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国际形象

2011-08-15李惠丹

关键词:国际形象实力国家

李惠丹

浅议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国际形象

李惠丹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家形象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如何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成为一个关系国家利益的重要问题。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能给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带来机遇,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其他国家的担忧,使我国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球化;中国国际形象;软实力

全球化时代,国际形象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片”,决定着该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并直接关系到它在国际交往中的利益关系。一般而言,国家声誉和威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形象,可见国际形象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那么,何为国际形象?简言之,国家的“国际形象”,又称为“他形象”[1],常指国际社会公众对该国有形表象、精神内涵和国家行为及其结果的总体评价。新世纪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力图对当前我国国际形象塑造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寻改善我国国际形象的途径选择。

一、中国国际形象塑造中的主要成就

其一,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形象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并努力践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面向世界,树立一个和平的、改革开放的好形象。面向新世纪,江泽民提出了中国形象新的目标设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中国和平、民主、文明、进步的形象。

其二,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给世人树立了开放、文明、团结的现代化中国的良好形象。它是展示和平崛起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历史性转折点,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融入世界”提供了一个全球平台。由此,中国融入国际发展潮流,更是面向世界全方位开放,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进程。而且,中国的广大群众也接受了一次精神文化的洗礼,无形中促进了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国民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

其三,中国政府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有效化解危机,提升了国际形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所展现的精神风貌,使我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温家宝坦言:从SARS的爆发,到冰雪灾害和5.12特大地震,从煤矿事故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这些都给予我们深刻启迪,使我们在困难中不断成长,在处理类似的危机事件中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坦诚透明,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及时高效。在舟曲泥石流的救援工作中,“以人为本”已成为了从政府到普通百姓的行为准则。诚然,灾难使我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但我们从中学会了管理与沟通,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政府威望,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使我国的国际形象不断改善与提升。

其四,我国政府重视发展外交,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了国际形象。一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且外交理念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自古以来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而今,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组织,承担份内的责任。如在应对日益突出的气候问题上,中国表示愿意与发达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加强在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总之,我国坚持和平发展路线,积极融入国际体系,通过合作达到共赢,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都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二、塑造中国国际形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国家形象的塑造,既要着力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又要在国际舞台上宣传自己,积极引导国际社会的认同。事实上,国家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实质和最终目的是赢得更大的国家利益。当前,中国硬实力的增长与软实力的增长不太成比例,前者增长较后者更迅速、更引人注目。这说明中国的国家形象遭受强烈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在其他国家或国民印象中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并加以妥善解决。

其一,我国处在英语霸权和“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中国失去了塑造信息向心力的基础。具体表现为:一是信息传播媒介的不可控性。纵观当前全球的信息传播媒介,权威的信息来源和制造者大部分来源于西方,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流向非西方国家的信息量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100倍,表明这些媒介基本上垄断了全球的信息流通渠道。二是信息塑造与吸引力不足。在信息时代,制造信息关键是这些信息能否吸引别人的眼球,重点在于获得信息接受者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来源于信息塑造者内部机制的民主性、公开性、透明性以及广泛的参与性,这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环境息息相关。

其二,在科技创新上,我国追赶创新国家,任重而道远。以物美价廉而占据了世界大部分市场的中国商品,成为了中国国际形象的代表。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劳动力低回报的代价。为此,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已刻不容缓。约瑟夫·亚宁曾说:“从长远看,一个只能够提供廉价产品的国家,不能成为强国,只有这个国家内部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自主研发新产品,也就是说,它具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它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尽管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庞大,但高层次人才短缺,产业和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许多重点领域对外技术的严重依赖,不仅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甚至对国家安全也构成了威胁。

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却存在着滞后性。因此,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由《环球时报》独家推出的“2007年城市居民对世界的认知”调查结果中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尤其是中高级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严重损害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另外,我国在区域制度创新方面依然落后。作为政治大国没有及时提出自己的创新机制,这与中国经济实力上升的情况极不相称。因此,我们要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使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其四,“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拉大、环境在恶化,还有社会不公正等问题,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吸引和感召世人的本质特征,而纵观我国的现实情况,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已近临界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大打折扣。加之,大气污染、水污染、沙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使我国被扣上了“环境威胁论”的帽子。

三、完善中国国际形象的战略选择

跨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各国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的政策更加公开透明,同时各国也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的建设。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新秀,亟待化解由于实力不断增强而导致强势国家或邻国认为我国将成为打破现存国际格局的一个潜在挑战者的误解和疑虑,消除他们对我国的发展和强大产生的恐惧情绪。这就要求我国在集中精力发展自身硬实力的同时,还需从软实力的建设上下功夫,从多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使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认同中国。

其一,构建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创建自己的全球传播网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日益进步的新形势下,国家舆论环境对国家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姿态妥善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加强和改进借助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传媒对外宣传工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要讲求时效,先发制人;对国际政治热点的报道,要讲究质量,深度分析,掌握对外宣传的主动权,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传播策略,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全球新闻传播网络,使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使它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发展模式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其二,国家形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评价的统一,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关键是练好内功,发展自己。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加强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力度。在探索我国的发展道路时,坚持独立自主,立足国情以解决如何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照搬别国的模式,这是良好的国际形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邓小平说得好,“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源于她对自身体制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要调整心态,在精神上充满自信。外在的世界是多元的,我们要用多元的心态来看问题。很多问题的存在是常态,没有任何人和任何方法可以加以改变,那么就要改变看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当下,我国应以真诚、坦然、从容、开放、不卑不亢的心态与各国打交道,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并努力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其三,中国国际形象的根基是自己的文明,塑造国际形象需要在各种场合发挥出中国文明的底蕴来。从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来说,博大精深的传统智慧,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多样和谐的民族特色,气象万千的创新改革,都是建构文化中国的宝贵资源。胡锦涛强调,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把传统文化导入我国的国际形象是当务之急。“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时代赋予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责任,它要求我们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尽快形成自尊自信、开拓进取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4]

其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和平和谐等理念。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国家形象在价值取向上更具亲和力、感召力,抢占道义制高点。其次,不断完善我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政策、制度和体制的影响力,逐步解决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再次,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力量中的比重攀升,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国民素质的竞争。我国应积极培育符合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公民国家形象意识,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树立文明中国形象。

约瑟夫·奈认为,一个理想的大国应该在更广的角度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而要成功做到这一点应该将其有吸引力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当前,我国正处于实力上升期,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改善外交环境,还可以减轻他国的戒备心理,为和平发展赢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影响力的增强,使国家利益得到保障。因此,我们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1]李正国.国家形象构造[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0.

[2]王艳红.“中国的软力量建设”专家座谈会综述[M]//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体系与中国软力量.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138.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28.

[4]张洪.从边缘到主流:论文化报道在对外宣传中的作用[J].对外大传播,2006(5).

B621.6

A

1673-1999(2011)05-0008-03

李惠丹(1976-),女,安徽合肥人,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21)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0-12-13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实力国家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把国家“租”出去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外媒“眼”中的中国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英国每日电讯报关于中国人在英消费报道为例