争论颇多。其主要有西亳说、南亳说、北亳说和郑亳说。此外,还有杜亳说、汤阴说、内黄说、博县说、济亳说、垣亳说和关中商州说。如此众亳都有其文献依据,有的还有考古材料佐证,使人乍看莫衷一是[3]。

第一,据《汉书·地理志》载:“宋地……汤止于亳,故其民犹有先王遗风。”[4]此言“宋地”为商汤所“止”之亳。第二,《史记·货殖列传》亦载有“汤止于亳”。《集解》引徐广曰:“今梁国薄县。”《帝王世纪》云:“殷汤都亳,在梁,又都偃师,至盘庚徙河北,又徙偃师也。周文、武都酆、鄗,至平王徙都河南”,言“蕃(亳)”在梁国。第三,据《史记·历书六》载:“于社、亳有三社主之祠。”韦昭曰:“亳,音薄。汤所都。”瓒曰:“济阴薄县是。”王国维力主此说,其地在山东曹县。第四,《史记·殷本纪》载:“成汤,自契至汤八迁。”孔安国曰:“十四世凡八徙国都。”汤始居亳。皇甫谧曰:“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 ”[正义]曰:《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从都之。”从先王居,孔安国曰:“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正义]曰:按:亳,偃师城也。商丘,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括地志》云:“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作《帝诰》。 [索隐]曰一作“俈”。 上云“从先王居”,故作《帝俈》。孔安国以为作诰告先王,言已来居亳也。第五,《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从击秦军,出亳南。[索隐]曰:案:亳汤所都,今河南偃师有汤亳是也。[正义]曰:“亳故城在宋州谷熟县西南十里。”言商王朝时期的都城,即亳都。关于“亳”不仅仅是以上说法,还有很多。由于文献记载的不一致,导致了不同的学者对此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研究成果,致使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给后世学者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

虽然文献材料的缺陷不足以支持各史学家关于“亳”都的研究,但是,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商代前期文化和以偃师二里头为代表的夏文化最终得以确定,以及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属于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和分布于山东、苏皖北部、豫东地区属于东夷文化的岳石文化的确定,使得夏商文化的轮廓已显现出来,从而关于“亳”的相关情况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如:邹衡先生提出的郑亳说,就是对商史研究的一大贡献;而张国硕先生在邹衡先生提出郑亳说的基础上,论证了郑州商城不仅是商汤亳都,而且偃师商城也是商王朝时期的亳都,二者基本契始封地探究是同时并存的,此观点强有力地证明了“亳汤所都即河南偃师有汤亳”的观点,而“亳”故城就在宋州谷熟县西南十里[5]。这无疑又进一步推动了殷都的研究,对研究殷商历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综合所述,通过对“契始封地”的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契始封地最早应是在“蕃(亳)”而非在“商”。关于“蕃(亳)”的具体位置,因文献史料记载不一致或遗缺的原因,不足为证,我们应以考古第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历史问题。

[1]皇甫谧.帝王世纪[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张国硕.商汤“还亳”考辨[J].殷都学刊,1997(3).

[4]余方平.再论商洛与殷契始封地之关系[J].商洛学院学报,2009(1).

[5]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G]//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K223

A

1673-1999(2011)05-0134-02

赵为之(1978-),男,河南驻马店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2010-12-17

猜你喜欢

偃师封地先王
试论荀子的“先王观”
楚国宗法封君的特点
《晨》
Love across Planets
千变万化
荀子“圣王”的三种解读
知耻自律
泰民众愿行善报答先王
“国家”一词的由来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